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结构与功能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30588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结构与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结构与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结构与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结构与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结构与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结构与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结构与功能(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结构 与功能第一节 高等教育目的第二节 高等教育结构第三节 高等教育功能第一节 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 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 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特点:阶级性;历史性;时代性;相对稳 定性。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 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 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条件,为确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奠定

2、了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制定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最根本的现实依据。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 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三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它客观 上反映社会和整个社会成员对教育对象质量规格 的要求。二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旨在对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进行调节和控制 。三是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发展目标,它由一系列 从低到高的指标体系构成,具体指导学校教育工 作。 教育目的的作用有: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指导 整个教育过程和激励教育者和受

3、教育者三个方面 。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以社会需求为客观尺度; 2)以个体需要为内在准则; 3)以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为根本依据。 高等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有自由教 育目的、职业教育目的、普通教育目的以 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的教育目的。 所谓“自由教育”是指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 目的教育。 所谓职业教育目的,即指培养专业人才、 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 普通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 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的教育目的,强 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做人与做事的统 一的教育目的。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

4、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四个要点: 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 础; 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的关系:分工一方面是历史进步的原 因,但是,另一方面私有制下的分工却限制人的发展,造 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 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 ;先进的社会制度;教育是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必要条件。 素质教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形态和教

5、育 实践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有很多,教育只是其 中之一,而素质教育又是教育这一手段到目前为止所出现 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因此,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要求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人的 过程中,应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而言, 在实践上,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要求我们各级各类教育 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注重个性,但又不致使其片面 发展,在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来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是由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和 全方位发展学生三方面构成的。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制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专才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

6、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 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 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总之,“专才教育”或“专业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 业性教育,这种通识教育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二是从目的上 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 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这种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强调人的全 面发展,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三是从内容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 是一种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

7、、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这种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博性与包容性,强调知识或理论 的基础性。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有四种模式 : 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不分专业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 确立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五条依据: 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可分为规定性目标与开放性目标;单向度目标与综合性目标;个体发展目标与群体发展目标;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实有目标与预期目标。 培

8、养目标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取向,包括通才化取向、专业化取向、职业化取向、基础化取向、复合型取向、素质化取向、个性化取向等。 本节小结 本节考察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分 析了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制定依 据,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论述了我们在教育(高等教育)实 践中如何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我 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以及高等学校 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通过比较通才教育 与专才教育,探讨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 结合的几种模式;结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 实践,分析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第二节 高等教育结构 一、高等教育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

9、分之间的 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 。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高 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 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 主要是指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 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 员的知识结构等。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一方面指高等教育要实现新 的功能,必然要求结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指结构与功能 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 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 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 、形式结构、能级结构等,在结

10、构上各国是有差 别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是: 调整层次结构,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 职教育; 调整科类专业结构,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 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调整形式结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 投资结构; 调整地区结构,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本节小结 本节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综述了国内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现状;在具体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策略。第三节 高等教育功能 一、关于高等教育功能有多种看法。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深学问的选择、传

11、递和创造。 这一基本功能具有稳定性、潜在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三个明显特点。三、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 高等学校职能 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并不是自大学产生之日 就同时具有的,而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 、发展和变化的。 培养人才是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发展科 学于19世纪初成为高等学校的新职能,直接服务 社会则在19世纪末产生于现代高等学校。因而, 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 和服务社会。 随着高等教育的使命不同,在三大职能之外,又 有职能的新发展,如: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 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等。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 高等学校的职能并非生来如此,一成不变 的; 在高等学校职能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后出 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经存在的 职能,而是和原来的职能一道展现高等教 育的功能;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 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本节小结 本节分析了高等教育结构与高等教育功能 之间的关联性。高等教育功能在一定的历 史条件下被赋予一定的使命就形成了高等 学校的职能。高等学校的职能处在不断地 演进中,传统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 科学、直接服务社会的内涵,在今天已得 到很大拓展,发展出了“引导社会”、“创造 新职业”、“开展国际合作”等新职能。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