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37059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9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注音释义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弃甲曳y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数罟c:密网。 洿w:洼地积水,指池塘。 衣y帛:穿丝帛衣服。 鸡豚tn狗彘zh:豚,小猪;彘,猪。 畜x:畜养。 庠xin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孝悌t:尊敬父母,礼爱兄长。 颁b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o:饿死的人。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击鼓,名词作动词。 王无罪岁 归罪,名词作动词。 树之以桑 种植,名词用作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名词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名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恭敬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使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动词作名词。为办丧事,为动用法。词类活用

2、 填然鼓之 击鼓,名词作动词。 王无罪岁 归罪,名词作动词。 树之以桑 种植,名词用作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名词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名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恭敬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使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动词作名词。为办丧事,为动用法。1.了解仁政的具体内容; 2.感受孟子的雄辩力量;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关于孟子的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 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 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译文】百姓地位最重要,其次是国家, 国君地位要轻。所以

3、,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 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 祭品洁净,祭祖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 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 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 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 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 纣矣,未闻弒君也。”【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 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吗?”孟子 答:“在史传中有记载。”宣王问:“臣子 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损害仁 的人叫做贼,损害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 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 ,却没有听说是君

4、主被(臣下)杀害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 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 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 父,家庭贫困。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 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 宋、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 伐为贤”,孟子颂“唐、虞、三代之德”,被诸 侯认为远离实际而不被采纳。孟子“退而与万章 之徒(轲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 发展为仁政学说。他重视民心向背,主张“民贵 君轻”。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仁、义、礼 、智。孟母一迁孟母二迁孟母三迁孟母断织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内容包括孟子

5、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 活动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 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善辩,故孟 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 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很尽了心 啦。河内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去,再把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内;河东遇荒年 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 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 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 争做说明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 经交接,(兵士)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 的人逃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人逃跑了五十 步就

6、停下。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去笑话别人 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 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 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会吃 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 百姓对供养活的葬埋死的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 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 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了。畜养鸡、狗、 猪,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 可以吃肉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 产季节,几口的

7、人家就可以不挨饥饿了。认 真地推行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 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 的人能够穿上丝绸、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 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是 不曾有的事。“(贵族家的)猪狗吃人吃的食物, 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 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 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 法与拿刀刺人并且把人杀死,还说(杀 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不归罪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 会来归顺了。”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对外争城掠地,相互 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 人盈城”。对内

8、残酷剥削,税役繁重,各国劳 力不足,兵员匮乏,争夺户口人力,就成为各 诸侯国的当务之急。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 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 ,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它与论 语季氏将伐颛臾中陈述的孔子“德政”思 想一脉相传,且有所发展。课文还反映了孟子 的雄辩。全文分三部分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阐述民可加多的措施。先看后下,节省时间 分类清晰,查找方便第一部分,梁王问难。他先是自诩治 国尽力,接着表白赈灾移民,然后比较治 国胜过邻国的情势,诸多铺垫之后,向孟 子提出“民不加多”

9、的疑问。梁惠王的自 矜,为下文孟子的设喻说理打下了“五十 步笑百步”的埋伏。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 这种希望更多民众归附心理,来宣传仁政 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 第二部分,孟子析因。孟子并不直接 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用梁惠王热衷 的打仗设喻,诱使对方反思自己“以五十 步笑百步”的荒唐:移民移粟,搞的是小 动作,跟邻国诸侯的治国不尽心,只是数 量上的多少而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孟子 借以暗示着梁惠王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 多,而要使民加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 道。第三部分,孟子释政。施仁政、行王 道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5段,阐释“ 王道之始”。孟子认为,依时发展生产, 使百姓生死无憾,是

10、仁政的开始。第6段,阐 释“王道之成”。孟子进一步提出“使民加多 ”的根本措施,也是教养百姓的仁政蓝图:住 宅“五亩”,农田“百亩”,以为百姓教养的 物质基础;由是教民以行“孝悌”大义,则“ 王道可成”。末了,孟子不失时机地指出治国 者造成了社会的分配不公。因此,要革除虐政 ,施行王道,使百姓住有其宅,耕有其田,吃 穿有其用,居处有其礼义,最终百姓归服。中心话题:民不加多战国中期,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 崩坏,民众困顿。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 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 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时,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于都城由安邑迁 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造成人口锐

11、减,兵 员匮乏。为达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 各国诸侯均以增殖人口为当务之急。梁惠王 理所当然会为“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 忡。梁惠王,在位36年,前18年靠文侯 打下的基础,与诸侯交战互有胜负;后 18年连连败绩。一次伐赵,被齐国田忌 、孙膑用计大败于桂陵;二次伐韩,又 被田忌、孙膑大败于马陵;三次与秦交 战,被商鞅率秦军打败,尽失河西之地 。由是,国力空虚,兵员耗尽。惠王到 晚年似乎有所觉悟,想广招贤士以挽回 败局,但为时已晚。梁惠王35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 ,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治国之策: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 ,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 之

12、。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 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译文:我不 才,多次对外用兵遭受重创,太子被虏,大 将战死,国家由是人口物力空虚,以此使先 君宗庙社稷蒙羞,我也很觉惭愧。您不远千 里,屈尊亲临我国朝堂,您会拿什么来拯救 我的国家呢?)梁惠王自认为治国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也 比邻国的好,邻国人民应主动归顺于他。但他的 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争,民众看穿了他小 恩小惠背后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孟子投其所 好,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 惠王“好战”为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 心”于国,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政 治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孟子认为梁惠

13、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 侯,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民心,进而得 天下。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 利民、保民,来阐释“王道”,体现出民为国本 的思想。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 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 “四大台柱”。孟子艺术特色:其一长于思 辨。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其二 善为设譬。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 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 全书261章,其中93章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 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其三结构 严谨。本文各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既对各部分

14、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间 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深入,浑然一体,凸显出 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文章特色:孟子雄辩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 网) 饿莩(pio 饿死的人) B.颁白(bn 通“斑”) 曳兵(y 摇着) C.庠序(yn 学校) 衣帛(y 穿) D.孝悌(d 尊重父母) 狗彘(zh 猪)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 网) 饿莩(pio 饿死的人) B.颁白(bn 通“斑”) 曳兵(y 摇着) C.庠序(yn 学校) 衣帛(y 穿) D.孝悌(d 尊重父母) 狗彘(zh 猪)【答案】A/B.曳:拖着 C.庠:xin D.悌:t

15、 敬爱兄长。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答案】D/动词,约束。 A.树:名词用 作动词,种植。 B.衣:名词作动词,穿。C.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矣译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矣译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答案】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的葬埋 死的没有不满的了。认真地推行学校教育 ,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 姓听。4.孟子在文中提出了哪些仁政的措施?(用原 文回答)答: 4.孟子在文中提出了哪些仁政的措施?(用原 文回答)答: 【答案】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斤 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 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