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26202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高传利近日,我到几所高中学校听了几堂语文课,有的课上得很成功,有的课就很值得商榷。这让我再一次思考语文课应当怎么上的问题。语文课堂不管呈现怎样的教学形态,但有一点必须保证,这就是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对于语文味,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但程少堂先生的观点最为大家认同,它是指“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符合语文学科特性的课堂;有语文味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而有活力的课堂。但现实的情况很不乐观,不少教师的课上得低效、混乱而困惑。有鉴于此,下文所陈述的几个教学问题

2、,我认为仍有重提的必要。1摒弃散漫的文本教学,凸显明确的摒弃散漫的文本教学,凸显明确的教学走向教学走向语文课堂教学是最丰富多彩、方法多样、形态万千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给无数语文教师提供了发展自我潜能、展现个性的舞台,这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千姿百态。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散漫性、随意性的倾向,乘兴而来,率性而为,无限拓展,旁逸斜出,这些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必须摒弃的陋习。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作者简介高传利(1969- ) ,男,中学高 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学走向。这个走向的确立,应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教材的文本分析;二是学生的学情分析。一篇文章到底适合讲些什么,是

3、旨在研读其文本本身,还是仅仅以这个文本为例子,它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对文本的分析与把握,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讲什么;学生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到底会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疑惑,对学情的分析与把握,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怎样讲,讲到什么程度。二者的综合考量,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个走向进行。比如对已接触了大量诗歌的高中学生讲授兵车行时,就应当探讨杜甫通过这首诗传达了怎样的主旨和感情,以及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他为何这样表现,而不是像李白那样天马行空式的梦游或是与神仙交游,以及诗歌呈现了怎样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征。再比如学习荷花淀,由于学生对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有着较

4、好把握,因此,研读的重点就应当落到精彩的对话描写、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上面,从而把握文本的散文化倾向以及非战争化倾向,获取独特的审美体验,体会独辟蹊径的写作思路与技巧。课堂教学走向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就容易把握教学节奏,也容易产生教学机智,从而使课堂教学“生成”多于“预设”,“智慧”多于“技巧”,“有效”多于“无效”。抛去简单的知性分析,强化鲜活的抛去简单的知性分析,强化鲜活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知性”,经常被解释为“理智”或“悟性”。根据康德的理解,知性就是指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

5、。不知从何时起,许多语文教师喜欢把知性从感性、知性、理性的认识过程中抽出运用,片面强调知性分析,学习一篇文章必须概括出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来,似乎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在围绕着这个主旨打转。这种简单的知性分析思维,影响很不好。由于教师一味满足于简单的知性分析,而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调动,久之,学生恹恹欲睡,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一位教师的作文讲评课是这样上的:上课开始,教师提出这是一节作文专题复习讲评课,然后他便在学生上次作文的基础上,分别从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评,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最后教师读了几篇优秀的学生作文作为印证。整堂课,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针对性很强

6、,可见是下了功夫的。尤其对学生作文的梳理、归纳,让人佩服其教学的敬业程度。但是这位老师的做法属于知性分析的范畴,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课堂教学形态。这样的做法学生有收获,但教学还未能达到最佳状态。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简单的知性分析的做法,向着以“体验”为主要形式转化。比如,将上述教师的做法稍微做一个调整,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复印出来下发,或借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让优秀作文的作者给全班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师生再共同从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这样的做法以学生的“体验”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7、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容易达到饱满的情绪状态,教学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远离乏味的教学架构,营造富有情远离乏味的教学架构,营造富有情味的教学味的教学“场场”我们常说语文教师要有激情,可出现的状况是,语文教师常常面无表情,冷得很。我们常说语文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可看到的常常是教学节奏缓慢,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情境枯寂。仔细考量起来,教学环节一个也不少,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但却鲜有让人动情、动心的教学场面出现。我们必须追求富有情味的教学“场”。所谓“场”,是指营造了一种情绪、情境,让学生身心投入到其中,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比如教学 荷花淀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描写,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了分角色朗读,

8、然后教师给予肯定,接着指出出色的朗读应建立在准确的理解之上,于是出现了下面一个教学片段:师:你(水生角色的朗读者)是如何理解、把握的呢?生 1:该小声就小声,该大声就大声。师:也就是跟着说话的心理、情绪走。能否举例说明一下。生 1:“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就应当小声读;“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就应当读得声音大一些。师:不错。(教师转向水生父亲角色的朗读者)你感觉自己读得如何?生 2:还行。我在朗读时,语气里满是父亲的嘱托,目的就是让水生放心打鬼子,解除后顾之忧。师:(教师又转向水生嫂角色的朗读者)你是怎样把握水生嫂的角色朗读的?生3:读水生嫂(说的话)时,我尽量

9、表现出她的温柔、善良、嗔怪、依恋的感情。师:举例说明一下。生 3:你总是很积极的。(生 3 朗读重音落在了“积极”上,有学生表示异议,认为重音应放在“总是”上,教师指名一女生起立朗读,把握恰到好处,师生达成共识。)之后,教师又提供了改写的“夫妻对话”片段,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加深理解。这样围绕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作品、进入情境、进入研读的氛围,课堂出现了和谐流畅的元素,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告别泛化的文本解读,注重从具体告别泛化的文本解读,注重从具体的语言研读入手的语言研读入手有不少教师在处理文本时往往云淡风轻地过去,语文教学成了随意揉捏的面团。教师从教参中拎出几条结论,抛给学生,贴上标

10、签,就算完事。至于这几条结论或观点,是如何得出的,教师自己也是一片茫然,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这可能跟教师文本研读能力的缺失有关,当然也跟教师的职业倦怠、思维惰性有关。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于是,文本的解读大多泛泛进行,缺乏深入其中的学习行为。久而久之,教师的思维懒惰被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兴趣被进一步减弱。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尴尬的了无生趣状态。这种状态必须改变,改变的抓手就是语言。研究语言的运用,品析语言的特色,挖掘语言蕴蓄的含义,探求遣词造句的妙用,进行言语实践的训练,从而在语言的学习中把握文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理解

11、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仍以学习荷花淀为例。对于文本精彩的对话描写,只是泛泛地说它精彩不行,必须从具体的语言入手,研究、体会它是如何的精彩。比如夫妻对话,再比如几个女人探夫路上的对话,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齐读,接触文字,然后再通过比较、品析,把握文字背后的内涵、人物的心理以及性格特征,从而进一步把握小说的艺术风格。“你总是很积极的”,为什么用了一个带有否定意味的句式,却表达了嗔怪、骄傲的情感?“怎么了,你?”为什么不用常式句表达而是用了一个变式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不拦你”之后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逗号,有什么区别?文中水生嫂的两个“嗯”,表达了水生嫂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女人

12、抬头笑着问”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之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当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语言进行品析时,语文课堂就不再是宽泛、抽象地解读,而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学会了语言。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明确的教学走向,鲜活的情感体验,富有情味的教学场,以及从语言元素入手进行解读等做法,精简了内容,还原了“人”的主体地位,切合了“语文”的特性,使语文课堂教学接近了语文课的本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对语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变得积极而主动,课堂高效而诗意。这既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学智慧。(本文发表于北京教育(普教版)

13、2012 年第 11 期)解密解密解密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核心意义核心意义核心意义谭金玲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属于精讲篇目。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们对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都很熟悉,很容易就能形成初步的认识“人们都太虚伪了,都为了面子在撒谎”,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会止步于此,并且满足于这种浅层阅读的体验。对于这样一个学生们早已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我们到底要交给学生什么?难道仅仅是重复他们早已明了的简单道理?如果是这样,这篇经典文本的核心价值就会被彻底淹没了!1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

14、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作者简介谭金玲(1983- ) ,女,中学二 级教师,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具体到皇帝的新装,就是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几乎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谎言”二字的谎言何以让文中的人物如此丑态毕露甚至呈现疯魔状态?难道仅仅是“爱面子”这么简单?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再读皇帝的新装,每次读完后都有一种感觉:似乎隐隐约约地从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继而是很多人的影子,于是,停下来,静静地思考,最终我发现,为什么这篇童话会流传如此之广、之久,因为里面有“我”皇帝身上有

15、“我”,百姓身上有“我”,大臣身上也有“我”!那不是童话,那是“我们”心甘情愿甚至抓住机会去观赏别人的弱点,却从未想过最先应该检测的是自己,因为我们往往看不到也不会相信自己有问题。但是就当“我们”满怀期待试图用这块“并不存在的布”来检测别人的愚蠢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看不到这块布料,这种毫无心理准备的逆差让“我们”的“自我认同”瞬间坍塌别人一定能看得见这布料!只有我看不到,难道我是愚蠢的?不可能吧,可我就是看不见啊!不行!我一定要撑下去,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扑向谎言由此看来,这是一件人人都必须直面的“心灵”之装!对皇帝的新装这篇文本有了上述的自我解读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学

16、情调查初一的孩子们对这个他们早已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是什么,困惑他们的地方又在哪里?于是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的困惑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为什么大家都不承认自己愚蠢?文中所谓的善良的老臣和诚实的官员都在撒谎,但“善良”和“诚实”两个词为什么都没有加引号?为什么当人们发现自己看不见布料时却坚信别人一定能看见?为什么是一个小孩告诉了所有人事实,而其他人却不行?这些问题或者说需求直指皇帝的新装的核心,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相符的,也就是说学生们的需求与教师的解读是互补的,这也就为我的设计提供了踏实的支撑。鉴于上述准备工作,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朗读,读出人物心理的变化;在朗读中品析重点语段和关键词句,分析并说出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深刻意义;在朗读中不断深入思考,勇于正视自我,做一个保持自我本色的阳光少年。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调动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时单元提示语中的一段话帮助了我学习本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要读准语气,并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