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实用传播模式与技能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18985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实用传播模式与技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2章实用传播模式与技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2章实用传播模式与技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2章实用传播模式与技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2章实用传播模式与技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实用传播模式与技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实用传播模式与技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 章章 实用传播模式与技能实用传播模式与技能2.1 听听听见听见听懂听懂听、说、读、写、算是人类最基本的进行传播的能力。其中听的能力被放在了首位,是有意还是巧合,我们不去讨论。但是有人做过统计,学校中的哪种学习活动所用的时间最多?回答是,通过声音进行的教学活动最多在小学里,通过声音进行的教学活动占全部教学活动的 50,在大学里占的比例高达 90。那么,我们是否得到了充分“听”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了呢?非常遗憾,尽管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读书、写字、算数,但是对于听力,除了在外语课中,接受过有限的训练外,我们在整个受教育和工作的过程中都几乎没有接受过听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尽管听力无论对于学习

2、,还是对于工作和生活都是那样的基本和重要。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国外的某些教育专业和管理专业开设了听力培养的课程。特别是某些人际传播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已经开始把较好的听力作为人才录用的条件。下面我们先讨论一下有关听力过程的信息传播丢失(communicationlosses)问题以及与这种丢失相关的两个概念:听觉(Hearing)和聆听(Listening),然后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培养听力的几种方法。示意说明了听力过程的信息传播丢失。一个人听另一个人讲话,这样一个最简单、最常见的听说过程大体要经历图中所示的四个可能丢失信息的环节:编码:讲话人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充分转变为恰当的言语;听觉:听者

3、由于声音衰减、听力疲劳和器官障碍等原因听不到全部内容;聆听:受听力水平限制对听到的内容不能全面和正确接受;解码:听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对所听内容理解的偏差。因此,图中讲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1,在经过了上述四个过程后(逐渐减小的方框表示信息逐渐丢失),成为听者所理解的意义 2 时,其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 21 同时也向我们表明了改善传播效果的可能和途径。首先作为讲话人需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作为听者要改进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经验领域,要减小理解上的偏差,同时要改善自己的“聆听能力” 。当然,还有一个听觉能力的问题。但它不是一种培养和训练的问题。听觉和聆听不是一回事。虽然两者有关系。听觉是

4、物理过程;聆听或听懂是心理过程。听觉是指声波接触外耳,传人鼓膜,通过鼓膜声音再转换为中耳的振动,最后在内耳振动,并引起神经的冲动,刺激大脑。而聆听或听懂的过程,是从一个人意识到和注意到某个声音或某人谈话开始,通过辨认和确定声音信号,来达到最后对于意义的理解。正如在第一章所讨论的,信息的传播要通过编码和解码过程的。编码的信号的水平是由传者的表达能力决定的。编码的水平取决于传者是否能够清晰地和合乎逻辑地把自己所要传递的意义表达出来。相应的是,解码的水平是由受者的理解能力决定的。总体来说,人的听力的改善,既受物理因素的影响,又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人的大脑对于它不想听和不需要听的声音有相当强的过滤能力。

5、这就是“充耳不闻”和“听而不见” 。那么,对于听到的声音又应该如何准确地理解,如何尽量减少信息传播的丢失呢?这就是听力培养和听力训练所要解决的问题。改善听力的六种方法:引导:为了帮助听者提高注意力和增加目的性,在讲话的开始给出核心内容及要点的介绍。跟随:在讲话过程中让听者随时记录、思考、回答问题。谈话结束立即完成摘要和概述。要点、细节、推论: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材料,让听者从一篇谈话中抓出要点、找到细节、作出推论。分析结构:让听者在听完一篇谈话后概括出其结构和分层次的标题。运用上下文:把一些语句或段落故意隐去,让听者根据上下文作出猜想和补充。区分相关与无关信息:让听者把听到的内容根据某一判据作出相

6、关程度的排列。2.2 分析受者特征、注重交互的分析受者特征、注重交互的 ASSURE 模式模式所有的讲演都需要精心地设计,分析受者特征和注重交互是设计的核心内容。ASSURE 就是这样一个适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传播模式。它的形成是基于对各类传播过程的研究以及对不同讲演技艺和程式的推敲和总结。ASSURE 模式的内容是(它们的字头组成ASSURE):分析受者特征(Analyzelearner);阐明目标(Stateobjectives);选择媒体与材料(Selectmaterialsandmedia);运用媒体与材料(Utilizematerialsandmedia);注重受者参与和响应(Requi

7、erelearnerpaticipation);评估与修订(Evaluateandrevise)。1分析受者特征一个好的讲演必定是受者特征、讲演内容、和讲演形式三者间最好的搭配和适应.因此ASSURE 模式的第一步就从分析受者(即听众)特征开始。受者可能是学生,可能是接受培训的职工,也可能是某个专题或某个组织的成员,比如家长、经理、孕期妇女等。为了选择适合不同受者特征的媒体、内容和讲演方式,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分析:一般特征对听众一般特征的分析不涉及对讲演内容的确定。但关系到对整个讲演水平的正确把握、对讲演中上下文的铺垫和对具体举例的选择。所谓听众的一般特征是指他们的年龄、年级、工作类别、职务类

8、别、文化程度、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要知道,对于听众特征的哪怕是肤浅的分析也会对讲演的全局和媒体的选择起到很有帮助的作用。比如对阅读有困难的听众采用非印刷类的媒体就能大大提高讲演的效果。再比如,你的听众中有人类学家或者文艺界人士,你就要多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例和材料。如果听众对讲演的主题缺乏兴趣和热情,则要采用启发动机的方法和吸引力较强的媒体。对于听众第一次接触到的新领域需要首先让他们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体验。比如采用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方式。对于人员组成比较繁杂的听众群体,建立起他们之间的共同的经验基础,作为讲演的起点则是比较困难的,但却是必须的。采用电影、录像等媒体比较合适于建立起这种必要的

9、、共同的经验库。在面对组成繁杂的听众群时,要设法了解他们的类型、背景、情绪和期待。对听众相关知识技能现状的分析在准备一个讲演的具体内容时,讲演者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实际上都已经作了两个假定:其一,是假定了在所要讲演的领域里,听众还不了解、不掌握什么,这就是讲演者准备要讲演的东西;其二是假定听众都已掌握了、熟悉了哪些东西,它们正是听众能够听懂讲演内容的基础。这两个假定似乎是不言而喻,但它们实际上是一个讲演能够成功的前提。而在实际生活中,把握不好这两个前提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有的时候是对听众现有知识技能估计偏高,有时又估计偏底,结果不是听众难以理解,就是听众感到索然无味。2阐明目标阐明目标即阐明讲

10、演所要传递的信息、解决的问题、建立的概念、传授的技能、改变的态度、建立的价值标准等等方面的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讲授、典型产品的发布、还是不同方案的综述都是有目标的。在准备讲演时必须对于这个目标有严格、具体的分析和限定:哪些目标一定必须达到;哪些目标不可能达到;如何检验和判断这些目标是否达到,这都需要给出明确的陈述。一个讲演的目标如果是泛泛的、笼统的,是很难得到听众的关注和响应的。只有具体才能建立“关切” (详见本章第 4 节的 ARCS 模式) 。阐明目标的依据那么讲演目标的确立应有哪些依据呢?通常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依据:如果是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大纲或培训大纲;如果是学术会议要根据会议主

11、题、会议目的、以及其他讲演人的特点来确定自己讲演的目标;依据听众特征、讲演时的条件和媒体。无论讲演的内容、方式和条件有多大的差别,无论是何种水平、何种学科、针对何种对象的讲演,都必须事先对讲演目标有清晰的阐述,在讲演时要认真地把握。否则就会出现那种令听众厌烦而无奈的“不知所云” “离题万里”的讲演。赶紧达到目标!阐明目标的 ABCD下面我们具体地分析如何阐明一个讲演的目标。概括来讲,所谓目标应该包含行为、条件和程度三个层次的含义。再加上行为的主体,也就是听众一共四个要素。其英文字头刚好是 ABCD,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称之为“目标的 ABCD”: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Behavio

12、r),行为条件(Condition),行为的程度(Degree)。行为主体(Audience)。大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主体是明确的听众。比如一个讲演的题目是“Powerpoint 软件的功能与使用” ;听众是大学二年级文科的学生;目标是“了解该软件的功能,学会使用软件设计一套简单的讲演用投影片” 。很显然,讲演后能够达到行为目标的主体就是听讲演的二年级文科学生。但是,在有些场合,行为的主体容易发生混淆。比如,在家长会上做讲演的教师就可能遇到把握不住行为主体的困难,以致讲演时一会儿把家长作为自己讲演的对象行为主体;一会儿又跳跃到把自己的学生(家长的孩子)作为自己讲演的对象行为主体。其结果是教师的讲演

13、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家长回到家里不仅没有帮助老师说服孩子克服缺点,反而助长了孩子对教师的抵触:“你们的老师真够呛,今天下午把我训了一顿” 。行为(Behavior)。行为是目标 ABCD 中的核心。它阐明听众(学习者)在讲演结束后能够作什么。 (这里针对的是行为目标) 。表达行为目标的动词要使用的准确,越具体越好。对于教学类的讲演如果目标行为用“理解、懂得、赞赏”等词汇表述,就显得含混,不明确。如果采用“给出定义、能够分类、举出例证”等词汇就能把教学目标阐明的更具体些。下面我们给出的是两个阐述较好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和两个不当的表述,请读者判断:a.大学一年级的医科学生,能够说出构成人手的所有骨头

14、的名称。b.初中学生,能够在黑板上列出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的三条主要原因。a.在进岗培训后,新职工对企业产品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b.培训后的工人,将学会使用常用木工工具。后两种表述是含混、不具体和难于测量的。行为条件(Condition)。我们知道,同一行为主体、同一行为动作,但如果行为条件不同的话,那对主体的能力水平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阐明目标时必须限定行为的条件。下面的举例前两个对行为条件的表述较好,后两个较差:a.音乐学院的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能够从教室里播放的交响乐录音中,辨认出贝多芬作品的特征。b.初中学生,能够在一张南美洲政区虚线地图上,把 13 个国家中的 11 个国家的名称正

15、确地标出。a.接受培训后的红十字人员,能够对有遇难迹象的游泳者进行抢救。b.经过初级培训的集邮者,能够区分真假邮票。行为的程度(Degree)。在主体、行为、条件都相同的时候,讲演所达到的不同目标,将反映在行为程度的不同上。有时行为的程度又可理解为行为的标准。比如,同样是一节有关金属加工的课程,行为的主体都是接受职前培训的工人;行为的内容都是用车床加工同一种工件,比如车一个内径 40mm 外径 90mm 高 20mm 的铜环;行为的条件都是使用同一台车床、加工同一根铜质棒材,那么对加工精度的要求就构成了阐明目标的第四个内容。因为,加工工差的不同,对应了学习者所掌握技术水平的不同,也就是体现了教

16、学目标的不同。下面是有关行为程度表述的举例:外出实习时,夏令营的营员至少要能辨认出三种以上的地质结构(程度是三种以上) 。集训后,篮球队队员在单人练习时,要把自由投篮的准确率提高到 75%以上(程度是 75%以上)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阐明目标的 ABCD。下面是一个学习使用计算机字处理软件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通过计算机文字处理软件培训班的学习,学习者(主体 A)在结业时要能熟练使用中文“Word6forWindows”软件(行为 B) 。能够在一小时内录入、编辑完成 1000 字的日常公文(条件 C) ,其差错率小于 5%(程度 D) 。3选择媒体与材料当我们分析了听众特征,阐明了讲演的目标之后,就能够确切地把握讲演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受者当前的知识技能水平是讲演的起点,而已经阐明的目标则是讲演要达到的终点。下面的任务就是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讲演来实现它。现在就要选择媒体与材料了。关于媒体选择的详细考虑可参看 19 节中有关媒体选择的结论。最核心的因素,是选择适合表达讲演内容信息特点的媒体。比如,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