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097504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 *夏鹏翔 刘慧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摘 要要 中日两国都非常重视学校德育,重视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在德育目标和 实施途径方面有着诸多的可比之处。以方法途径为重点比较两国小学德育的实施现状,可 以了解两国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的现状,互为借鉴,相互影响,进而探讨小学德育、小 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应然状态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 小学德育;实施途径;道德价值观“育人为本” 、 “德育为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范围的学 校教育改革把“人文精神”放在首位,说明了学校教

2、育的重点所在。中日两国历来重视学 校德育,重视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在德育目标和实施方法上面有着诸多的可比之处。 本文试以实施途径为切入点比较两国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推行状况,分析其异同的原 因,进而探讨小学德育、特别是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一、政策导向教育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开展活动。 反过来讲,国家的政策对于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力,学校教育目标、内容的制定都体现出 一定时期国家政治的主流思想,这是教育与社会、具体说是教育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的表 现。学校德育更是如此,因为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每个国家都将其置于国 家发展战略的重要

3、位置,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政策指导 是一个国家实施学校德育最有力度、最为保障的途径。我国从古至今重视育人,重视人的修养,无论是“首孝悌、次见闻” 、 “有余力、则 学文” 的提倡,还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排序,都表明育人首先要重视道德修 养,然后才是文化学习。这种思想一直渗透在我国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是古代文化对现 代学校教育的贡献。具体到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立足于社会主义 国家这一基本原则,我国的小学德育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加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 理,把共产主义的理想、品德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放在了首位,例如“爱祖国爱人民” 、 “热

4、爱集体” 、 “团结合作” 、 “劳动光荣”等等都是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社 会、国家对于个体道德的规范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 对于个体本身发展的规范和要求,我国在制定教育目的和学校德育目标时始终坚持这一思 想原则。建国以来我国培养接班人的目标经历了“德智体” (1957 年) 、 “又红又专” (1981 年) 、 “四有青年” (1985 年) 、 “五热爱” (1993 年)以及“素质教育” (1999 年)等多次变 换,每次变化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说明我们在不断地摸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谛, 并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加以调整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

5、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对峙的” 、 “冷战的”格局 朝着“地球村”或者“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各国学校德育的目标 和内容。2002 年,我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明确该课程目标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 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 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 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6、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 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里可以看出,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这比起以 往任何一个阶段都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体现了 21 世纪我国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课程内容 包括“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 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其中既有传统的品德、规范和历史文化,也有现代社会 必需的法制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而地理环境教育又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对于个体的要求。 日本深受我国儒家

7、思想的影响,二战前“忠孝仁义”是其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小学 修身课(相当于我国的德育课)重点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断章取义地将儒家 思想作用军国主义教育。其集团主义的推崇也是实施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需要,同时反 映出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军的指导下,日本进行了民主主义改革, 其中教育改革明确了要肃清战前军国主义教育,推行民主主义教育的原则。1947 年出台的 教育基本法针对战前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明确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完 善人格”这一民主主义道德价值观,把尊重个人的价值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小学德育中 儒家思想的传扬表现在爱父母、爱教师、爱家乡的层面上,可以

8、说是回归了儒家思想的初 衷。另外一方面,西方尊重个性、重视启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儿童观和道德观成为战 后日本学校德育的另一思想基础。自 1947 年小学学习指导要纲(相当于我国的小学课 程标准)制定公布以来,历次修订都将“道德情感”、“道德认知”以及“道德判断能力” 等作为小学德育的核心目标。同时,随着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不断调整小学德育的内容, 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学年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 2008 年,日本最新一轮小学学习指导要纲制定出台,其中规定德育课程目标是 “遵照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教育的基本精神,将尊重个体和敬畏 生命的思想植根于学校以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引导学生具有

9、丰富的情感,尊重传统文化, 热爱国家和故乡,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精神,为民主的社会和 国家发展而努力;尊重他国,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为成为能够开创 未来的、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打下道德基础。”这里始终坚持的是个体的尊重、道德情 感和态度、民主精神以及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等核心内容。尊重生命是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针 对小学生自残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等现实问题而提出的警示,环境教育、尊重传统文化 等则体现出应对新时期、新形势所做出的新的选择。 以上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均以政策指导作为实施学校德育的有力手段,这与英、德等 西方国家以宗教代替学校德育有着明显的不同。

10、在指导思想方面,由于战后两国各属东西 两大阵营,我国以苏联为榜样贯彻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日本以美国为蓝本推行民主主义道 德思想,但以政策促德育的思路和方法是相同的。二、德育课程 我国小学德育课分为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两个层次。 “品德与生活”以生活为基础,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品德 与社会”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目标。我国小 学德育课主要通过说教、感化、实践、示范、评价等方法实施,虽然方法多样,但在实际的德育中,说教法是最主要的教育方法,这和我国传统上师生关系的地位不等有很大关联。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曾强调

11、“天地君亲师” , “师道尊严”是教师对于学生绝对权威的体 现。因此,教师说教、惩罚、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点。一些地 方,小学德育课上得像学科课,老师一人堂,学生不能自由轻松地发表意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反思长久以来小学教育的利弊,大力提倡启发、 引导和循循善诱。如前出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特设“实施 建议” (第四部分) ,建议小学德育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 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

12、生自主学习” 等等。这些提议开拓了小学德育课的实施途径,不少学校开始利用资料、校外参观、游戏、 欣赏等方法开展德育,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用事实说话。这符合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心理 过程,是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很好途径。 另一方面,升旗仪式、班队活动、纪念日活动以及少先队活动等也是我国小学生道德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少先队活动,它通过特殊的手段,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 教育,“爱祖国”、“爱人民”、“集体观念”等共产主义道德思想就是在少先队活动中 得以贯彻和普及的,这是我国小学德育的特殊之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日本战后改革期间,遵照占领军关于教育改革四大指令之关于废除修身、日本史及 地理课

13、(1945 年 12 月)的指示,小学废除了修身课,新设社会课作为小学德育课程, 以彻底消除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社会课以公民教育为主,宣传民主国家、民主公民 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等社会道德思想,另外加入了对学生个人生活的指导。一段时间以 后,“社会课能否胜任德育课”、“社会课是社会课还是社会科学课”等争论浮出水面, 再加上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日本走出战后困境,经济开始爬坡,重设道德课以加强日本特 色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成为话题。1958 年,日本中小学重新开设德育课道德课,开始了 以道德课为中心,全校整体配合的日本式学校德育。 日本小学道德课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进行,方法多样,教授、讨论、交

14、流、参观等等, 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方法都被采用。特别是过程性、体验式是其最大特点。例如利用资 料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则适时引导道德价值观的思 考。又如珍惜生命的主题,通过让学生看护小动物,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迹,体会生命的 宝贵,最后达到道德观念的共识。另外,特别活动课是日本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另 一途径。特别活动课类似于我国小学的第二课堂,包括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课外小组 活动以及学校例行仪式活动等,意在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作为集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使学生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自己个性特点等态度和能力,这毫无疑问对于道德 课是很好的补充和深化。除此

15、之外,综合学习课和各科教学都要贯彻全校德育的方针,根 据各科的课程性质协助道德课(后述)。 比较以上内容可以看到,两国小学都设有专门的德育课,且都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阶 段性和特殊性,分段开展道德价值观教育,在重视的层面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另外, 从小学德育的特点来看,我国主要体现在少先队活动,这一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主阵 地可以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思想教育;日本的特点是全校配合、全校德育,强调“隐性” 德育。 方式方法上毫无疑问,我们的方法还是单一,体验、过程、感悟、启发、互动等比较 欠缺。日本由于一直贯彻“尊重个性”、“完善人格”的理念,学生中心的德育做得比较 有效。三、学科渗透学科渗透

16、是配合和补充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部 2005 年发表大中小学德育 体系 ,其中提到要扩展学校德育的途径, “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 学习的各个环节。 ” “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艺术和其它各类课程都要蕴含对学生进行 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 设。 ”众所周知,以往我国小学德育没有很好利用学科教学这块良田,就德育说德育,方法 比较单一,虽然有班队、少先队等活动的补充,但主要还是集中说教,学生主动参与和活 动的成分很少。近年来,这一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开始注重学科教学这一资源,这是 “大教育论” 、 “大课程观”被运用于小学教育的结果。例如语文课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宣传 爱国思想、榜样人物等;数学课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艺术和体育课则更能够生动、直观地感染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还有综合实践课等 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配合和补充德育。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小学德育在各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