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38547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7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白居易教学目标oA: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 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 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oB:知识目标:学习本文通过比喻描写音乐和借景抒情 的写法。oC: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 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 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 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 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 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 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 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 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 岁。

2、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 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 。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 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 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 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 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 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 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 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

3、童子解吟长恨曲,胡 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 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 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 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 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 回长安。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 到贬江州 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 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 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 卖炭翁后期 (即自贬 江州司马 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 ,揉和儒家“乐天知命” 道家“知

4、足不辱”和佛家 “四大皆空”来作“明哲 保身”的法宝。悔恨“三 十气太壮,胸中多是 非”。以闲适诗和感 伤诗为主。感 伤诗:长恨 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 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代表作品o白牡丹 买花 暮江吟 长恨歌 o琵琶行 观游鱼 鸟 o 赋得古原草送别 o问刘十九 宫词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 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 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 曲。”宋赵德操北窗炙()卷上:“凡 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 ,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歌、行、引 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开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 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解题诗前小序

5、,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 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 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 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 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 的长篇叙事诗。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 何作用?何作用?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月夜弹琵琶东船西舫悄无言凄凉话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自言本是京城女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行却坐促弦

6、弦转急满座重闻皆叹息演奏琵琶曲调弦校音,情随声出演奏名曲,倾诉悲情珠落玉盘,急切愉悦幽咽凝绝,幽愁暗恨铁骑突出,激越雄壮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江心月白,余韵无穷(序曲)(总写)(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第三乐段) (曲终)(魅力)鲜明的对比诗歌的第三部分: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 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 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 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门庭若市年轻貌美昔日欢笑独守空船今日辛酸年长色衰gkxx精品课件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 。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 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

7、映了封建社会中被 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 ,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 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主题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 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 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 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 造来表现主题。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 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 身世感动的故事。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 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

8、位悬隔,在这风 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 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 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 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 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 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 现实意义)回顾全文,拓展主题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江州司马青衫湿” (侧面烘 托)

9、“同是天涯沦落人”照 应(点明主旨 )琵琶女三次演奏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 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 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 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 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 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 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 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 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 ,白

10、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鉴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 不能过于黏滞。如“莺”在“花底”,“泉” 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 ”,“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 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 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 ,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 一种常用的手法。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 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 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 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 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

11、表达自己的哀 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 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 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 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 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 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 表露的哀愁。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 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 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 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提示出 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 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 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

12、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 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 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 ,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 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 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 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 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 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 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 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 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 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

13、世凄凉和 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 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 ,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 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 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 :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 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 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诗歌主旨o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

14、演奏技艺及 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 表现了对 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抒发了诗人 谪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成语“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音乐优美。知音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 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 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 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 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 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 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 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 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列子-汤问当人们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听到某种音乐时, 会与这种音乐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这就是音乐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