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国税收激励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的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22543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道国税收激励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东道国税收激励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东道国税收激励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道国税收激励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道国税收激励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的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东道国税收激励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的论 文 1税收优惠政策抑制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普惠型、身份型是我国的 外商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特征,即对所有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 不加区别地实行优惠税率、“二免三减半”等税收优惠政策。这种对 外商投资企业不加区别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外资企业不必采用先进技 术就获得了对内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削弱了外资企业采用先进技术 的动力,诱使大量的外资积淀于一般的生产、加工、消费性等行业, 造成了这些行业的过度发展,相对地阻止了外资向高精尖产业的流 动,形成了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根据商务部统计,截 至 2004 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累计协议金额 10966.09 亿美

2、元中, 投入到第二产业的有 7486.31 亿美元,占比 68.27%,其中投入到工 业的 fdi 占比 64.76%,并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制造业和加 工工业。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等行业的 fdi 额为 213.07 亿 美元,占三次产业总额的 1.94%,比重明显偏低;投向第三产业的 fdi 额占三次产业总额的比重为 29.79%,但其中房地产业占比 17.73%, 属于基础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吸收的 fdi 额仅占 2.39%, 政府重点鼓励的科研、技术服务业吸收的 fdi 更少,只占 0.47%。由 此可见,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引来了大量外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但

3、是这种增长还停留在粗放型增长阶段,并没有通过吸引外资获得 大量的先进技术或者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所获得的先进技术也远 未达到预期,间接获得的“技术溢出”也相当有限,因此出现了外资 对中国技术进步作用“有产业而无技术”的现象。一些引资项目实际 是向中国转移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WW 这样的引资和出口增 长并没有带来社会福利的增长,反而增加了本已紧张的能源、原材 料的消耗和环境负担,实际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流失。这就是为什 么我们“繁荣而不富裕”的一个原因。2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税收收入的大量流失,减少了政府的财 政收入,降低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有资料表明,1983-1992 年仅 “二免三减半”一

4、项税收优惠政策,就使税基流失 1500 亿元,税款损 失达 500 亿元之多。如果加上其他方面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 及个人的税收优惠,税基流失可能高达 3000 亿元左右,税款流失可 能达到 1000 亿元,相当于国家一年全部财政收入的 1/6(张秋华, 1999)。另外,税收优惠还导致东道国财政收入的变相流失,最新 资料显示,在华跨国公司利用非法手段避税,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税 收收入损失达 300 亿元以上,相当于 2003 年中央财政收入的 1/30。 目前,我国 60%以上的外资企业账面亏损,但却不断追加在我国的投资。调查显示,这些“常亏不倒户”主要是利用从获利年度起“二免 三减半”的

5、优惠条款,人为推迟获利年度,逃避纳税义务(丽霞, 2004)。 3税收优惠政策导致外商投资企业从中国赚取了 更多的利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ifs 统计数据计算得知,中国 1993-2003 年期间年均 gnp 要低于 gdp 大约 114 亿美元,这意味着外 商投资收益会随着外商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增加,造成了中国国民财 富的流失。据世界银行估计,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流入发展中 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年平均利润率为 16%-18%。假设外商 直接投资在中国所获得的年平均利润率为 17%,那么根据截至 2005 年 12 月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 6224.05 亿美元,可以

6、推算出外 商 2005 年从中国大约赚走了 1058 亿美元的利润,即使考虑到外商 投资的折旧和部分外资企业已经不复存在的因素,外商 2005 年也从 中国赚走了 500 多亿美元的利润。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外商投资企 业税收占全国总税收的比重来大致估算 fdi 在中国所获取的利润。 2003 年涉外税收总额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 20.86%,由于 fdi 企 业税收占涉外税收的 98%以上,所以用涉外税收来代表外商投资企 业的税收情况,即使不考虑税收优惠等政策性因素,即假设内外资 企业税负相同,外商投资企业所赚取的利润也占到中国所有企业利 润总额的 20%以上。如果再考虑税收优惠政策,外商投

7、资企业所赚 取的利润还要高。 4税收优惠政策造成外资对内资的挤出 效应。由于外资进入的行业主要是那些竞争性行业或市场化程度较 高的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外资企业因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内市 场获得竞争优势,挤出了相对具有更高效率的国内企业。目前,进 入中国的 fdi 中大约有 60%分布在产品过剩、生产能力闲置突出的 消费品工业,投向重工业的外资只占 40%(郭克莎,2000)。而且, 内外资的投资方向大体相同,在产业构成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 相关系数高达 0.94(刘金钵、任荣明,2003)。因此两者之间不形 成互补,甚至出现争夺同一投资领域的现象,加剧了外资的挤出效 应。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

8、促使一部分内资外逃,以“外资”的身份 重新回流到国内,得以享受到税收优惠待遇,形成了许多假外资企 业。王国林、杨海珍(2001)等人证实了我国资本外逃与外国直接 投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的资本外逃主要是由于内资和外 资之间差别的政策待遇引起的。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维尔京、 开曼、萨摩亚已分别成长为中国 fdi 第二、第七和第九大来源地。在 这当中,假外资的比重应该是比较高的。至于全部的 fdi 中假外资的 比重到底有多高,世界银行早在 1992 年就估计该比重已经达到 25%;而许多专家学者则估计,到目前为止假外资的比重应该已超 过 33%(柴青山,2006)。有学者曾作过统计,我国对

9、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每年造成大约 143.22 亿美元的资本外逃(谢清河,2004)。 这种由于内外资企业差别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所引起的“过渡性资本外 逃”一方面造成了国内企业与假外资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大量的税收 流失,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的跨国转 移,需要付出额外的人力与财力,从而造成了无意义的产出损失与 效率损失,造成国民财富的减少。 三、对我国外商投 资税收优惠的政策建议 1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 惠政策。给外资企业以国民待遇,为内外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 场环境。首先,在投资环境不断完善的条件下,统一内外资企业税 收优惠政策不会对外商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有利

10、于保护内资 企业,增强其竞争力;其次,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以投资方 向作为适用优惠标准,从根本上杜绝了假外资的产生,有利于规范 我国的投资环境。 2重新确定税收优惠的目标。技术进步 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可以给 东道国带来成熟的技术,同时对国内产业的“溢出效应”、“关联效应” 、“结构调整效应”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国新的外商投资企业 税收优惠政策的构建应从鼓励科技进步的方面来考虑,把优惠重点 放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投资项目,以及一 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和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品牌和关键零 部件等环节上。取消对一般制造业和简单加工业的税

11、收优惠政策。 设立技术标准,提高外资进入的技术门槛,相应地调整税收优惠政 策,鼓励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流入。这种以技术为目标的外资税收 优惠政策可以通过促使技术外溢的实现提升中国产业的整体技术水 平,同时避免内外资企业在一般制造行业的过度竞争,减少了外资 的挤出效应。 3改进优惠方式。取消对外资的优惠税率和 “两免三减半”的直接税收优惠方式,逐步以间接优惠方式来替代传 统的直接优惠方式。间接优惠方式表现为延迟纳税,是资金占用在 一定时期内的让渡,间接降低了企业成本,有利于鼓励资本密集型 和技术密集型等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的企业,因此,间接优惠 方式能更好地体现税收优惠的产业导向性。今后要更多地采用诸如 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提取风险准备金、科技投入提前扣除等间接 优惠方式。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且投资额达到一定规模的 可给予投资税收抵免的优惠;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 鉴于其投资风险较大,可允许科技开发投入在税前全部扣除;实行 计提风险准备金的方法,加强外资抵御风险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