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142766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学重点 分析全球海陆分布大势,概括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运用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揭示全球海陆演化的机理。 阐述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掌握世界气候 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的时空变化对全球地表的作用。 了解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揭示其成因,分析其危害,探 讨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服务。关键词 地表形态 (landform of the earth surface) 气候带 (climatic zone) 气候型 (climatic type) 时空变化 (change of time and spatial) 自然灾害问题 (natural hazard question)2内容结构内力

2、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的时空变化 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 海陆系统的影响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风灾与水旱灾害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沙漠化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大陆和洋底地形地表形态的演化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3第一节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 态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一)七大洲和四大洋 地球表面陆地按照 面积大小的不同,分为 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 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 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 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 为岛屿。 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

3、 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 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 利亚大陆。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 763104 km)作为最小的大陆, 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 km) 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4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 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 和大洋洲。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 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洲西南隔苏伊 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 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

4、地峡、西印度群岛和 南美洲。洲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5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其狭 义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 亚三大岛屿;广义范围则指除上述三大岛群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 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等。亚洲4 400非洲3 000北美洲2 400南美洲 1 800南极洲 1 400欧洲 1 000大洋洲 900七大洲面积的比较(单位:104 Km2)6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它包括洋、海和海 峡。根据其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开的情况,全球大洋分为太 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1.太平洋

5、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 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 W线为界;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 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 的147 E线为界;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 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 E线为界;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 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 的海洋。海 洋 7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 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特别是在 5665 S之间,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这种现象表明地球陆地 系统的形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亚欧、非 洲、北

6、美和南美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8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和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 北美和南美,而且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即 亚澳之间的亚澳陆间海、欧非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之间的加勒比海。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9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 续相连,即亚非之间的苏伊士地峡(运河)、欧非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北 美之间的白令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地峡(运河)。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 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直布罗陀海峡伊 比 利 亚 半 岛非 洲欧 洲大 西

7、 洋 地 中 海10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 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亚 洲大陆东缘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沟伴 生;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 北为北冰洋,南为南极大陆。11二、大陆和洋底地形(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2(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 m。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 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 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 240 m。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特殊地貌类型:冰

8、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 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 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地形类型多种多样13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 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 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 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 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地形结构因洲而异14(

9、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深度大、高差大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 的平均深度为3 800 m。洋底地 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 如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 深11 034 m,而由洋底火山喷发 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 山,海拔4 170 m,所以海洋的 最大高差为15 204 m。15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 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 陆架水深0200 m, 宽度101 000 km以上。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 富,海底还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其下限不等,一般为 2

10、 0003 000 m。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大洋底大洋的 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 的82.7%。大部分深度 为 2 5006 000 m。洋底地形与陆地 一样类型众多,包括 洋脊、海岭、海台、 洋盆,海沟等。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16四大洋中都有高峻 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 通,全长约80 000 km。 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为 典型、壮观,它宽约1 5002 000 km,相对高 度约1 0003 000 m,约 占大西洋面积的1/3,它 的位置居中,与东西两 岸的距离几乎相等,“ 中脊”之名即由此而来 。洋脊贯通四大洋17三、地表形态的演化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

11、活动等地球内营力的作用是造山造海, 使地表崎岖不平;而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营力的作用则是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 (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1.板块的划分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 顶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 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 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不断俯冲、消亡到 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 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 作

12、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18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 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 下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 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 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 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 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 烈斯断层。19据勒皮雄等人的观点,

13、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20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 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 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菲律宾海、纳兹卡、 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见世界构造图)欧 亚 板 块阿拉伯 板块非 洲 板 块北 美 板 块南 美 板 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 板块加勒比 板块科科斯 板块纳兹卡 板块212.板块的运动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1)早期主张的地幔对流的“传送带模式”。(2)近20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板块的扩张作用不是主要的,而“冷

14、 ”板块俯冲时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块运移的主要驱动。(3)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而促使岩石圈板块的运动。(4)也有的学者想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或有限膨胀来解释板 块运动。(5)近年来,根据大洋钻探的成果,发现大洋中有两次巨大的陨石 撞击事件,有的学者推测,巨大的陨击作用使岩石圈表层物质发生显著 的亏损,在岩石圈均衡补偿作用的影响下,诱发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造 成海洋板块的张裂、扩张,从而使周边板块沿着不同的方向运移。22(二)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岩石圈表面是由若干变动着的洋盆和漂移着的大陆组 成的。1.大洋的发展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 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2.

15、大陆的分合(见下图: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大陆自距今7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的 过程,大陆相继发展演变,同时产生各地质时期的褶皱带。23世界海陆演化模式 图中的字母分别标识:a.前寒武纪;b.寒武纪;c.泥盆纪;d.上石炭纪; e.上二叠纪;f.中生代早期;g.上白垩纪;h.新生代。所绘缝合线表示陆 地板块的合成24(三)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板块构造学说对于地球表层的运动有两点基本的假定:板块的内部是 刚性的,是没有相对运动的。运动集中发生在板块的边界,而板块的边界 是狭窄的。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减灾的角度,未来构造活动的研究应突出两 个内容:(1)关注大陆。与大陆

16、相比,海洋是年轻的,而大陆则古老。大陆是记 录地球全部历史的档案馆。此外,主要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大陆,且破坏性 大,这也是地理学更注重的是陆地系统而不是海洋系统的原因之一。(2)关注大陆当前的活动。25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 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 的。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 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既有相似性,又有差 异性。据此,可将有的气候带分出若干气候 型。我国学者将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 在各纬度带中又分为若干气候型。(见下图: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2627(一)陆地低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