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结构安排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50KB
约8页
文档ID:46120154
第四章结构安排_第1页
1/8

第四章结构安排第一节结构的含义与基本形式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序列形式是文章各部分依 次排列的先后顺序;组合关系则是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或联接依据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中的术语,后来借用到文章写作中,指文章的总体安排 概念与之相同或相近的,还有组织、布局、章法、格局、文序等一些提法 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章各部分的先后顺序;二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 在联系文章的先后顺序关系到文章的总体布局以及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这样 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涉及到文章的完整性、条理性以及 层次与组合方式等问题 要解决好以上问题,必须首先对结构的实质有一个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文章结构 既有其客观依据,也包容着作者的主观目的从文章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来看,文章是客观 事物的一种反映而客观事物本身即是各个部分、各种因素的组合体比如一件事,有起 因、经过、结果等不同阶段;一个人,有思想、品德、性格、爱好、能力等各个方面;一 件物品,有它的形状、颜色、构造、性能等各种因素总之,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 ,都 有其发展或展开的自然顺序和内部联系。

反映在文章写作中,事物本身的结构则成为确定 文章结构的客观依据 比如写记叙文,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法记事,你总得完整地写出事件发生、发 展及结局的过程,总得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而写人物时,如能准确地展现 出人物的各个侧面,则更利于描绘出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写议论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论 点的提出总以分析问题为基础,而“问题”的“客观结构”则是展开分析的依据至于说 明文的结构受客观事物结构的制约就更明显了说明文的客观性决定了说明文结构与说明 对象的结构更为直接的对应关系 从主观方面讲,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文章结构作为人创造出来的一种 形式,当然也渗透着创造者的主观目的概括说,这一主观目的就是既能准确、完美地表 现文章内容,又能吸引读者读完全篇、领略题旨文章结构虽然有其客观依据,但作者完 全可以把写作对象的客观结构拆解开来,根据某种主观意图重新加以组合好的文章结构, 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着特殊的表现力记述一件事,结构上是采用平铺直叙的 方式,还是采用倒叙、插叙等多种手法以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二者对读者产生的效应显 然大不相同 结构的客观依据制约着作者组织材料的基本思路(这就是文章不能节外生枝、画蛇添 足的道理) ,而作者又可以对客观事物的结构加以改造和重组,创造出体现某种主观目的的 文章结构。

所以,结构的实质就是客观事物、事理的构成因素及内部联系与作者的主观目 的及思路在文章中的有机统一 二、结构的基本形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外部形式上,各层次之间仅仅是 先后顺序的关系把依次排列的各层次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这就是结构的基本 形式 (一)开头 开头在文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说重要,是指开头不单纯是一个局部问题,它还 关系到文章总体的许多问题文章的中心内容、情感基调、写作目的、语言风格等都与开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 段得势,则通篇皆佳 ”所谓“得势” ,即得全文之“势” 文章开头难,难就难在如何处理 开头与全文的多方面因素的关系处理得当,则把握了“通篇之纲领” ,就容易顺利写下去 “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一篇之中既不得机势,虽善于承接亦难生色 ” 如何开头才能开得好呢?总的原则是开头要精致凝炼,不可拖沓具体说,开头应注 意两点:一是要便于引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使主体部分能够自然而顺畅地展开;二是要引 人入胜,尽量使开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两方面应该很好地统一起来写开头易犯的毛 病是力求不同凡响,却忽略了开头与全文的关系。

有些人在开头喜欢炫耀文采,堆积了许 多与中心内容没什么关系的语句,费力不少,而效果适得其反古人有个笑话:“博士买 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这就是讽刺那些开头拖沓繁琐,只是一味卖弄文采的文章及其 作者好的开头,总是很精练的古人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所谓“凤头”正 是指文章开头的精致凝炼这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问题开头是否精练,还要看开头与 全文是否保持着血脉贯通的关系鲁迅的《故乡》 ,开头不但语言很简洁,而且还营造出浓 厚的悲凉氛围,整个故事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文章的开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具体的写法灵活多样一般把常见的开头方式概括 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开门见山”式这类开头或直接点明题旨,或切入中心内容,简炼而明确,读者易 于了解全文宗旨这类方式由于切合精炼的原则,向来为文论家所大力提倡在具体写法 上,可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目的,作不同的处理比如写议论文,或揭示论点, 或提出论题,或说明写作缘由写记叙文时,则可选择不同的叙述方式(如顺序、倒叙等) 、 不同的叙述角度(如环境、场面、人物的言行或外貌神态等)切入中心内容 “曲径通幽”式这类开头往往是先从别的问题或事情说起,然后再转入正题。

这类 开头方式,作者施展才智的余地较大具体写法上,或委婉含蓄、机锋深藏,或旁征博引、 纵横开合我国古代诸子散文善用比喻,许多篇章即用比喻开头如《庄子》中的名篇 《逍遥游》 ,开头从鲲鹏说起,几经转折,才进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正 题现代的散文、杂文也常见这类开头方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开门见山”来说, “曲径通幽”式在“写什么”方面更为 自由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头可以不着边际地东拉西扯这类方式的开头与中心内容是 “貌离神合”的关系也就是说,开头虽不必直接入题,但必须与中心内容有某种内在联 系这一点把握不好,则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主体“主体”在这里指文章的主要部分,即开头和结尾以外的中间部分文章要讲述的主 要事实,要议论的中心问题一般都包括在这一部分相比较而言,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更多 地体现着文章的结构艺术或写作技巧,而文章的主体则更多地负载着文章的思想价值及情 感内涵你可以在开头或结尾部分概括出一个深刻的主题或论点,但如果主体部分缺少充 分的事实根据和严密论证,文章也就毫无价值可言文章的内容是否充实,主要体现在主 体部分所以,对主体的基本要求就是充实丰满,切忌空洞。

这里所谓“充实丰满”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内容材料丰富、具体材料丰富,文 章就会少一点片面性;材料具体,文章则无空洞的弊端二是指材料的典型性高材料的 丰富是以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或价值为前提的如果在文章中堆积了许多作用不大或无用 的材料,那也不能称为“充实丰满” 所以,用于文章的材料还应有较高的典型意义总之, 主体的充实丰满,是指量与质的统一如果只求量多,而不重质好,那中段也不能算是 “猪肚” (三)结尾在我国传统的写作理论中,对文章的结尾向来很重视,有“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 的说法前人之所以重视结尾,是因为结尾既关系到结构完整的问题,又关系到扩展或深 化文章的思想及情感内涵、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感染力的问题正如林纾所说:“大家之文, 于文之去路,不惟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 (《春觉斋论文》 ) 所以,在文章结尾中,让 作者煞费苦心的不是在什么地方“收笔” ,而是如何收得有光彩,有感染力 古人以“豹尾”比喻文章结尾是很有道理的不论做任何事,人们总是要求善始善终, 不能虎头蛇尾写文章也是一样,最忌前紧后松,草草收场但“蛇尾”恰恰是写文章易 犯的毛病,开始还较用心,到结尾处则后劲不足,显得草率仓促,头重脚轻。

这样的结尾 轻飘浮泛,不但离“豹尾”相去甚远,而且还会破坏结构的整体感和匀称感还有一种常 见的毛病是:“有言已尽,本无可赘矣,恐方幅不足,而不合于格,于是多方拖沓以扩之, 是蛇添足也 ”作者如果忽略结尾与主题、与开头、与主体的关系,则易犯画蛇添足的毛病 这不但起不到扩展或深化文章思想及情感内涵的作用,还会使整篇文章显得杂乱无章、条 理不清 要防止上述弊病,总的原则是结尾要沉稳、有力,避免浮泛所谓“沉稳” ,是指结尾 既不草率,也无废话具体说,就是在思想或情感内涵上要有厚重感,在语言表达上则应 力求周密、精练,与开头或主体紧密呼应,血脉贯通,融为一体这样的结尾就是沉稳的 所谓有力,是指结尾具有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作用力在写作实践中,这种作用力可分 为两种类型:外在的力度和内在的力度外在的力度指结尾或气势宏伟,或旗帜鲜明,或 感情强烈,或格调高昂一些重要的大型报告、决议、社论以及其它一些种类的政论性文 章,其结尾往往是口号式的,如“为……而努力奋斗” 、 “沿着……奋勇前进”等等,这样 的结尾就显得气势宏伟,富有鼓动性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自然段,虽然只 有两个字:“活该” ,但感情强烈,显得很有力,称得上是“豹尾” 。

有些应用文章的结尾, 常常要强调内容的重点,以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这样的结尾态度鲜明、重点突出,也是 很有力的内在的力度指结尾的语言及语调都很平淡舒缓,但意味深长,令读者回味无穷 结尾写得委婉含蓄,往往更富于感染力这类结尾,文学色彩较浓,最能体现作者的艺术 功力如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 盖矣 ”写得虽很从容平淡,但深情厚意,尽在其中第二节 结构的基本单位及组合方式一、结构的基本单位 结构的基本单位就是层次和段落 (一)层次与段落的区别 层次是作者在表述内容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也叫意义段或结构段段 落指在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独立部分,也叫自然段层次的划分,体现了作者基 本思路的走向和文章内容展开的逻辑顺序作者要考虑的问题往往是“从哪几个方面写? ”或是“写哪几件事?” “哪几个问题?”而段落的划分则体现着语言表达上的自然停顿, 并不完全依据内容的逻辑关系 层次只能通过一定的段落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而段落的划分由于不同的 作者有不同的 处理方式而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层次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自然段也就是说, 一个层次有时可包括几个自然段,有时就是一个自然段,而一个较长的自然段中,有时则 可分出几个层次来。

(二)层次和段落的划分 层次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划分的根据不同,划分的结果也就不同划分层次的根据是 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时间或空间,也可以是人物行为或事件过程,还可以是思想情感的发展过程等等有些内容较复杂的文章,如果分别以几种不同的根据去划分层次,划分的结 果就会不一样有的文章主线很突出,很分明,划分层次自然要以主线为根据比如“三 顾茅庐”的故事,只能以“三顾”为依据划分层次 层次的划分应注意两点:一是划分层次的根据要单一层次划分的关键不在于用什么 样的根据或标准,而在于一个标准能否贯穿始终一次只用一种标准,划分出的层次就比 较合理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应注意这一点从写作的角度讲,在确定层次结构时, 如果自不自觉地用了几个标准,就会造成结构上的杂乱无序层次不清楚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这里比如有些同学在写“我的小传”这样的题目时,一会儿按生活经历的顺序写, 一会儿又按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写,这就造成了内容的重复、交叉,显得杂乱无章二是 各层次的意义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各层次的意义是否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除了要根据层次之间的关系去判断以外,还应把局部与总体联系起来考虑,即要从各层次 与中心内容或主题的关系中去考察各层次的意义是否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

有篇文章,其内容是批评农村干部的不正之风的,分为四个层次,各层次都加了小标 题:搞生产相信群众——蹲办公室;看戏剧带领群众——坐在前头;看电影深入群众—坐 在中间;赴宴会代表群众——大吃大喝这样划分层次,似乎很有条理,实际上并不合理 从各层次与主题的关系看,第一层次是说工作作风的,后面三个层次都是说生活作风的 显然,后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