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诗歌鉴赏二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17023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诗歌鉴赏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诗歌鉴赏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诗歌鉴赏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诗歌鉴赏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诗歌鉴赏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诗歌鉴赏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诗歌鉴赏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二诗歌鉴赏二怀古诗怀古诗 1 1 首首 赤壁(杜牧)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简介简介 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别出心裁。“东风”指火烧赤壁(赤壁之战);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构思的巧妙之处和作用。中考古诗赏析中考古诗赏析写景诗写景诗 5 5 首首 (一)(一)早春呈水部

2、张十八员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主题主题这首小诗描绘出早春的独特景色。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的美感。 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首句点出初春小雨的特点 ,以“润如酥”的比喻形容它的柔嫩、细滑润泽。 2、第二句描画出早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写出春草刚 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纤细的特点,充满生机和活力。 3、第三、四句与烟柳对比,突出春色柔嫩、清新自然的特征,赞美早春景色,表达作 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赏

3、析:草色遥看近却无(二)西江月(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主题主题描绘山村乡野特有景象,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以及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 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首联从视觉、听觉角度, 实写,以声衬静。“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 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蝉鸣更衬托夜的寂静。 2、颔联从嗅觉、听觉角度写景。“稻花”点明

4、季节是在夏天,描绘出农村夏夜里热闹 气氛和丰收的欢乐心情。 3、颈联夜半、山前疏雨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4、尾联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突出“忽见”的惊喜。这 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三)题破山寺后禅院(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主题主题描绘禅院幽静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突出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

5、和 超尘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 1、首联“清晨”“古寺”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 “入古寺”,可见 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和宁静。“照”字又 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颔联 “曲径”“花木深”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3、颈联描绘出自然高远的境界,表面上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 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 4、尾联以声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四)钱塘湖春行(四)钱塘

6、湖春行 白居易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主题主题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 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首联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诗人在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 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2、颔联和动态描写,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 易

7、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 人们感到生命的美好。 3、颈联争奇斗艳的花,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住 了,美不胜收,令人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 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 自由自在欣赏美景,惬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4、尾联白沙堤上,杨柳吐翠,绿树成荫。徜徉其间,总让人留连忘返。借景抒情,直 接吐露诗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 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

8、能没马蹄(五)游山西村(五)游山西村 陆游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主题主题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 挚爱的感情。 1 1、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 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这里描写的是

9、诗人置身山阴道上, 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告诉人们只要正 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终会成功的哲理。 3、颈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表现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对古老的乡 土风俗的赞美。 4、尾联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一个热爱家乡, 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考古诗赏析中考古诗赏析哲理诗哲理诗 (5 5 首)首) (一)水调歌头(一)水调歌头 苏苏 轼轼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10、去,又恐琼楼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主题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 感。但是他以超然达观的思想,乐观旷达的情怀,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离别的人 表示美好祝愿 。 1、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11、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 的皎洁,写出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2、 想象手法“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因为苏轼 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 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表达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流露出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 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 4、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 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12、晴圆缺(二)浣溪沙(二)浣溪沙 苏轼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主题主题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表达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短、浸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2、净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突出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 啼”点出净无泥的原因,同时烘托出自己贬官期间的悲凉心情。3、“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自然现象,自

13、我勉励, 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三)秋词(三)秋词 刘禹锡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便引诗情到碧霄。 主题主题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这 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 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 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人开篇,以议论起笔,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

14、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 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诗人以其阔大的胸襟融入了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2、诗人以“鹤”自喻,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展现秋高气爽,万里晴 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诗情” 即志气。人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四)望岳(四)望岳 杜甫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题主题这

15、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 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包 含了对泰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由望岳而生“凌绝顶”之志,全诗境界为之升华,引人强 烈共鸣。 1、首联这是远望之景。“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齐鲁青未了” 自问自答,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 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2、颔联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一个 “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 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3、颈联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 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 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 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3、尾联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 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