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43966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浅谈孔子的教育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摘要:摘要:教育活动是由“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相互规定和相互建构的活动复合构成的。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家中,当属孔子为最。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学生无不对他尊重敬仰,而夫子亦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孔子和其弟子堪称良好师生关系的典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意愿起着制约作用,

2、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效果,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学记提出:“亲其师,信其道”。师说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都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孔子的思想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主平等。从古至今,教学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学生惧于教师威严的身份唯唯诺诺,而教师也习惯了学生的服从更加妄自尊大。师生之间只有命令与服从,没有了心与心的交流。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有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悲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教师与学生处于民主平

3、等的地位。师生之间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彼此真诚相待,互相尊重,无拘无束,教学相长,平等对话,互敬互学,在这样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平等。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问子贡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你不如他,我自己也不如他。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

4、西。孔子不以圣人自居,谦虚好学,与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平等地位。在论语中,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是贯穿全书的一个特征。论语公冶长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孔门的老师与弟子围坐一起,各抒己见,毫无顾忌。这是孔门最常见的一种讲学方式。而此时,子路发言总是带有侠勇之气,而颜回的讲话谦虚、谨慎,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与教师都各有所得。2、尊师爱生。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爱护学生是期望他们承担起建设未来的重任。教师要把爱的甘霖洒向所有学生,因为只有用爱浇注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教育。孔子高扬“有教无类”的旗帜, 这是师爱的最

5、高境界。他把师爱惠及每一个学生,所收 学生不分贫贱,不分老少,不分智愚,不计前科,而且聚弟子三千之众。可见,孔子是本 着一颗仁爱之心为平民办学,在下层中“诲人不倦” ,这是何等高尚神圣的师爱情怀啊。孔 子和他的学生之间互相尊敬,吃住在一起,感情深厚,关系融洽,情同手足。孔子弟子颜 回之死令孔子伤痛至极,倍感遗憾。 论语先进记载,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 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 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 谁呢?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蹇、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

6、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感伤。他和学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兄弟之情。 孔子赢得三千弟子的信赖,并取得辉煌的教育成果,与他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是分不开的。爱是相互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扶持和引导。因此,学生又必须尊重教师,信赖 教师,依靠教师。 学记提出:“师严而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大学之礼,虽诏于 天子无北面(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面东, 教师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 ” ,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在等级森严的社 会里,君主尚且可以不以臣下之礼对待老师。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来自于教师的渊博学识、 高尚的品行和崇高的威望。

7、从而使学生对老师感到一种威严而信服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 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在论语所纪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不愧是为人师表 的典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对孔子不倦的教导很感动。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颜回的感叹 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也只有像孔子这样的老师,才获得如此崇高而近乎神秘的描述。 孔子的弟子曾陪伴孔子周游列国 14 年之久,足迹遍布卫、陈、蔡、曹、宋、郑、楚等国。 在

8、陈、蔡曾被兵马围困,绝粮 7 日。所到之处,不受欢迎,到处碰壁,被人骂作“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累累如丧家之犬” 。尽管如此,他的弟子们仍始终跟随左右,不曾有半点异 心。孔子逝世后,学生为他守孝三年, “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 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学生们深深怀念着这位伟大的 父亲般的恩师。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深挚的师生感情。我国古代也流传下许许多多尊师敬师的感人故事:如程门立雪,秦始皇拜荆条, 张良 拜师等。3、心理相容。心理相容就是群体成员在心灵上的协调一致与互相谅解。师生心理相容是 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相

9、互接纳。心理相容会造成师生之间融洽的 气氛,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起着良好的情感作用,对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起着重大的促 进作用。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之间一般要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 个步骤,才能建立起较为亲近的关系。师生之间要加强在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 的双向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建立起友好、理解、亲近的心理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 教学活动的心理环境。所以,要创造条件,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 距离,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关系。综观孔子的育人生涯,他从来没有把教师的地位看得 多么神圣。相反,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孔子也从来没有把“

10、师” 的地位绝对化,他认为“能者为师” 。由于每个人都有长于别人的地方,因此教师的角色不 是完全固定的,师生有时也会发生角色转换,从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心理相容还包括教师要善待后进生,发扬孔子的“恕道”精神。孔子给后人树立了一个 良师的形象。 论语阳货论述“仁”的含义是“恭、宽、信、敏、惠” ,把“宽”放到 了第二位, 论语里仁也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就是说,教师要以宽厚的胸怀, 善于与性格、品行、智商有差异的学生,甚至后进生实现心理交融。 论语述而提出: “与其沽也,不保其往也。 ”即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灵中还有善的一 面,不能因为他有缺点就全盘否定,而是着眼发展

11、,既往不咎。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陵暴孔子。 ”子路对孔子不礼貌,但孔子 并不计较,而是循循善诱,感化了子路。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 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 们。那样,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他们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4、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互切互磋、教学相长,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教育 教学活动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师生存 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建立起 来的。学生知识

12、技能的掌握、品德修养的提高,不能单靠教师的传递,还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 体验、修炼。教师的作用只是做学生掌握知识的领路人,提高觉悟的启迪者。教师不应该 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 到,知识学问是广阔无垠的。一个再好的老师,他的知识往往也存在局限性。正如韩愈所 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说明,教师尽管闻道在先,但并非尽知天下 之事。因此,教师就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和智慧。对于教师,孔子主张“学无常师” , “不耻下问” , “三人行必有我师” ,可以择善而从之。 对于学生,孔子认为“后生可畏” ,主张“当仁不让于师” 。荀子提出:“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冰。 ”也体现出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老师应虚心向后辈学习, 学生也会后来居上超过老师的思想。教师要善于根据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思路、 修正教学方法、完善知识结构,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