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第四课2

上传人:n****m 文档编号:46149193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废第四课2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固废第四课2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固废第四课2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固废第四课2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固废第四课2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废第四课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废第四课2(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v一、封闭式扩散模式v 具有同一稳定度(即污染物所涉及的垂直范 围均处于同一温度层结中)v实际上,低层为不稳定大气;1-2km高空形成 逆温层使得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受到限制,污 染物只能地面和逆温层之间进行。有上部逆温 的扩散称为封闭式扩散。v假设:(1)把逆温层的下表面看成是和地面一样能起到 全反射的镜面。v(2)扩散到逆温层中的污染物忽略不计。v这样:污染物在地面和逆温层底这两个镜面上发生全 反射,通过全反射作用进行扩散,其浓度分布可用像 源法处理。v污染物的浓度=实源贡献的浓度+无穷多个像源贡献的 浓度v于是(封闭式扩散)地面轴线上的污染物浓度模式 可表示为

2、:vD逆温层底的高度,m,vn烟流在两界面之间的反射次数。采用一种简化方式,把污染物浓度估算按下风 距离x的不同分成三种情况:v如图4-6所示:v(1)x x D时,vx D 为垂直烟流扩散高度刚好达到逆温层 底时的水平距离,v x x D v(2) x2xD时,烟流经过两界面多次反射,达到 一定距离后,在Z方向的浓度分布将渐趋均匀 。一般认为, x2xD时Z方向的浓度分布就均 匀了;但y方向浓度分布仍为正态分布,且仍 符合扩散的连续性条件,因此:v正态分布: (4-34)v质量守恒: (4-35 )(4-364-36)v(3)x D x 2xD 时,可取x =x D 和x =2xD 两点浓度

3、的内插值。v例4-5 某电厂烟囱有效高度为150m,SO2的 排放量为151g/s,在夏季晴朗的下午,地面风 速为4m/s。由于上部峰面逆温将使垂直混合限 制在1.5km以内。试估算正下风向3km和 11km处的SO2浓度。v分析:峰面逆温xD v =628mv v大气稳定度B xD=4 967m v3km x D时v11km x D时,二、熏烟型(漫烟型)扩散模式v(1)假设:烟流原是流入稳定层内的,当逆温 层消失到高度hf时,且在高度hf以下浓度的垂直 分布是均匀的。这时地面浓度仍可用式4-36,v但是D应换成逆温层消失高度hf ,源强Q只应包 括进入混合层中的部分,所以公式为:v式中:P

4、=(h f - H) / sz ;v h f逆温层消失高度,m;v s yf熏烟条件下y向扩散参数,m;vs yf 按下式计算:vs y ,sz 为原大气稳定度级别时的扩散参数。(2)当hf =H时,可以假设烟流的一半向下混合,另 一半仍留在上面的稳定大气中。这时地面熏烟浓度可 用下式估算:地面轴线浓度为:地面轴线浓度为:(3)当逆温层消失到烟流的上边缘时,即hf =H+2sz 处, 可以认为烟流全部向下混合,使得地面熏烟浓 度达到极大值,则地面轴线浓度为:地面轴线浓度为:当hf H+2sz 熏烟过程消失。v例4-6 某电厂烟囱有效高度为150m,SO2的排 放量为151g/s,夜间和上午地面

5、风速均为4m/s ,夜间云量3/10。若清晨烟流全部发生熏烟现 象,确定下风向16km处的地面轴线浓度。v分析:v由表4-3E级常用城市空气质量模式v箱模式单箱模式多箱模式如目前用于我国城市空气污 染指数预报的CAPPS模式v城市多源模式如EPA推荐的ISC模式(Industrial Source Complex Model)v光化学模式如EPA推荐的UAMV(Urban Airshed Model)模式v线源模式如CALINE模式,用于计算公路的污染物排放第五节 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v一、城市大气扩散模式v1. 线源扩散模式v(1)无限长线源扩散模式说明:式中的q为单位线源的源强,g/(s.

6、m)(2)有限长源模式式中:P1=y1/sy, P2= y2/sy 。例4-7分析:q 稳定度: 阴天,D H:汽车尾气管距离地面的高度2. 面源扩散模式v(1)箱模式v假设污染物浓度在混合层内是均匀的。 设城市平均面源强为Q(等于城市中污 染物总排放量除以城市面积),城市上 空混合层高度为D,则vx条形面源的宽度,m;vQi第i块面源的平均源强,g/(m2.s);vn 计算点上风向的面源数。(2) 简化为点源的面源模式图4-8图图4-84-8x xz0z0x xy0y0v确定了xy0、xz0后,就可用一般的点源公式 计算评价点的浓度。这就相当于把面源内分 散排放的污染物集中到面源中心,再向上

7、风 向后退一个xy0、xz0的距离,变成在上风向 的一个虚拟点源。该虚拟点源中的sy 、sz分 别相当于x+ xy0 和x+ xz0时的值。(3)窄烟流模式若面源的源强变化不大,且一个连续点源形成的烟 流相当窄。此时,某点的污染物浓度主要取决于上 风向面单元的源强。二、山区扩散模式注意:当htH时,取H-ht=0,此时计算的地面浓度等 于烟流中心轴线浓度,此值比实际高(5km以 内高5-10倍,10km以上略高于或接近于观测值 )。EPA提出的模式,在稳定度分类、扩 散参数选取和浓度计算公式方面皆与 NOAA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稳定度 作了地形高度的修正。第六节 烟囱高度的设计第六节 烟囱高度

8、的设计v一、烟囱高度的计算v(1)按污染物的地面最大浓度计算的h。v若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浓度为C0,当地本底浓 度为Cb,则烟囱排放污染物产生的地面最大允 许浓度应满足CmaxC0Cb。由式(410) 求解可得烟囱高度: v z/ y常数(一般取0.51.0)。若扩散参数按 来计算 可导出(4-63)式:v(2)按污染物的地面绝对最大浓度计算的hs 。 vH=n0Qn1HHsn2-1v烟囱排放污染物产生的地面绝对最大允许浓度Cabsm 。出现Cabsm的风速叫危险风速。出现危险风速时, dCmax/d=0为保证满足:CabsmC0Cb,可 得烟囱高度:v当z/y常数(一般取0.51.0) 时,

9、若扩散参数按 来计 算可导出(4-66)式:3. 按一般保证率的计算4、v烟囱高度的设计国标GB/T 13201-91二、影响烟囱设计高度的因素v(1)计算公式:v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是准确确定烟囱高度的 必要条件。v计算公式对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的依赖性很 强,且计算结果差别也很大。v设计时应结合当地实际状况,考虑可能出现 的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以及地面最大浓度的 数值、出现的频率与持续时间,从而选择适 合相应条件的计算公式。v(2)气象参数。主要的气象参数有风速和扩散参数。v 近地面的风速是影响大气扩散和烟囱高度的重要因素。v对污染物扩散稀释的能力,直接使地面最大浓 度值减小;减小了烟流的抬升高

10、度,降低了烟 囱有效高度,反而使地面最大浓度值增大。因 此,当烟囱的几何高度一定时,地面最大浓度 将随风速由小增大而出现最大值。v (2)气象参数。v扩散参数对烟囱高度的设计影响也很 大,选择时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条 件与实测z、y数据的统计分析。v(3)烟流出口速度vS。污染物地面最大 浓度随烟囱的高度和出口烟气流速的增 加而降低。为了保证在烟囱高度处的平 均风速u较大的情况下,不因过分降低烟 气抬升高度而造成局部污染浓度过高, 一般要求vS/u1.5。v根据烟气流速度即可计算烟囱出口截面 的内直径 。v(4)烟气的干、湿沉降。v要求烟囱与附近建筑物相距约20倍烟囱高 度的距离,其高度不得低

11、于周围建筑物高 度的2.5倍。对于排放生产性粉尘的烟囱, 其高度从地面算起应当大于15m,排气口 高度应高于主厂房最高点3m以上,烟流出 口速度vS2030m/s.v此外,还可以考虑改进烟囱结构。例如, 在烟囱出口处安装一个帽沿状的,向外延 伸的尺寸不小于烟囱出口直径的水平圆盘 ;将烟囱出口段设计成文丘里喷管形状以 提高烟气的动力抬升高度,但不应过分增 大阻力。v(5)烟囱的散热。v提高出口烟气温度,增加进烟气的热力抬升能 力,在烟囱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尽量减少烟道与 烟囱的散热损失。例如,一座中型火电厂的排 烟温度为150左右,如果风速为5 m/s,每提 高1烟气温度,可使抬升高度增加约1.5m

12、。v 总之,烟囱设计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 响,才能得到较合理的设计方案。习题 4.11v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限值为 0.06mg/m3(年均),代入 vHs=162m。实际烟囱高度可取为170m。 v烟囱出口烟气流速不应低于该高度处平均风 速的1.5倍,即 uv=1.51.6871700.25=9.14m/s。但为保 证烟气顺利抬升,出口流速应在2030m/s 。取uv=20m/s,则有:第七节 厂址的选择 v 一、厂址选择中所需的气候资料v1. 风向和风速的气候资料v为了直观,通常把风向、风速的资料按每小时 值整理出日、月、年的风向、风速分布频率, 并做成图。玫瑰图。v图4-10就

13、是一种风向频率、风速复合玫瑰图, 矢线长度风向频率大小,末端的风速羽平 均风速,每一羽代表0.5或1.0m/s。一、厂址选择中所需的气候资料1. 风向和风速的气候资料v静风:0.5m/s ;小风:1.5-0.5m/s单独分 析;这是因为可能产生高浓度的大气污染, 应绘出静风持续时间的频率图。2. 大气稳定度的气候资料v除根据P-T法,利用已有的气象资料对当地大 气稳定度进行分类,还要特别注意统计逆温 资料。3.混合层高度的确定v混合层高度是影响污染物垂直扩散的重要气 象参数。气块绝热上升的上限高度。v由于温度层结随昼夜的变化混合层高度也 随时间变化而变化。v确定混合层高度?图4-11 确定最大

14、混合层 厚度示意图。 图图4-11 4-11 确定最大混合层厚度示意图。确定最大混合层厚度示意图。v平均污染物浓度反比于混合层高度D和混合层 内的平均风速的乘积。v定义D为通风系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内通 过与平均风向垂直的单位宽度混合层截面的空 气量。v通风系数越大,则污染物浓度越小。v还可以统计大气稳定度、风向和风速的联合 频率分布,计算出每一污染源所造成的长期 平均浓度分布。二、长期平均浓度的估算v1.长期平均浓度计算公式v对于孤立排放源2.按风向方位计算平均浓度v气象部门提供的风向资料是按16个方位 给出的,每一个方位相当于一个22.5的 扇形,因此可以按每一扇形来计算平均 浓度。为此,

15、先做两点假设:(图4-12 )v利用式(4-68)和(4-70)孤立点源 的污染物浓度长期平均浓度等值图;v对多个污染源则可通过变换坐标后,再 对各种污染源的浓度贡献进行叠加。三、厂址选择v 1. 本底环境浓度v 本底环境浓度是指某地区现有的某些污染物的 浓度水平,又称作背景浓度。显然,已超过国家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地区不宜再建排放 这些污染物的新厂。虽然有些地方本底环境浓度 没有超标,但加上拟建厂的排放物后浓度将会超 标,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克服,也不宜建 厂。因此,厂址应选择本底环境浓度小的地区。2. 风向和风速 v 厂址选择应考虑风对附近的生活区、 工作区以及农作物区的影响,尤其是风 向及其出现的频率与这些区域的关系。2. 风向和风速v依据地区的风向频率图,其考虑原则如下:厂 址应设置在居住区等主要污染受体最小频率风向 的上侧,排放量大或废气毒性大的企业应尽可能 设在最小频率风向的最上侧,使居住区受污染的 时间达到最少;v应尽量减少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