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莽改制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44784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王莽改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王莽改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王莽改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王莽改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王莽改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王莽改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王莽改制王莽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妇孺皆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如雷贯耳。许多史书中及后人都非常的贬低他,可谓是万人唾骂。但他究竟做错了什么影响了历史呢?这可以从他失败的改革中看出来。首先看看王莽改革的背景。西汉末年,统治阶级日益腐败,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朝廷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和劳役不断加重。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百姓生活已经艰难到没办法活下去的地步了。贵族、豪强却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对农民的剥削。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一方面是贵族、豪强及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 、奢侈挥霍,另一方面是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流民数量剧增,社会矛盾已经变得十分尖锐了。王莽掌握政权以后,为了缓和日

2、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从其自身的思想观念出发,推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王莽的这些改革措施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儒家思想。王莽自由熟读儒家经典,他对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 “王道乐土”十分向往,他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非常不满,他对穷人抱有发自内心的同情。他认为这种不公平是造成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要想消除社会矛盾,就必须消除社会的不公平及不公平带来的社会罪恶。王莽的改革在很多史书上说是“复古更制”,其实这并不是他自己首创,而是沿袭了汉武帝以来的政治、学术倾向。王莽自幼诵习周礼,迷信古代制度,以为完美无缺,是治国最好方案,同时也是为了缓和西汉末年尖锐的阶级矛盾,于是附会周礼,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其主要内容

3、是: 其一,王田、私属。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王莽根据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受田,即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称为私属,不得买卖。 其二,五均、六筦。王莽下令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制度。“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税(相当于今天的工商管理局)。各地五均官制定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物价高于“市平

4、”,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价格低于“市平”,则任其出售。“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合作信用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向政府贷款,政府借钱不取利息;祭祀贷款限十天归还,丧事限三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每年要交十分之一的利息。“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山泽税,合称为“六筦”。其三,币制改革。王莽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是在居摄二年(公元 7 年) ,他下令在五铢钱外更铸五十大钱,又造币值五百契刀、值五千错刀。王莽称帝后,在公元 9 年又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外发行“宝货” ,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 、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

5、、贝货、布货)共二十八品。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流通不便,仅一年就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在天凤元年(公元 14 年) ,王莽又废除大、小钱,另推行五铢货泉、二十五铢货布两种。但货币换算比值仍不合理。 其四,王莽下令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将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 。(值得指出的是,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新莽度量衡制) 。 此外,王莽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地名、行政区划,也屡加改变,甚至连新朝的国号也多次变更。 王莽这些改制,有些措施触及当时社会重大问题,如针对土地高度集中和奴婢问题而实行的“王田” 、 “私属”制;施行“五均” 、 “赊贷” 、 “六筦” ,则企

6、图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然而这些政策却遭到了剧烈的反对,首先,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其次,制度本身存在弊病,如币制改革变化不一,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混乱,给劳动人民也带来了灾难。加之吏治腐败,导致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如富商大贾执掌五均六筦大权。他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愈病” (汉书.食货志 ) 。 王莽时期,还对东北高句丽、西南句町以及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结果,劳民伤财,损失惨重,不仅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而且破坏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央与周边民族的稳定关系。 王莽改制没有能够解决社

7、会危机,频繁的战争,沉重的赋役,残酷的刑法,反而使百姓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于是,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最终他本人也死于自己燃起的战火之中。王莽改制是一场地主阶级为自救而进行的改革,改革针对的是当时土地兼并、奴婢泛滥的社会现实。从改革内容看,其中的王田制是井田制形式下的限田和均田,其实质是要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而不许买卖奴婢等含有关心民间疾苦、保护和扶植小农利益的要求,其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王莽改制的结果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却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王莽集团和少数民族的矛盾,最终政权也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灭亡了。 王莽改制为什么

8、会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具体条款分析来看。 第一,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第二,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

9、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 12 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 2.4 倍,却要当五铢钱 50 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 1 枚相等。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 、 “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 第

10、四,王莽还改变朝廷与地方的官制与官名,频繁地更改地方行政制度及名称,甚至一个郡更了五次名,弄得官民都记不清楚,公文上还得附写上旧名。还设五等爵,大行分封,但因“图簿未定,未授图邑”,有些诸侯只是虚封。还新定吏禄制度,分明等级,多少不等,但因制度烦碎,“课计不可理”,官吏往往得不到俸禄,于是“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贿赂以自供给”。这又加重了百姓的灾难。 第五,王莽在民族关系上也捣鬼。他无理地侵侮各族,贬降各族的王为侯,引起各族的不满与反抗。王莽随又加以征讨,更加侮辱对方,如改称高句丽为“下句丽”,改称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于是破坏了汉与各族的友好关系,特别是破坏了汉匈和亲,断绝了汉与西域的交通,发

11、动了几次战争,造成重大损失。 其次,从深层次的主观原因分析来看 。第一,王莽其为人急功近利,对改革急于求成,而且自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只用心于定制,而不着力于兑现,故改制多停留在纸面上。寄希望于一天建成的“罗马城”成了空中楼阁。 第二,王莽改制往往“讲合六经之说”,尽管他也针对时弊,但不无儒家教条的教条主义。王莽所承袭的是西汉汉武帝以来的儒学界“复古更制”的思想,其本人荣登大宝也是这种思想的作用产物(此条在后文另有分析,看官先别忙拍砖),所以免不了宋元以前儒家空泛主义作风,制定的制度多从理想主义出发,大多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和论证(这是中国古代政治革新的一大通病)。 第三,缺乏类似于近代政党的

12、政治集团支持,王莽所依托的只是当时社会,尤其的儒学界流行的思想潮流,而非有明确政治纲领的集团或强权个人,也就没有稳固的政治基础,这样的改革一有些许波动,就会产生蝴蝶效应。而且王莽改革所托非人,所用官吏乃原班人马或阿谀奉承之徒,多非于才,而善于为非作歹,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由此看,不论二十一世纪还是古代,都是“人才重要”。 第四,王莽好改变制度,政令烦多,朝令夕改,不讲功效,故变得快,吹得也快,花样多,收效少。这些,都与王莽本质上是个贵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及志大才疏的书生性格分不开。他了解一些时弊,也想解决社会矛盾,但真正做起来,并不从根本上触动本阶级的利益,并不精明干练。历史就是这样, “成者王,败者寇” 。成功了,后世会对你歌功颂德,失败了只能是万人唾 骂,遗臭万年,王莽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后世对于其过分的歪曲彻底把王莽推下深渊, 所以王莽是悲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