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培训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097381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护理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护理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护理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护理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培训(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第一章第一章 中医护理概述中医护理概述1 1怎样理解中医护理的概念?怎样理解中医护理的概念?答: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实践,以整体护理为核心,动态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四诊、八纲方法,寻求病因、确定病位、辨别病性、分析病机及邪正盛衰的变化,在辨证的指导下,确立护理原则,三因制宜地制订护理计划,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及其现代的护理措施实施计划,以完成“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护理患者,指导康复”的任务。2 2中医护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中医护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答: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同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等各

2、个阶段。 黄帝内经同样也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在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汉时期中医护理在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临证护理以及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唐宋时期, “葱管导尿术”的出现标志着当时护理技术渐臻成熟。随着祖国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护理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在内科、妇科、儿科护理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凡韵成绩。明清时期,中医护理在疾病的治疗康复、妇婴保健以及老年人的养护方面不断成熟。20 世纪 50 年代中医护理在医学中具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护士学校及中医护理学习班,

3、1958 年中国第一部中医护理专著中医护病学问世。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全国中医护理教育逐渐兴起,中医院校纷纷开始招收高等护理专业,2003 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招收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中医护理学术交流、科研、护理专著等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l986 年,在中华护理学会领导下,成立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当前,中医护理在不断继承与发扬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吸收和借鉴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使中西医护理有机结合,沿着具有中国特色护理模式的道路不断前行。3.3.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中医

4、护理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诊断和护理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要明白辨证施护的概念,首先必须搞清楚病、证和症这三者的概念和区别。辨证施护分为辨证和施护两个阶段: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4.4. 如何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如何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答: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

5、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举例来说:心主血脉,但必须依赖肺司呼吸的功能。很难想像人不呼吸而心脏仍然能持久地跳动,或心脏不跳动而肺仍维持长久呼吸而生活,这说明心与肺是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的;又如:眼睛红肿疼痛,俗名风火眼,西医称结膜炎,治疗时用清肝火、散风热的方法常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为什么眼病从肝病治呢?这就是因为肝开窍于目,外在器官与内在脏腑是有着密切联系的。(2)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除了人的饮食、呼吸必须依赖自然界外,人体还通过感受器官和外界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自然条件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体。因此人体必须适应自然环境才能正常生活。如

6、:春夏之时,气候温暖,表现为皮肤松弛,血管舒张,气血多趋向于肌表,故出汗较多,而小便量少;秋冬之际,气候比较寒凉,人体表现为皮肤致密,血管收缩,故汗少而尿多。人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自然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人体的调节功能不相适应,打破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稳,就会发生疾病。5 5什么叫做辨证施护?怎样区别辨证施护、辨病施护和辨症施护?什么叫做辨证施护?怎样区别辨证施护、辨病施护和辨症施护?答:辨证施护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后,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辨证是施护

7、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患者的方法和手段。辨证施护不同于辨病施护、辨症施护。现在临床上辨证以医疗为主,护理人员主要根据医生的辨证结果进行对症施护,故临床上人们常将“辨证施护”说成“据证施护”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心悸等; “症”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如头痛、咳嗽、呕吐等;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及协正关系,如表证、里热证等。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病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在疾病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阶段,而证揭示了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证又由症组成,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

8、变表现于外的征象。由于证比症更全面、更深刻,比病更具体,所以中医更重视辨证论治。辨病施护是针对疾病进行护理,辨症施护是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护理而中医认识疾病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地看待证、病、症三者的关系,既看到一种疾病可表现出多种不同“证” ,如感冒初期出现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喉痒、咳嗽等,这些都是一些症状,把这些症状综合起来分析就叫做“表证” 。 表证就是一个证(证候)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吐黄痰、咽干而痛等症,总体考虑,因风寒入里化热,故叫“里热证” 。又看到不同的疾病在某一发展过程中 x 可以出现同一种“证” ,如久痢肛门脱垂和妇女子宫脱垂,中医辨证多属气虚下

9、陷。故在护理上同用补气升提的方法来指导饮食。因此中医护理疾病不仅着眼于“病”的异同,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证”的区别。6 6中医护理的原则有哪些?中医护理的原则有哪些?答: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辨证治则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 、 “标本缓急” 、 “同病异护” 、“异病同护” 、 “正护与反护” 、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等护理措施。(2

10、)标本缓急: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地理环境及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

11、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社会、生理、心理的医学模式特点。7 7中医护理的实践范畴有哪些?中医护理的实践范畴有哪些?答:中医护理的实践范畴包括五个方面:(I)中医临床护理。中医临床护理是以中医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技能为基础,指导中医临床护理实践,其内容包括一般护理和专科护理。一般护理是以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如居室环境、生活起居的护理、饮食营养的调护、情志护理及病情的观察等。专科护理是以中医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各专科患者的特点及诊疗要求,为患者提供护理。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常规

12、、护理技术、用药后的护理以及病情观察等,如内、外、妇、儿等各类疾病的护理。(2)中医社区护理。社区护理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中医临床护理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为基础,结合社区特点,采取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如指导患者采取科学的、合理的营养配膳及具体的养生方法,有针对性的起居护理,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合理地使用传统护理技术等,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残障等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3)中医护理管理。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指导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对护理人员、学生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采

13、用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经济化等管理方法以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4)中医护理教育。为了适应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中医护理教育将以教育学、护理学及中医护理学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中医护理人才。(5)中医护理科研。用科学的方法,回答和解决中医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指导中医护理实践的过程。8 8中医护理的方法学体系是什么?中医护理的方法学体系是什么?答:中医护理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护理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护理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护理学中的具体方法。中医护理的哲学方法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

14、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护理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中医护理学的具体方法,则包括具体的理论研究方法、对疾病护理的评估方法、护理预防方法等。9 9什么是中医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中医护理核心能力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中医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中医护理核心能力的意义是什么?答:中医护理核心能力是指中医护理专业人员有效服务患者必须具备的中医护理能力,它是个人、职业及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主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重视和发展中区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以及自我成就感,促进中医护理专业的发展。10.10.怎样进行中医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怎样进行中

15、医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答:中医护理源于祖国医学,它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护,核心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养生(情志、食疗、锻炼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探究和培养中医护士的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突出自我特色,即突出整体护理与辨证施护相结合的能力、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养生指导能力等。加强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突出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养生) ,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运用到疾病的预防治疗中去,是培养中医护士核心能力的关键。11.11.中医是如何认识正常人体的?中医是如何认识正常人体的?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各

16、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著气、血和津液。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所以说,对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气、血和津液的认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2.12.怎样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疾病?怎样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疾病?答: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和病机三大部分。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中医把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太过、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等)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等)和其他病因(外伤、药邪等)四类。发病,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途径和发病类型三项内容。发病的基本原理主要论述邪气(即致病因素)和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时,如果正气胜邪,病邪被祛除,则不发病;与此相反,若邪气胜正,正气敌不过邪气,邪气乘机侵入机体,则发病,所以说,正气和邪气是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发病途径,包括外感和内伤两类。发病类型,有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和复发五种情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可分为基本病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