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46115447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3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赵丽华自 我 介 绍l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毕业,法学 硕士。l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教授,马克思主义原理 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l主要承担的课程有:主修课程: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基础” 等和研究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的教学。选修课程: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联系方式:6999382;13546377610欢迎大家参与教学活动。开设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课的目的l首先,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能够进一步使我 们对如何进行文化交往做出更加理性的判 断

2、和选择。l其次,这种比较还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 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l再次,这种比较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 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创新 的重要作用。l最后,这种比较还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 各种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为建设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一种借鉴。总论l 一、文化的定义l 什么叫“文化”,“文化”是叫个含义十分丰富的 概念,由于其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性,历来对“文化” 这一词语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l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最早见于易贲卦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的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 伦常,这里把“天文”与“人文”

3、作为对立的两个方面, 要求治理国家的当权者,既要掌握大自然的运行规 律,又要把握社会中的人伦纲常。由此可见,此时的 “文化”已含有“文明教化”的含义。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基本 含义是指耕作,以后引申出居住、动植物培 育等意义,这种含义,至今仍在“农业”和“园艺 ”中保存着,英语、法语中的“文化”均写作 Culture,皆由拉丁语Cultura演化而来,都是指 物质生活。直到16世纪初,牛津词典才 把“文化”一词赋予人文的含义,使这一词汇 方有了人文精神的意义,这与中国文化一开 始在该词使用时,就巳含有了精神和人文的 指向是不尽相同的。l 以上定义,对中国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4、, 然而,中国当代学者采纳最多的则是辞海 对文化的界定:l“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l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 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这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所涉及的 范围大小是不同的,广义的“文化”是从人的 本质这一命题上进行界定的,成为人的本质 的外在表现,狭义的文化则指的是人的精神 活动及其物化形态。二、文化的结构和分类l 关于文化的分类,在学术界有着多种观点,基本类 型有:l“两分说,指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文化与精神观念文 化。l“三分说”即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 度文化三类。l“四分说”把文化分成物

5、质、制度、风俗习惯、思 想与观念四类。l还有的学者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社会关系、精神 、艺术、符号、风俗习惯等六个层面,即“六分说” 。l文化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类:物质生产文化、精神 观念文化。l物质生产文化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 三者构成的生产力,以及满足人类需要的衣、食、 住、行等最基本的消费资料,它是指人类物质生产 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的成果,蕴涵 着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因 素,但主要的还是显示事物的实体性质,是构成人类 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基石 。l精神观念文化由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 动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取向、道 德情

6、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 、民族性格等构成,它是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文化的特性1、地域性与非地域性2、时代性与非时代性第一章 中西方文化的突出差异一、无神文化与有神文化 (一)哲学教育与宗教信仰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唯物论和无神论 的传统。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管子:“天不变其常”荀子:“天行有常”王充:“天道自然”王夫子的“天下唯器”李贺的“理在事中”等等,形成一个唯物主义传统。l古代尚书 泰誓言篇说:“唯人,万物 之灵。”l孔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 矣”。l管仲:“霸王之所以始,以人为本”这些体现了无神论的思想。l西方信奉基督教,它与佛教、

7、伊斯兰教并 称世界三大宗教。信教徒保罗说:“神的愚笨远胜于人的智慧 ,神的虚弱远胜于人的力量”(二)性善与原罪l中国传统文化突出性善,孔子提出的“仁”就 是一个包含了各种美好人性的集合。l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 肢也。性善论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居于 统治地位,对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产生 了重大影响,构成了古代社会德治、 人治的理论基础。西方人认为人性恶,基督教宣传“原罪” ,认为人们生来即是有罪的,应该努力赎 罪,以求上帝的宽恕。西方法学家基于此建立起法治理论,由 于人生来是利己、排他的、人与人之间必 然产生

8、矛盾、纠纷和冲突,需要制定一系 列的法律规范加以解决,以便维护社会稳 定。二、天人和谐与驾驭自然(一) “天人和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 神,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国人的行为方式 。1、对“天”的认识 春秋时期:昊天不佣,降此鞠凶。昊天 不惠,降此大戾。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隋国的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儒家文化进一步奠定了对天的认识l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l孟子进一步提出“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主张。l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天地是道的载 体。l庄子则把道解释为自然的天,人不能与天 对抗,一切都要依循于天。“无以人灭天, 无以故灭

9、命”;“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董仲舒系统构建了天人关系的理论l“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l“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l“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l董仲舒把天道的天与人间社会联系起来, 建立起一套天人合一的理论,“君臣父子夫 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 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天人合一”自然也就会产生“天人感应”。张载系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体 系l人与天地万物具有共同本性,同源一气, 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人与万物都是天地 所生,均由气构成,人与万物有共同的本 性。l人生的重要使命是认识天地万物的规律, 从而通过自觉的人性修养,达

10、到圣贤的境 地。“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 生”。l张载把“天人合一”看做人的最高理想境界, 主张穷理尽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要求 人类社会必须完成人道,实行天道,最终 达到人道与天道人与大自然的统一。程颢、程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道理l“万物皆是一个天理”l“一物之理即万物之望”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l第一,人与自然有共同的本原,人是自然 的一个组成部分。l第二,自然运行的规律,体现着人类社会 发展的规律。l第三,人类社会要从自然规律中探求出个 体修养的意义,使个体修养符合天道,所 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11、,君 子以厚德载物”。l第四,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均应顺应自然 。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内容十分丰富总体来讲,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统一,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与自然理性的一 致,人的行为与自然运行的统一两个方面 ,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对主观能动性与客 观规律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辨证关系的 深刻认识。在天人关系上,作为海洋文化的 西方文化,培养出一种谋求驾御自然 、征服社会的基本精神l赫拉克利特提出“运动”是世界的普遍原则l柏拉图提出“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二元对立” 的观点。l圣经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三个 基本观点:其一,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 有上帝赋予的统治自然的权力;其二,人 只有通过战胜

12、自然、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 才能得以生存;其三,人与自然的产物( 蛇)是敌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及征服、驾驭自然 的观念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l这种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质的规定性有关系。l亚里斯多德:物理学、天体学等l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成就l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l阿基米德的浮力定理l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l牛顿的力学和光学理论;瓦特的蒸汽机l爱因斯坦的相对论l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三、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l中国文化把人看成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成员,是 群体的一个分子,个人的命运和利益依附于群体 ,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群体的认同才得以体现, 个人的存在只有通过对群体的负责窗子得以向社 会昭示。l

13、西方文化则把人看成具有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而 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使数 人构成群体,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存和命运负责 ,个人的价值是通过自身的奋斗而获得的。“群体本位”产生的社会基础l人的社会存在依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家庭l传统的自然经济的生产结构形态即小农经 济l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 思想文化l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是以封建君主为中心 的,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一结构的形 式封建国家l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l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l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l在以家庭为主体的小农经济

14、条件下,作为 个体,其独立性、创造性、自尊性不可能 得到社会尊重,而维护群体利益,协调人 际关系,必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l但是,克制个体情感和肉体的需求,以服 从群体需要的社会价值观,不可能满足“人 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群体本位”的主要思想l“群体本位”强调个人与群体、与社会之间的 统一性,在肯定个体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观 的前提下,强烈要求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 须同整个家庭、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统 一起来,严格适应他在家庭关系与社会结 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的规定性,在这 种关系中,一是互尽义务,二是单向服从 。l要求做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 、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15、l在家庭中,父子、夫妻、兄弟构成最基本 的关系:子服从父,妻服从夫,弟服从兄 。l在家庭内部,实行同居共财制,财产由尊 长掌握。子孙私擅,系违法违规行为。l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中,人 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程度由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 而确定,形成“夫贵妻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母以子贵”的裙带风,裙带风的负面效应则是 一人获罪,祸及全家。l群体本位要求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在两者发 生矛盾时,个人必须克制自身的愿望和要求, 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适应家庭乃至社会群 体的意志与利益。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l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是以个体的人作为社会 的核心。l在西方,个人就是社会

16、的细胞。l西方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取得自我 成功,以促进社会发展,没有个人的发展 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整个 人类社会的历史。“个体本位”的自然社会基础l海洋贸易l黑格尔说:“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 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在西半球的北温 带濒海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 ,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l在海洋贸易及人与海的搏斗中,培养出西 方人个体本位的文化精神。l罗马哲学讨论的重点是人的问题。“幸福生活是我 们天生最高的善”。l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个人主义出发,倡 导个性自由、平等。强调个人的德行、个人能力 决定个人的地位和价值,把个人自由、个人幸福 推崇为人类最普遍的、永恒的本性。l18世纪的启蒙运动,西方思想界对人的价值、权 利、人性、自由、平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l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倡导自由、平等,认为人 生而平等,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l20世纪萨特建立起新的自由观,提出人是绝对自 由的,自由是同责任相联系的。l尼采认为,个人生命的本质是对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