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法治文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17335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治与法治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法治与法治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法治与法治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法治与法治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法治与法治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治与法治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法治与法治文化法治与法治文化从法治文化看中国法治建设摘摘 要:要:法治文化和公民意识的缺乏是影响法治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而,为推进法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和公民素质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就要切实转变观念,推动法治文化的养成,从法治文化主体方面着力,促使法治文化社会化。关键词:关键词: 法治文化;公民素质;法治文化社会化;法治建设什么是法治文化什么是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本质上看,法治文化是相对于人治文化而存在的一种进步文化形态,所以法治文化不同于人治文化。人治文化产生于专制政治和自然经济,体现着专制君主

2、的意志,维护的是专制君主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法律重在治民,是治民的“工具”和手段。法治文化产生于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文化。法律权利本质上是自由意志的集合,是现代民主制度的直接要求。从辩证角度看,法治国家中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义务意识的高度统一才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民主权利在法律赋予的条件下,权利主体对于权利的接受意识、权利的实现意识、权利受侵犯时的保护意识的强化是法治文化得以弘扬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关于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统一的重要内容,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法治文化从文化学角度上又可以分为显型结构

3、上的法治文化和隐型结构上的法治文化。显型结构层面的法治文化可分为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隐型结构层面的法治文化可分为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法律文化从内容上或结构上都应当是显型层面上和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协调统一。即有形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与有型结构形态相适应的无形的法律意识形态的协调统一。法治建设的核心在于法治文化之养成法治建设的核心在于法治文化之养成法治之于中国,不仅是一种制度变革和组织重构,而且是一场文化观念的革命。如前面所说中国法治的症结在于法治文化的严重缺失,法治文化乃是法治的内在核心,是法治社会所应有的题中之意,中国的法治建

4、设必须注重法治文化的养成。下面将从理论和现实层面探讨法治与法治文化进而思考法治进路。法治文化乃是法治社会所应有的题中之意,从而强调法治文化对于我国法治社会形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现实状况来说,由于我国古代法治文化的严重不足与近代法治现代化过程中,注重制度层面的建设而忽视法治文化培植的原因,使得法治文化缺失成为阻碍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中国当前推行法治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固有文化自古缺乏法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能萌发出民主、法治的精神,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民主、法治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反而成为民主与法治的反方向力量。传统法文化对法律认同(法律信仰)的形成

5、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权大于法”的观念,使得法律权威难以树立,进而产生“法律不认同”;不论是主张法治的法家还是主张德治的儒家的“法治工具论”(都认为法律只是统治百姓的一种工具、手段)使得法律追求平等自由等其他价值得不到彰显;“人治”主义传统下,造就的顺民更使得法律认同缺乏主体要件。另一方面,当代的法律观念和法学理论往往沉湎于工具主义法治观中,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法律观使得法治文化缺少一种必要的理性精神。法治文化社会化途径法治文化社会化途径既然法治文化对于法治建设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针对我国目前的法治建设现状,如何才能推进我国法治文化建设? 虽然法治社会并不能通

6、过简单的法律移植而毕其功于一役,“制度是实践的结果,而非设计的结果”,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法治文化的形成显然也不在一朝一夕之间,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法律文化只能消极等待而无所作为。后进法治国家的法治经验告诉我们,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政府和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社会化大有可为之处。 “大众传播,正规的法律教育和各种非正规的法律教育,高层次的法律研究,法律实践活动中的信息传播、散播、反馈等,在法律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法治文化的主体着力培养法治文化,促使法治文化社会化。1. 政府法治理念倡导。政府作为法治建设的强有力推动者,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

7、必须着力构建以自由、正义、平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仅仅以法律制度存在为前提,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法律通过公平公正的司法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使得法律真正融入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使得民众了解法律,熟悉法律,信任法律最后达至信仰法律。所以,在培养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的建设,不仅要做到依法行政,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做到司法独立,促进以自由、正义、公平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 重视法律人队伍的建设。法律人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人能够产生法律知识,促进法律形式理性化,促使法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作为法治的积极实施者保障各

8、种建构起来的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有效的运作、形成的法治理念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传播。前者为法治建设提供各种理论基础,保证法治社会中“有法可依”,后者将法治理念在社会中传播,将“书本上的法律”转换为“实践中的法律”,保障现实中的“有法必依” 。另外,法律人是法治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法律人对于民众法律信仰的树立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法律人对法律的信仰程度直接决定着民众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因为“信仰机制的实质在于,人们与其说是相信法律本身,毋宁说是相信法律被广泛信奉的事实状态,或者说是相信那些信奉法律的人” 。为此,必须加强法律人队伍的建设。3. 强化公民主体意识。法治的主体是人民而不是权力的执行者,

9、但是受传统文化和我国法治建构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民众的法治主体意识相当薄弱。虽然通过法治宣传,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较之以往已有很大提高,公民权利意识萌发,公民维权行为呈现出增长趋势。但遗憾地是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普通公民在心理上并未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权利意识的增长更多的是停留在“为权利而斗争”的口号式宣传上,在维护权利的过程中,公民如果没有在心理上、情感上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公民的法治理念就难以确立,法治文化难以真正形成。真正“权利时代”的到来,需要公民主体意识的加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高时川:社会主义法治: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的统一M . 2000年第7期 2. 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季卫东:宪政新论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 孙育玮:法治文化:都市法治化的深层底蕴M . 2006年第3期 5. 钱穆:文化学大义M . 台湾中正书局印行, 19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