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研究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24685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研究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研究杨丽莉(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音乐系,江苏常州,213002) 摘摘 要要 :江苏因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点的差异,可分为苏南、苏北两个区域。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对苏南民歌和苏北民歌进行梳理分析,归纳了他们的区域性特点,并通过民歌体裁、音乐特点、调式调性以及方言衬词运用几个方面的对比,研究两区域民歌的南北差异。 关键词关键词 :苏南民歌;苏北民歌;区域文化;音乐特点;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它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文化背景、方言特点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生活于某一区域之中,人与自然、社会就形成了一定

2、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该区域内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景观。因此,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研究民歌,可以探究地域性的民风民俗、生态环境、语言特征、文化背景以及当地人民的审美意趣。江苏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东南文化中心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是创造灿烂江苏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江苏民歌形态多样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江苏地跨吴楚,历史上又有多次人口变迁,使得省内不同地方的地域经济、地域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差异,因此在江苏地区形成了苏南、江淮和徐淮三个片区。从方言的角度划分,苏南地区是吴语区,指江苏的苏州、无锡和常州一带,属江南区域;江淮地区是江淮方言区,包括

3、南京、镇江、扬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南通、泰州等省属市及其所属的县级市和县,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是江苏南北方言区的过渡地带,也是江苏南北民歌的交汇处;徐淮方言区包括徐州、宿迁 2 个省属市和新沂、邳州 2 个县级市,以及丰县、沛县、睢宁等 6 个县,这一区域因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交界,方言受其影响较大。本文将江淮、徐淮区域归为江苏北部地区,针对苏南民歌和苏北地区民歌音乐特点的差异,研究南北区域文化对其民歌差异的影响。一、苏南民歌特点本文研究的苏南民歌是按照方言区域划分的,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市所辖范围。苏南地区民歌,历代文人又将之称为“吴歌” 。 “吴歌”一词最早见于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

4、集第四十四卷,郭茂倩在书中描述吴歌时写道:“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1当代历史学家、民间文艺评论家顾颉刚先生在他的吴歌小史中曾为吴歌定义为:“所谓的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 ”2这些民间歌曲内容广泛而丰富,曲调委婉而清丽,体现了苏南地区吴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民歌运用吴语方言演唱,使得苏南民歌具有了甜美温婉、细腻柔和的艺术特色。苏南民歌中“山歌”和“小调”是主要流行的体裁。吴地山歌从六朝吴声歌曲时代算起,迄今已有 1500 余年的历史。吴地山歌种类繁多,有配合劳动工种的“栽秧山歌” 、 “踏水山歌” 、 “摇船山歌”

5、、 “解草山歌”等;也有日常生活中的“私情山歌” 、 “说白山歌” 、 “急口山歌” “乱说山歌” 、 “对山歌”等;还有一些是由小山歌连缀演唱合辙押韵的长篇故事,称为“长歌”或“长篇叙事山歌” ,如“五姑娘” 、 “狄庚” 、 “老姐嫁人”等,这类民歌故事曲折动人、情节引人入胜,歌曲曲调简洁流畅、赏心悦耳,是苏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形式。二、苏北民歌特点苏北民歌分散在长江以北地区,范围包括江淮和徐淮两个区域。这一地区流传着丰富的号子、山歌、小调等,其中最具有区域特色的音乐体裁形式当属劳动号子。江苏民歌中的栽秧号子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以及江淮平原地带,如拔根芦柴花 、 撒趟子撩在外等。秧号子中最有

6、代表性的是流行于江淮区域的宝应、高邮、淮安、金湖、盱眙、洪泽、盐城等地,以宝应的秧号子格冬代流行最广也最有苏北地区的特色。此外,还有赶牛号子、车水号子、搬运号子等,都是具有苏北地区区域特点的民歌体裁。苏北徐淮区域与山东、河南、安徽交界,受鲁、豫、皖地区方言和文化的影响,徐淮地区方言声调起伏较大,因此在该区域的民歌旋律中,就呈现出了1郭茂倩:乐府诗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第 392 页。2孙其勇等:吴歌的艺术手法、地域文化特征及其文学价值,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 年第 12 期,第13 页。 旋律线条大跳较多,装饰音运用较少;曲调直来直去,经过音和辅助音运用的少,骨干音强

7、调的多。乐曲除运用五声调式外还运用了加清角、加变徵或加变宫的六声调式和雅乐七声调式以及在民歌后半部分会出现调性转换等特点。苏北地区民歌曲调质朴,歌曲表现出的性格较为豪爽、泼辣,唱词中场景描绘的语句较少,而生活化的词汇较多。唱词中的方言运用在苏北民歌中也有鲜明的区域特点,有些方言词语的用法接近安徽、河南的方言,例如“俺” 、 “咱” 、“娘” 、 “险险乎” 、 “茶叶茶”等。因此苏北民歌的唱腔和音乐特点与当地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关系,且互相渗透地融合在一起。三、苏南民歌与苏北民歌的区域性差异(一)民歌体裁江苏民歌按照体裁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江苏的山歌种类繁多,吴

8、地山歌更是一直衍生发展,盛行不衰,而且产生过全国汉族山歌中篇幅最长的作品。这就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山歌即山区或山上唱的民间歌曲这一概念的理解。江苏境内的山歌,主要指农民在栽秧、放牛、耥稻、车水、舟行等劳动过程中即兴演唱的歌曲,这类歌曲旋律舒展,音调悠长、节奏自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等。江苏民歌中最为丰富的民歌类型是小调,在苏南和江淮区域的城镇、乡镇里,广为流行。小调除了清唱或加简单伴奏的一般小调外,还有一类是配合民间舞蹈演唱的“歌舞小调” ,如花鼓、花灯、高跷、送麒麟等。小调旋律细腻柔婉、曲式结构规整,题材内容以倾诉纯真爱情、揭示社会矛盾、叙述历史故事、追求美好生活等为主,反映的

9、生活面十分广泛,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如苏南的孟姜女 、 无锡景 、 紫竹调 、 九连环等;江淮区域的茉莉花 、 鲜花调等;徐淮区域的会情郎 、 四季游春 、 看花灯等。苏南民歌和苏北民歌在民歌体裁分布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苏南、苏北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的不同。江苏民歌的劳动号子如栽秧号子、车水号子、赶牛号子、打场号子、挑担号子、打夯号子等,苏南区域此类民歌很少,该类型民歌主要集中流行于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北的江淮平原一代。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收录了 500 余首号子,而苏南号子仅有不足 40 首,由此可见,这种体裁的民歌在苏南地区流行较少。苏南地区以太湖为中心的号子则有船歌、摇船山歌等。

10、苏南地区盛行的山歌,除镇江、南京的部分地区和苏北沿江、沿海一带外,在苏北地区却较少流行。小调的数量两区域相差无几,但各有特色。(二)曲调特点民歌的曲调特征受方言、地理环境、审美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江苏民歌中的苏南民歌和苏北民歌在旋律进行、润腔装饰音的运用以及词曲结合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苏南民歌在旋律进行方向上以回绕曲折的级进式旋律发展为主,旋律的骨干音包含在曲折进行中,虽也有跳进进行,但多以级进为主,且部分跳进乐汇是由级进乐汇转位变化而来。而苏北民歌的旋律调式骨干音较明显,跳进频繁,且运用大跳的次数较多,旋律虽是以级进音程为基础,但由于跳进的频繁使用和对骨干音的强调,使得苏北民歌的

11、曲调较苏南民歌豪爽而有力,缺少了苏南民歌的柔和婉转的特点。例 1.上例是苏南地区的一首小调,乐曲旋律以曲折级进为主,骨干音是羽宫角徵,整首歌曲跳进出现的极少,与苏北民歌旋律不同的是,骨干音通常包含在级进音型中,运用装饰音和回音效果的迂回曲折音型,突出旋律的骨干音,润腔丰富。在这种旋法中,削弱了跳进力度的张力,使跳进从听觉上不会有突兀感。因此,曲调风格圆润流畅、婉转细腻。例 2.江苏民歌中有不少同名民歌,这些民歌曲名相同,旋律的骨干音相似,分布在江苏南北各区域中。由于南北区域文化的差别,使得这些同名民歌在旋律风格及特点上有一定的差异。如例 2,将苏北淮安的孟姜女与苏州的同名民歌进行旋律对比不难发

12、现,两首民歌曲调相近,不同之处在于装饰音的运用、一字多音、旋律中的跳进以及对骨干音的处理等。再如扬州民歌鲜花调和苏州同名民歌,曲名相同,但音乐风格却完全不同;苏州的紫竹调和苏北的小小紫竹直苗苗 ,两首民歌的歌词很相似,内容都是借“紫竹”之意表达爱情,曲调相差较多,苏北的旋律一字一音较多,没有运用装饰音,以骨干音为主,节奏质朴简洁;而苏州的紫竹调节奏多样化,旋律婉转曲折,装饰音和一字多音的情况运用较多。(三)调式调性江苏民歌中以单一调性歌曲为主,最常见的调式是徵调式和宫调式,其次是羽调式,而商调式和角调式歌曲较少。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收录的近 1400 首民歌为分析依据,号子体裁的民歌中商

13、调式民歌共 44 首,占所收录号子的 8.8%,角调式民歌共 10 首,仅占 2%;山歌体裁的民歌中商调式民歌共 30 首,占所收录山歌的 11%,角调式民歌共 21 首,占 7.4%;小调是民歌集成中数量最多的民歌体裁类型,共计 714 首,而其中商调式 47 首,占 6.6%,角调式 22 首,占 3.1%。通过分析发现,号子中的商调式多集中在苏北地区的六合、高邮、宝应、金湖、盐城、阜宁等地,以高邮地区的商调式号子为最多,角调式号子集中在南京、溧水和兴化等地。山歌中的商调式以无锡、宜兴、吴县、常州、武进等地最为多见,角调式山歌在常州溧阳、江阴、无锡等地,还出现在苏北的启东、如东、海门等地,

14、如启动山歌阿姊你若跟仔我 、海门山歌东方日出万丈高、如东小山歌看谁山歌唱的多等。此外,苏南地区民歌以五声调式为主,有些民歌会运用加变宫的六声调式,如四季相思 (苏州) 、 山歌好唱口难开 (常熟)等。而苏北地区民族调式的运用更为多样化,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不仅运用了六声调式(加变宫、加清角、加変徵等) ,如纱窗外(二) (宿迁) 、 姐在房中无奈何 (淮阴)等民歌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入了変徵;还运用了七声雅乐调式,如哭五更 (丰县)、 小姑恨 (徐州)等。例 3.变化音的使用在江苏民歌中与区域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旋律分析可以发现,江苏北部地区,尤其是徐州、宿迁、连云港等地运用较多,而越往南方,

15、使用越少,到了苏南区域,几乎听不到有变化音的民歌,调式偏音的使用也比苏北要少,通常是在运用“清角为宫”或“变宫为角”的手法进行调性转换时会出现前调的偏音。(四)方言衬词的运用就语言风格而言,苏南方言属于吴语系,苏北方言包括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两个区域的方言调值相差甚多。苏南方言的声调系统非常复杂,同一个字的声调在不同的位置差别很大。单字调多是七类或八类,根据“平、上、去、入”四声,可分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双字音和三、四字音词语声调更为复杂。苏南方言的声母分尖团,有清浊之分,圆唇元音较丰富。因此苏南方言轻盈委婉,圆润柔和,使用苏南方言演唱的民歌,风格也具有了“吴侬软

16、语”的特点:曲折婉转、清秀流畅。苏南民歌旋律中有运用装饰音,旋律进行的方向以曲折级进为主以及一字多音的特点,这一音乐特点的形成许是受其方言中的连续变调,错落起伏的声调线条的影响。江淮方言区处于吴语区和北方方言区连接处,当地方言兼具了南北方言的特点,既有柔和婉转的一面,又有豪爽泼辣的特点,表现在民歌旋律中的特点是:旋律曲折进行,但跳进多于苏南民歌,衬词运用较多,体现出当地的语言特色。如扬州民歌一根丝线拖过河中 ,运用了大量“啦” 、 “这么” 、 “哇” 、“那个就” 、 “哟咿么” 、 “哟嚎的嗨” 、 “撒蹚子撩在外”等衬词。江苏的北方方言字调和普通话接近,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是以徐州方言为代表。该区域与河南、山东、安徽三省交界,方言有所同化,与苏南吴语区差别较大。一个地区的审美习惯和听觉习惯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因此,苏北民歌爽朗有力、起伏较大、装饰音使用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