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129660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1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1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1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1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1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参考系、质点 2.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4.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高考考点考点1 参考系、质点1.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_的物体.(2)选取: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的描述可能会_,通常以_为参考系.不动不同地面 2.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_的点.(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_和_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质量大小形状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两种情况(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4.对质点的三点

2、说明(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真正的质点是不存在的.(2)一个物体能否看做质点,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而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3)质点不同于几何“点”,几何中的“点”仅仅表示空间中的某一位置. 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一定是体积和质量极小的物体B.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的点没有区别C.研究运动员在3000米长跑比赛中运动的快慢时,该运动员可看做质点D.欣赏芭蕾舞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时,可以把芭蕾舞表演者看做质点对点训练1C考点2 位移、速度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_的变化,用从_指向_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2)路程是物体_的长度,是标量.位置初位置

3、末位置运动轨迹2.速度和速率(1)平均速度:物体的位移与发生_所用时间的比值,即 ;其方向与_的方向相同,是矢量.(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_或某一_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3)速率:_的大小,是标量.这段位移位移时刻位置瞬时速度1.位移和路程的联系(1)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2)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联系: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t

4、0时的平均速度.(双选)某赛车手在一次野外训练中,先利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9 km,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用了5 min,赛车上的里程表指示的里程数值增加了15 km,当他经过某路标时,车内速率计指示的示数为150 km/h,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A.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位移是9 kmB.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路程是9 kmC.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是180 km/hD.经过路标时的瞬时速率是150 km/hAD对点训练2考点3 加速度1.定义:物体速度的_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_的比值2.定义式:_3.方向:与_的方向相同4.物理意义:描述速度_的物理量变化时间速度变化变化快慢5.加

5、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方向为正时,速度一定增加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对点训练3B考点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_不变的运动 .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0方向_.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与v0方向_.加速度相同 相反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速度公式:_.(2)位移公式:_.(3)位移速度关系式:_.vt=v0+at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

6、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s=s2-s1=s3-s2=sn-sn-1=aT2.可以推广到sm-sn=(m-n)aT2.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四个重要推论 (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比为: v1v2v3vn123n(2)1T内、2T内、3T内位移比为: s1s2s3sn122232n2(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比为: ssssn135(2n-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比为: t1t2t3tn1( )( )( )5.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说明(1)匀变速直

7、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方向.(2)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3) 刹车类问题:可用“逆向思维”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0 m/s,加速度大小为1 m/s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2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A.0.5 m/s B.1 m/sC.5 m/s D.5.5 m/s对点训练4B考点5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物体只受_,从_开始下落. (2)运动

8、性质:初速度v0=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运动.(3)基本规律.速度公式:vt=_.位移公式:h=_.速度位移关系式: =_.重力静止匀加速直线gt2gh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运动特点:加速度为g,上升阶段做_运动,下降阶段做_运动.(2)基本规律(对称性)速度公式:vt=_.位移公式:h=_.速度位移关系式: =_.上升的最大高度:hm=_.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t=_.v0-gt-2gh匀减速直线自由落体1.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研究方法:(1)分段法:将全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升过程的匀减速阶段和下落过程的自由落体阶段.(2)全程法:将全过程视为初速度为v0,加速度a=-g 的匀变速直

9、线运动,必须注意物理量的矢量性.习惯上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v0时,物体正在上升;v0时,物体正在下降;h0时,物体在抛出点上方;h0时,物体在抛出点下方.(双选)某物体以30 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5 s内物体的A.路程为65 mB.位移大小为25 m,方向向上C.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sD.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s,方向向上对点训练5A、B【巩固训练1】(双选)升降机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匀加速上升2s,速度达到3 m/s,接着匀速上升10 s,最后再以加速度a2匀减速上升3 s才停下来,则A.匀加速上升的加速度大小为1.5 m/s2B.匀减

10、速上升的加速度大小为1.5 m/s2C.上升的总高度为37.5 mD.上升的总高度为32.5 m【解析】选A、C. 由vt=at知 m/s2=1.5 m/s2,故A正确;匀减速时 m/s2=1 m/s2,故B错误;升降机上升的总高度s= t1+vtt2+ t3=(3+30+4.5) m=37.5 m,C正确,D错误.【巩固训练2】以36 km/h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汽车在刹车后第2 s内的位移是6.25 m,则刹车后5s内的位移是多少?【自主解答】设汽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初速度v0=36 km/h=10 m/s由位移公式s=v0t+ at2得:第2 s内的位移:=v0

11、(t2-t1)+ a( )即:6.25=10(2-1)+ a(4-1)解得:a=-2.5 m/s2设刹车后经过t s停止运动,则:可见,刹车后5 s的时间内有1 s是静止的,故刹车后5 s内的位移为:s=v0t+ at2=104+ (-2.5)16 m=20 m答案:20 m 【巩固训练3】(双选)在塔顶上将一物体竖直向上抛出,抛出点为A,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 m,不计空气阻力,设塔足够高,则物体位移大小为10 m时,物体通过的路程可能为A.10 m B.20 m C.40 m D.50 m【自主解答】选A、D.物体在塔顶上的A点抛出,位移大小为10 m的位置有两处,如图所示,一处在A点之

12、上,另一处在A点之下,在A点之上时,通过位移为10 m处又有上升和下降两种过程,上升通过时,物体的路程等于位移s1的大小,即s1=10 m;下落通过时,路程为2sm-s1=220 m-10 m=30 m,在A点之下时,通过的路程为2sm+s2=220 m+10 m=50 m.故A、D正确.【拓展】求在【巩固2】中(1)物体抛出的初速度大小为多少?(2)若塔高H=60 m,求物体从抛出到落到地面的时间和速度大小(g取10 m/s2).【解析】(1)由位移公式得:0-v20=-2gsm 解得: m/s=20 m/s(2)由位移公式得:解得:t=6 s物体由最高点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地时的速度为v,则:v2=2g(H+sm),解得:v=40 m/s答案:(1)20 m/s (2)6 s 40 m/s知识结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