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华师)中学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教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131992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华师)中学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4华师)中学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4华师)中学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4华师)中学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4华师)中学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华师)中学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华师)中学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教学(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知识,只有在用它调整我们的行动时, 才有价值。杜威: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中学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教学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陈信余Email:2014.10中学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更应该重视知识的建立过程v摘录(西方智慧 伯特兰罗素 文化艺术出版社)v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习)并不是一个知识的发布过程。v学习了许多事物并不等于学会了理解许多事物。v教师(学府)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摆脱当前成见和偏见的探索精神。如果教师(学府)完不成这项任务,那么他就降到了只会灌输的水平。一、实例分析能让学生感悟物理道理二、物理实验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三、情境

2、创设能让学生得到心理暗示四、知识迁移能让学生得到启发一、实例分析能让学生感悟物理道理教学要求 :举例(帮助学生理解)讲解发生条件(热气遇冷 )分清对象(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从物理研究方法 :确定研究对象了解发生的物理过程知道现象及其发生的条件能力层次:理解例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知识的发布与灌输, 仅停留在现象层面, 达不成教学目标需要一系列的问题串,来帮助学的理解1。呼出的气为什么要在寒冷的冬天 才会看到“白气”?在热天就不会发生 这个现象?2。被烧开了的水,揭开锅盖时,无 论冬天还是夏天都会看到“白气”。为 什么?例2:质点什么是质点举例(如地球自转及

3、绕太阳转动)以告知给结论的方式。 属知识获取的过程建议:以生活中现实的例子让学生“感悟”;教师抓住特点,指导分析,最终明白道理。两朋友打电话时,对方说:我现在 在北京。当你听到这个信号时,你是否 会关注他的手怎么摆放,或者他的手怎 么摆放是否会影响他在北京的事实。他 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是否在北京?我们说某运动员跳高的成绩是2m,你 第一感觉是什么?是运动员采用跳高的方 式吗?这种跳高的方式会改变其成绩吗? 运动员跳过2m的高度,是否运动员身体 的任意一点均越过了2m高的横杆?一列火车离开站台,你是想到它的头部 离开了还是尾部离开了?是否会头部离开 了尾部不离开?运行过程中火车的任意一 点是否有

4、相同的速度?此时我们往往把 在北京的人抽象 成了一个点。此时我们仍然无意中 把运动员抽象成一个 点,无论是肥胖还是 瘦小、无论是高大还 是矮小,无论是背跃 式还是箭步式 此时取火车的任一 部分均可反映火车 离开站台的性质通过例子,让学生明白 只要部分可以代替整体 的物体都可以看成是质 点。并进一步指出:在 实际中研究问题时,往 往是抓住主要因素,忽 略次要因素这样一种研 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学 生“悟 ”理的教学方式 属于重视知识建立过程 的教学方式。二、物理实验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例3:曲线运动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中总是通过观察砂轮上火星飞出的方向和 转动雨伞水滴甩出的方向(如图,这是老师的经

5、验, 不是学生的经验)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由于这两 个实验中火星和水滴飞出后,都不能留下痕迹,只是 昙花一现,不利于学生做进一步研究,从而对其结果 还是停留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结论上。本探究的实验器材及实验设计是由教师提供的,属于简单的、局部 的定性探究,学生探究的重心放在观察和分析论证活动上。由于实验取 材简便,设计巧妙,效果明显,而且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可以通过自己 动手实验来研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受到启迪。教 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效果非常理想,深受师生欢迎。这样处理,显然是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建议:通过实验来经历知识的构建曲线运动.swf例4: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

6、)仪器调节:透镜/光屏/蜡烛在一直线上,中心等高调节调物距:Uf;fU2f; 2f U。分别观察并记录成像情况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得到结论(规律)学生虽然经历了实验,但仍只是获取了知识而已,没有真真 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怎么会想到f、2f 这两个特殊点来进行观察并总结规律?教学建议 :给学生一枚放大镜(体验)指导学生观察(如观察书中的一个字)放大倒立放大正立缩小倒立提出成像有什么规律?什么时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具体追问:在移动透镜时,观察的人有没有改变?书上的字有没有改变?透镜的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其间改变的是什么?逐步逼到:物距变了,观察到的像才发生变化。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7、学生经历了观察体验,又有问 题串要去思考和解决。显然, 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例5:安培力(1)。演示:导线动说明通电 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3)。定量研究或给出:F 与B、I、L三个因素有关 。给出计算公式(2)。探究安培力的方向 。给出左手定则。教师只是发布 了一个事实性 知识,而学生 得到的也只是 这样一个人家 认为铁定的事 实。没有经历 知识的建构过 程。可以探究,但未必得到左手定则。 定义不同,习惯不同,得到的结论 也可以不同,而且同样是适应的。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得出F=BIL,不 是经历知识的建立过程,只是验证一 个结论而已教学该教些什么才算经历了知识的建构呢?怎样才算说

8、明了这个问题(渗透基本的物理方法/体现实验的说服力 )至少有一个非磁场中不受力的实验进行对比3。导体受力方向与什么有关?(假设与猜想电流的大小、方向;磁 场的强弱、方向(分类寻找/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探究)1。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奥斯特实验/牛顿第三定律)调用原有知识学习知识 2。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实验验证)4。导体受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假设与猜想导体本身的:长短、粗细、 形状、材料、质量、横切面积导体以外的:电流的大小、方向;磁场的强弱、方向;(分类寻找/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探究)具体教学不一定每一项都去验证,但要知 道,影响一件事物的因素不是那么肯定和单一的(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

9、5。安培力大小的计算公式:F=BIL(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例6:共振摆GAB CDEF大多数教学:当A摆动时,大家看看B、G是否摆动幅度最大?给出共振定义。解释原因。这样教学显然也没有什么错误,但忽略了借用这个 素材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建构知识 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过程。v法拉弟: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v巴斯德:应当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v实验本身离不开观察,实验手段再有力,如果观察 的设备和方 法不当,仍然不能正确反映对象.有五个观察的层次:1.有七个摆(确定观察对象 )2.七个摆长短不一,其中A、B、G三个摆长相等 (对观察对象进行

10、简单分类)3.A摆振动后其它各摆随之振动4.摆在振动过程中B、G的振幅比C、D、E、F大5.七个摆不能在同一时刻向同一个方向摆动(简单现象)(比较分析)(综合分析)GABCDEF三、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得到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v有心理学者认为:教学应该从直接的有感觉能力的直觉出发此方法的 特点就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把一些感性认识的材料交给学生们去观察去认识v心理学告诉我们:体验的东西能使学生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 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可以随时回

11、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 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v官能心理学认为:所有的知觉都来自感官,所以有必要向学生大量提供 在他们大脑中能产生持久印象的感性认识材料例7:浮力现行教材:定量研究浮力大小直接给出什么是浮力通过小实验研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浮沉条件直接用溢水法探究浮力的大小不容易想得到教材的旁批:阿基米德 冥想苦思了很久而没 有结果。一天,他跨进盛 满水的浴缸洗澡时,看见 浴缸里的水向外溢,他突 然想到:说明该问题有 一定的难度情境暗示在暗示的基础上 受到启发了建议用下面这个情境实验器材简单/实验效果明显逐一对五个情境进行分析:随着物体的浸入,排开的液体也增加,弹簧 秤示数减少

12、,即浮力增大。当物体完全浸入后,排开的液体不再增加,弹簧 秤示数不变,即浮力不变(一直暗示与排开的液体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 生探究排开液体的重量(启发)现象:与浸入 的深度有关排除:与浸入的深度有关暗示: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排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暗示:与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例8:失重、超重教学什么是失重?失重不是重力减小了什么是超重?超重不是重力增加了。练习训练这样教学,更象是一个知识的分 布过程,而不是知识的建立过程 。所以学生觉得抽象、难学。弹性较好 的钢片做 成的圆环圆环上挂重物 后,中间竖的 拴一纸条纸条圆环上挂重物 后,中间横的 拴一纸条纸条加速下落时,观察纸 条是否断裂?加速上提时,

13、观察纸 条是否断裂?整个装置不动,用手向上举托重 物,观察纸带是否断裂。将一个 动态的问题,变为静态来处理。 通过对比分析,给合失重现象。建议: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整个装置不动,用手向下拉重物 ,观察纸带是否断裂。将一个动 态的问题,变为静态来处理。通 过对比分析,给合超重现象。现象原因:发生超/失重的原因是什么?是运动方向吗?v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开有孔的矿泉水瓶内装水演示v自由下落/竖直上抛/平抛/斜抛(暗示与运动方向无关)v学生知道与运动方向无关,但不一定想到加速度。继续演示:v提着瓶子匀速(缓慢)下落/匀速(缓慢)上升/水平移动(进一步暗示: 速度没变化也不会出现失重现象,超

14、/失重现象与速度大小无关)给出超/失重的原因: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加速度方向向上会产生超重现象;加速度方向向下会产生失重现象。例题:典型例题分析电梯的升降(事实上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应用)例9:机械能守恒定律(1)引入:视频球摆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能和什么能的转化?为什么球回来时不会碰到下巴?(2 )(3)给出结论,强调守恒条件。(4)应用举例这情境只是给学生在视觉、听觉 的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和兴趣,调动的学生注意力。学 生心理得不到明确的暗示来 回摆动?快慢变化?升降交替?这个情境与能量结合有点牵 强。我们没有看见能量希望从机械能守恒的角度来回答,进而 引出机械能定恒定律的推导。这

15、个过渡 很难、也不是必然的建议:情境创设要简单利于观察与思考并得到心理暗示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速度越来越快高度越来越低引导(暗示):会不会是高度换速度?如果是,那是怎么个换 法?是怎样实现的?有 怎样的规律呢?学生已有知识机械能定义返观推导是在不计阻力前提下推出来的 。给出在什么条件下机械能守恒的结论 。通过看得见的转化,提出转化有无规律。利用已知知识寻找转化规律 ,得到看不见的守恒量这才是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和价值。同 时也学会了认识自然的一种基本方法。四、知识迁移能让学生得到启发例7:电场线电场线就是电场线的性质电场线的特点是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这样处理虽然没有错,但显然属于 知识

16、的发布、传授与灌输。怎么会想到用这样一些线来描述电 场呢?建议:迁移“简笔画”的知识来启发学生 。案例8:质谱仪质谱仪是什么质谱仪的作用质谱仪的结构质谱仪的工作原理这样处理虽然没有错,似乎还蛮有条 理的。但显然属于知识的发布、传授 与灌输。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没有任何的铺 垫,怎么会想到用这样一种方法?建议:结合一些生活分类的常识引出问题为什么要学质谱仪,迁 移知识,启发思考如果要将这盘水果进行分类, 我们可以通过形状、颜色、大 小等进行区分如果要将这一堆正负电荷共分开来。 从形状、颜色、大小就行不通了农名在将稻谷里的泥沙剔出来。通 过煽风来将尘土从谷中分离出来。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了更合理 、方便的分离方法“风车”“风车”是农民用来筛选稻谷的一种农具风车的工作原理用“风车”筛选稻谷时,在同一风力作用下,精谷和瘪(bi)谷都从洞口水平飞出,结果精谷和瘪谷落地点不同,自然分开。尘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分离。启示:可否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