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43764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明显的嬗变:择业方式更趋向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择业首选标准开始看重未来发展前景,从职业选择、职业期望以及职业选择地域等方面来看,都更趋理性化,更加符合时代的实际。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和大学教育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市场化改革以及社会的转型有密切的联系。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国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的找到工作,实现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不同年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比

2、较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各方面原因的分析,阐述了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着重从政府、学校、毕业生自身以及用人单位等角度论述了实现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以期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改革开放;大学生;择业观;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加强了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择业观,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期望或选择职业的标准,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声望、职业的报酬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与看法,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也是大学生处理择

3、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不同年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差异、特点,重点阐述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一、一、 就业观念的比较、特点就业观念的比较、特点(一)时代性(一)时代性2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就有不同的择业目标,可以说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但毕业时必须服从国家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20 世

4、纪 80 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 80 年代末, “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90 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90 年代中期以后,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位选择”的模式已基本过时, “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许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找寻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二)主体性(二)主体性从横向比较来看,大学生择业群体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两缺乏、一中心”的特点,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

5、、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最积极、最富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留思想;敢说、敢想、敢干;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常常以崇尚自我为中心。这些主导特征,构成了大学生择业群体,并制约着他们的择业观。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三)差异性(三)差异性改革开放以来, 大学生择业观因大学生分布的地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男女性别不同、需求重点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大学生就业去向有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本地与外地等差异

6、;从学科专业来看,大学生学习有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领域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上,二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上。比如,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时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或考研专攻学业,或考“托福”以向外谋求发展空间,或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3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为民奉献热血青春等。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一)强调自我实现,自我意识增强,认为自身素质是影响择业(一)强调自我实现,自我意识增强,认为自身素质是影响择业的首要因素。的首要因素。个体的职业价值取向与其择业意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代大学生

7、普遍重视发展与自我完善,渴望自身价值能够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这种意识的形成受他们的文化知识的迅速增长,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和社会接触面的日益扩大,内心萌发出的强烈的成才渴望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社会上虽然将他们称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可他们的实际接触社会的经历告诉他们,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并非如此。这也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与完善,大学校园内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成才意识亦逐渐加强。(二)重视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淡漠。(二)重视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淡漠。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最主要的三个参照因素是“

8、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经济收入高”、“人际关系融洽”。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工作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需要与性向的满足,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希望尽快从对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早日实现经济上的自主、自立,自己创造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并争取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择业观相对于传统的择业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不再纯粹是为社会做贡献和个人的谋生手段,其中不乏进步意义,因为它更有利于个人才智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2。(三)工作地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性质注重稳定性和融(三)工

9、作地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性质注重稳定性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洽的人际关系4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地域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和京津沪等直辖市。而西部大开发地区与人才紧缺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仅占 4.98%和 3.48%。这主要由于沿海城市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吸引力3。当代大学生首选的理想职业是“企业管理人员”和“大学教师”。“人际关系融洽”、“工作轻松自由”、“工作稳定”是当代大学生择业时的重要参照因素,分别列“择业参考因素”的 45 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当代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危机

10、感,再加上当代中国社会由于经济转型所引发的就业高风险,因此把工作的稳定性看作择业时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期望在现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实现个人抱负。而在单位的性质的选择上,“高校及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国家党政机关”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工作时的主要目标,而城市集体企业、中小学校、乡镇企业、国有小型企业倍受冷落。国家机关、高校及科研单位工作稳定,工作环境比较宽松,且有住房、医疗方面的保证;三资公司经济收入高,环境优越,物质待遇丰厚,发展机会多。而且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力度正在加大,教师,公务员待遇不断上升,因此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也就

11、不为奇怪了。(四)三大亮点(四)三大亮点1专长比专业更关键。专长比专业更关键。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 ”现在企业选人不能只看专业,更主要的是要考察其能力,看有没有培养和开发的潜能,所学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的专长是否符合公司的需要。 2就业比择业更重要。就业比择业更重要。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允许大学生追求一步到位,比较聪明实际的做法,还是先找个工作,再寻找机会分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许多就业起步的机会。 3发展比高薪更要紧。发展比高薪更要紧。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个人的发展空间和前途已

12、成为求职者关注的焦点。择业时,薪酬已不再是求职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发展和企业前景。作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对此趋势不可不知,以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5(五)创业潮流突现(五)创业潮流突现2008 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 “自主创业”的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它是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实现就业的一种出路、趋势,是解决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毋庸置疑,在知识经济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必须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除此之外,政府、社会和学校更要发挥作用,形成鼓励、

13、支持、指导、保护等“一条龙”服务的良好创业环境和条件,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顺利开展,这是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条件。三、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1、就就业业市市场场供供需需的的矛矛盾盾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导致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据统计, 201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6

14、31 万人,比 09 年增长了 20 万人,这对我国的就业环境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金融危机紧缩了就业需求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业务萎缩,减少了用人数量;其次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受到影响;再次是影响到能源工业。我国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岗位锐减,保险、汽车、航空、旅游、广告等行业也遭遇“寒流”,用人需求明显减少。受金融危机一方面使失业人员数量大大增加,一方面使企业招聘岗位减少甚至取消,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6传统渠道降低了吸纳能力 。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

15、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任职,且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2、用用人人单单位位选选材材的的误误区区。过分看重经验。 现在随便拿一份报纸看招聘广告,随处可见就业单位提出 “数年工作经验 ”这样不合理的要求。一个常识是,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完成这一转变。但是现在由于

16、大学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许多用人单位有条件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 “在岗培训 ”费用,并提出不承担大学生社会保障费用、任意延长试用期、不签订规范的就业合同等不合理要求,严重妨碍了大学生就业。 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有些中小学招聘教师也要求研究生学历,实际上,如果不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研究工作,不少本科生或是大专学生的职业水平并不比研究生的职业水平低。存在性别歧视。 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使得单位在聘用女职员时要付出更高的劳动成本,造成很多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第一,从劳动时间来说,女性有一个男性所没有的断裂带,即生育哺乳期,而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仍需单位负担;第二,从退休金的负担来看,女性要比男性早 510 年,而且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雇员一般会比男性雇员领取更多更长的退休金。由于用人机构的性别观念,一般来说,女大学生就业机会比男生客观上要少,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