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开发》参考课件5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131936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地区的开发》参考课件5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江南地区的开发》参考课件5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江南地区的开发》参考课件5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江南地区的开发》参考课件5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江南地区的开发》参考课件5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南地区的开发》参考课件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地区的开发》参考课件5(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第1919课课 江南地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开发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 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 是哪一年建立的?国号 都城 建立者 建立年代 魏 洛阳 曹丕 220年 蜀(汉) 成都 刘备 221年 吴 建业 孙权 222年 三国鼎立1“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 哪一国实力最弱?2魏国的大权逐渐被谁所控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263年,司马昭派 兵灭蜀汉266年,司马炎废魏帝 ,自称皇帝,建立晋 朝,史称西晋。266年,司马炎 篡夺了皇位,建 立了西晋,定都 洛阳。280年,晋灭吴 ,三国鼎立局面 结束三国尽归司马氏263年,魏国灭蜀。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西晋建立。280

2、年,西晋灭吴。晋惠帝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 无力治国。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 皇位,混战十几年,耗竭了西晋国 力。史称“八王之乱”。鲜卑匈奴羌(qing)氐(d)羯(ji) 鲜卑晋西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 装灭亡了西晋。第二年,皇族司马 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 晋”。为什么西晋的统一为什么西晋的统一 只有很短的时间?只有很短的时间?266年316年 统统治腐朽皇帝弱智统治集团发生内 乱:八王之乱西晋灭亡民族矛盾激化317年,司 马睿建立东 晋,都城在 建康。氐族苻坚重 用汉人 王猛, 统一了 黄河流 域前秦和东晋的对峙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

3、典故:结果: 影响: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 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83年 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想一想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 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 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 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 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 等。1.从前秦方面看: a、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 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 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b、苻坚骄傲,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 指挥失误。2.从东晋方面看:a、广

4、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 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 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结果: 影响: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 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83年 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魏蜀吴西晋北:十六国(前秦)南:东晋南朝(宋、齐、 梁、陈)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表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汉朝时江南的 经济发展情况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 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 贝类为食;放火烧荒

5、,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 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丰收),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覆布天 下。 宋书这是因为: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 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大 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 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第三, 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 比较安定。第四经过南北方劳动人 民的共同努力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 能得到开发?北民南迁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 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农 业 发 展施 肥 图吴青瓷楼阁飞鸟坛罐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 产生了什么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产 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奠定了基础。魏 蜀 吴西晋北朝 南朝(前秦)淝水之战统 治 腐 败八 王 之 乱五 胡 内 迁十六国东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