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149273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是在_、_层次上研究物质_、_、_与_的科学。分子原子 性质 组成 结构 变化规律 2.化学知识的发展和运用(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创立了_和_,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2)门捷列夫发现了_并编制出_,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3)_的提出,使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原子论 分子学说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绿色化学” 物理变变化 化学变变化 定义义 微观观 变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一般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

2、身发生变化物质的变化外观观 现现象 本质质 区别别 举举例 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 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变化时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如水蒸发、蜡烛受热熔化等 如蜡烛燃烧、铁的生锈等 【思考感悟】有发光、放热等明显现象发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提示:不一定。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或生成沉淀等不能用来作为我们判断变化类型的依据,关键是要看本质,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灯泡通电发光,虽然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故为物理变化,又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虽没有明显的上述现象,但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属于化学变化。科学探究1.科

3、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2.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_、_、_、_、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3.注意: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需要注明条件。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颜色 状态 气味 化学变化 硬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用规则

4、。三不原则不能_直接接触药品;不能_闻药品的气味;不得_任何药品的味道。用手 把鼻孔凑到容器口 尝节约原则未说明药品的用量时,液体取_,固体取的量为_。防污染原则剩余药品不能_,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_中。(2)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块状药品:将容器横放,用_夹取块状药品放在_,再将容器_,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底。粉末状药品:首先用药匙或_取出,将试管_后,把药品送到试管_,然后将试管_。1 mL2 mL 盖满试管底部 放回原瓶 指定容器 镊子 容器口 慢慢竖起 纸槽 倾斜 底部 直立起来 (3)液体药品的量取。取较多量液体时直接倾倒细口瓶 手心紧挨倾斜倒放取少量液体时直接滴加胶头滴管用清水清洗伸

5、入容器中【思考感悟】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若俯视或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可以通过画简图的形式进行判断,如图所示。俯视时读数偏高,仰视时读数偏低。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45 1/3 中上部外焰灯帽2/3 3.连接仪器装置(1)连接玻璃管与橡胶塞和胶皮管。把玻璃管分别插入橡胶塞、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_,然后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2)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_。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_。用水润湿 容器口 压破容器 (3)装置气密性检查。单孔装置(如图)a.先_,b.双手紧握试管,观察现象。若导管口有_,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导管放入水中

6、 气泡产生 双孔装置(如图)a._;b._;c.双手紧握锥形瓶,观察,若导管口有_,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将导管放入水中 气泡产生 4.玻璃仪器的洗涤(1)普通洗涤(以试管为例)。用水洗涤,内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用试管刷刷洗。(2)难溶物洗涤。用_洗去油脂;用_洗去难溶性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最后用水冲洗干净。(3)洗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_,也不_。热的纯碱溶液或去污粉 稀盐酸 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甄别判断】1.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提示: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等不需要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有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等需要在物理变

7、化中表现出来。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为避免药品滴到试管外,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滴液。( )提示: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试剂,应竖直悬空在试管口滴加液体。 3.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为避免液体溅出伤人,将试管直立加热。( )提示: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角,为避免液体溅出伤人,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4.40 mL 液体,可以用10 mL的量筒量取4次,这样可以更准确。( )提示:选择量筒的量程应该本着量取液体的体积与量筒的量程接近的原则,即量取40 mL的液体应该选择 50 mL的量筒,量取的次数越多误差越大。 一、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1.常见

8、误区误区1:有变色、发光、放热、气体或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而变色、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往往是化学变化中产生的现象,在变化类型的判断时,仅起到辅助判断作用。误区2:物质的性质需要在变化中体现,因而物质的变化即是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时,常用“可以”、“会”、“易”、“具有”等关键词;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如“铁丝生锈”、“铁丝易生锈”,其中前者为变化,后者为性质。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两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性质 变化。决定反映2.注意事项(1)不能把现象描述为结论。现象是物质变化时

9、伴随产生的,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为“生成黑色固体”,不能将现象叙述为实验结论,如“生成四氧化三铁”。(2)状态变化不包括生成气体或沉淀。物质的状态变化一般属于物理变化,而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一般是由于化学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典例1】亚硝酸钠的外观与食盐极为相似,容易被误用导致中毒。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时,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小华为了解亚硝酸钠特从网上查到了如下的资料:A.亚硝酸钠是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及味道都与食盐相似;B.加热到271 时,亚硝酸钠变成液体;C.亚硝酸钠能从空气中吸收氧逐渐转化为硝酸钠;D.亚硝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根据上

10、面的描述请你帮小华进行整理(用A、B、C、D填空):(1)物理变化_(2)化学变化_(3)物理性质_(4)化学性质_【易错提醒】1.根据有无关键词判断描述的是物质的性质还是物质的变化。2.根据有无新物质产生判断变化种类,根据是否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判断性质的种类。【我的收获】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表现出来的“能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亚硝酸钠的熔化和与稀盐酸反应,描述了变化的过程,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熔化成液态,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答案:(1)B (

11、2)D (3)A (4)C二、化学实验操作中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意 外 事 故 处处 理 方 法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烧 立即用湿抹布盖灭灭 浓浓酸、浓浓碱流到实验实验 台上浓浓酸:加碳酸氢钠氢钠 溶液 用水冲洗 用抹布擦干浓浓碱:加稀醋酸 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意 外 事 故 处处 理 方 法 浓浓酸、浓浓碱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浓浓酸:大量水冲洗 涂3%5%的NaHCO3溶液浓浓碱:用较较多水冲洗 涂稀硼酸溶液酸液或碱液溅溅到眼睛里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必要时请时请 医生治疗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典例2】(湛江中考)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A.烧碱溶液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浓硫酸冲洗B.实验

12、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C.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灭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易错提醒】1.酸、碱溶液溅到皮肤上或衣服上的处理原则是:先用水洗后中和;2.酸、碱溅到眼睛中,切忌用手揉搓防止灼伤面积扩大。【我的答案】选A。本题考查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烧碱溶液洒在实验台上,应该用大量的水冲洗,由于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不能用浓硫酸冲洗,A错误;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B正确;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用抹布扑盖,操作正确,C正确;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

13、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D正确。【变式备选】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解析】选B。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试剂;稀释浓硫酸时若将水倒入浓硫酸,容易导致酸液溅出,发生危险,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熄灭酒精灯正确的方法是用灯帽盖灭,用嘴吹容易点燃灯内酒精引发火灾。三、运用实验探究来解决化学问题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1.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4)实验探究。(5)收集与整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2.实验观

14、察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通过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的实验现象。可以根据时间段把观察分为三个阶段: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1)变化前关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2)变化过程中关注物质的变化。如是否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3)变化后关注对于生成物的描述。如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以及检验生成物所得的现象等。(4)对物质在变化前、中、后的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典例3】安徽中考)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

15、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查阅资料】物质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烧时 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约600 铁铁 1 535 2 750 约约1 800 钠钠 97.8 883 约约1 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