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26136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学上王景华 张伟忠承袭了几千年传统的语文教学,要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需要走过十分艰难的历程。其中涉及教学观念、内容、方法、评价等诸多问题,但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日常的教研工作中,走过许多学校,也听了不少语文课。一个突出的感觉是,语文教学中,以教为主,讲风过剩,忽视学生学习和感受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而对语文课的评价,重点往往放在“教”上,教师的板书、普通话、对大纲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以及对课堂的组织管理等是评价的重点,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反应,对是否施教对路,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是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虑的少,关注的少,反思的少。“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是为了“学”,“教”应该服务于“学”。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的“少慢差费”“效率低”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教学关系上的单极性即重教不重学是分不开的。一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应放在学生的学上,这既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精粹的继承,也是对现

3、代科学教育理论的借鉴。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孔子因兴趣而自“求”,孟子则强调“自得”是“深造”的前提,学记指出人的学习因“知不足”而“自反”。这些都是以学为主思想的萌芽。20世纪初期,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教育界提出了“自动教育”的思想,要求教育“以学生自动为本体”“加以教师之训导”,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陶行知在 1911 年初,就撰文严肃批评了当时学校普遍存在的“教”与“学”分离的状况,主张把“教授法”改

4、为“教学法”。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并提出了三点要求:“一、先生的责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还需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还需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1陶行知从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明确了学生学习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责任和专业发展问题。这对于此前传统的注入式教育观念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传统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多采用传授新知、巩固已知、培养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现代教学的改革,侧重于情感的培养、过程的优化、人格的健全、创造力的开现代教

5、学的改革,侧重于情感的培养、过程的优化、人格的健全、创造力的开发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习。发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习。美国教育革命的倡导者杜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以罗杰斯为首的人本主义教育学派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建构主义教育学派也认为学习就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6、,因此应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灌输容器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可以看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也是世界教育思潮中的合理内核。从教学实践看,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效果显著、影响较大的有: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创立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总结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辽宁盘锦二中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教学法,邱华栋创立的尝试教学法,湖北大学黎世

7、法提出的异步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尽管科学背景、理论基础、操作模式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都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顺应这种时代和历史的潮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些要求是对语文教学中重教轻学的反驳,同时对语文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关系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从语文课程自身性质和目标来看,

8、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其最终目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与提高。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来看,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进入语文课堂的,且已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甚至是读写能力。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而主要是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逐渐“养成”的。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为主。综上所述,可以说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还是历史上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现在代表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这一点上,认识都是一致的、明确的。当然,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由朴素到深刻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想真正走出“低慢差费”的泥淖,走向现代

9、化,教师和学生要想摆脱教与学的劳役,必须要将这一点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和归结点。二真正把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学上,从新课程实施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应提倡以下几个理念:(一)积累应用,回归生活(一)积累应用,回归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却也是语文教学中易被忽视的一种思想。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缺乏生活,作文内容空洞、语言无味。笔者不禁要问:学生是不是在生活?学生真的缺乏生活吗?生活到底是什么?杜威有一句名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

10、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2杜威把生活视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生长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人生的存在过程和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当中。从学生参与生活的范围来说,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学生参与生活的样式来说,有制度生活和日常生活;从学生参与生活的现实性来说,有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可能生活(理想生活);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上说,有直接生活(外部生活)、间接生活(内部生活),等等。当我们抱怨一部分学生“没有生活”时,其实是在说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差。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表达生活、创造生活,恰恰是语

11、文教师和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起属于他们个人的理想生活和审美生活,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发现生活的诗意并尽情享受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感受生活,在教学中自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使其与所学习的内容建立联系;其次其次,拓展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生活空间,提供间接经验,这种经验很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很好地利用和开发现有的课程资源,特别要重视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由于它们大都是文质兼美且适合教学的,所提供的生活和情感经验,应该说更集中、更鲜明,对学生的影响更

12、长久,更富有感召力。文学作品的教学切文学作品的教学切忌把文本当成阅读分析的材料,而应该视为一个生活的载体、一种情感的物化、一方对话的忌把文本当成阅读分析的材料,而应该视为一个生活的载体、一种情感的物化、一方对话的平台。平台。再次,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并将在课堂上习得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从信息论角度看,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听是信息的搜集与吸收,是认识生活,建立第二世界(自我)的过程;写与说是信息的表达与交流,是表达生活、服务生活并创造生活的过程。现代作家张爱玲曾说:“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 3写(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写(说)什么、怎么写(说)

13、都包含创造性。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要“有创意的表述”。(二)感受鉴赏,注重体验(二)感受鉴赏,注重体验现代课程论愈来愈认识到:一切课程必须重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一切课程必须重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的整合,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体验的整合,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注重情感体验。”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4、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并特别指出,对文学作品“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体验”一词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且频频出现,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是相当重视的。课程标准还区分了学生生活的两个世界:一是经验世界,二是想像世界。这两个世界都需要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可以说,感受、体验、鉴赏是语文学习中一种不可以说,感受、体验、鉴赏是语文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方式。感受本身就是一种体验,鉴赏则是体验的高级层次。感受、体验、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方式。感受本身就

15、是一种体验,鉴赏则是体验的高级层次。感受、体验、鉴赏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人文性,也体现了现代教学以鉴赏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人文性,也体现了现代教学以“学学”为主的特征。为主的特征。传统的教学观把课程等同于学科,又把学科等同于教材,把课堂教学的目的看成是学科知识系统的传递,把课堂教学简化为一“讲”一“听”,即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忽略了,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然我们承认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而生活离不开体验,那么,体验生活、感受鉴赏就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一般说来,

16、认知方式有三种,即体验认知、科学认知和哲学认知。体验认知是对世界的最原始、最直接的认知方式,它与另外两种认知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认知的主客体相互融合。这种认知方式着重从经历的过程中发现对象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得到一种对生活、生命的感发和体悟。体验发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移情、融合、反思,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过程中实现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它具有直接性、内在性、情感性、意义性、个体性、审美性等特征。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感受等,可以把体验大体划分为三种类型:认知生活体验、日常生活体验和审美生活体验,其中,后两种生活体验分别与感受和鉴赏相对应。每个人都有体验,都在体验,但不同的人对生活的体验有多少、深浅、久暂之分。体验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加以培养和提高的。体验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加以培养和提高的。具体说,就是要重视积累、概括、升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要把已有的生活体验不断加要把已有的生活体验不断加以概括、升华,通过熏陶感染、整体把握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以概括、升华,通过熏陶感染、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