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096229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10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宋时期的一些瓷器上刻、划有“官”或“新官”字 款。其早已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近些年来,随着考古发 掘出土的“官”、“新官”字款瓷器资料的日益增多, 研究者对其年代、产地和“官”字的涵义等问题展开了较全面研究,取得了 令人属目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与“ 官”、“新官”字款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 “官”和“新官”字款瓷器的种类、年代、产地迄今发现的“官”、“ 新官”字款瓷器的数量,据初步统计,已逾200件。有白 釉瓷器和青釉瓷器二种,以白釉瓷器的数量为多。器型 有净瓶、瓶、注壶、壶、盖罐、罐、洗、碗、盘、碟、把杯、杯、盏 托、盒、枕等,以碗、盘为主。它们的年代,最早者为 晚唐

2、时期,以浙江临安唐昭宗光化三年(900)钱宽墓和 约葬于唐昭宗天夏元年(901)的水邱氏墓出土的为代表;最晚者,学 术界意见不一,有的认为“约在赵宋建国前的辽代初年 ”,有的则认为可到北宋后期。目前所见其出土单位有 明确纪年的,以辽宁朝阳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年)耿延毅夫妇合葬 墓出土的为最晚。窑址发掘出土的,以19851987年河 北曲阳定窑遗址发现的为最晚,均出土于该遗址的早期 文化层中,其“年代不晚于北宋初年”。对与以知的非纪年 单位、窑址地层出土和传世的资料,我们参照纪年单位 出土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了粗略的排比,发现最 晚者为北宋早期,即太祖至真宗时期(9601022)。由上述

3、可见,“官” 、“新官”字款瓷器的具体年代为唐代晚期至北宋早 期。目前发现或可确定烧制“官”、“新官”字款瓷器 的窑有: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浙江越窑。定窑遗址共发现“官 ”、“新官”字款瓷器17件,均为白釉瓷器。其历年来 调查采集2件,皆为“官”字款;19851987年发掘出土 15件,其中“官”字款14件、“新官”字款1件。窑址以外 出土或发现的“官”、“新官”字款白釉瓷器的数量较 多,据谢明良先生1987年统计,至少有149件,加上1985年河南巩县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1988年发表)的16 件、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出土(1993年发 表)的1件、1994年河北曲阳五代墓

4、出土的1件、1995年河北定州尧方头出土的2件等,至少有169件了。这 些瓷器虽不能肯定全部是定窑所烧造,但绝大部分为定 窑所生产应是没有问题的。耀州窑遗址发现“官”字款 瓷器14件,19841992年发掘出土12件,采集2件,均为青釉瓷 器,是五代时期所烧造。 越窑遗址发现“官”字款青釉 瓷器2件,均为考古调查时采集,一件器型是盘,年代为五代时期;另一件是盏,年代为北宋早期偏晚。此外, 1970年浙江临安板桥五代墓出土的1件越窑青瓷双系瓶、 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辽开泰七年(1018年)陈国公主墓 出土的1件越窑青瓷花口盘,分别在肩部、底外侧刻、划“ 官”字款。二 “官”字不是“官窑”之义“

5、官”、“ 新官”字款中的“官”字,不是“官窑”之义。关于什 么是官窑?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我觉得还是用当时人的说 法来理解为妥。南宋叶置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 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 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 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从这段记载可 以窥见,宋代官窑是朝廷直接管理,产品专供宫廷使 用。很显然,“官”、“新官”字款瓷器和烧造它们的瓷窑不具备这样的特 点。“官”字也不可能是“官窑”的意思。其理由如 下。首先,烧造“官”、“新官”字款瓷器的定窑、耀 州窑、越窑,古代文献中或多或少都有记载,但未见朝廷派官直

6、接管理主持 烧造事亦的内容。仅见定窑、五代后周时曾派冯翱“充 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越窑北宋初年曾有赵仁 济充“殿前承旨监越州瓷窑务”之事。前者显然是只负责征收定窑的商税 ,后者也不过是官府派往越州督办宫廷所需越窑瓷器的 官,也非直接管理越窑的生产。再有,在当时和稍后的 文献中也没有说它们是“官窑”,而且从记载的内容和相关资料中也看不 出来是官窑的意思,反而在有的文献记载中倒可以推断 出有的窑不是官窑。前文所引南宋叶置坦斋笔蘅中 的那段记载,是将定州白瓷器(定窑)、汝州青窑器(汝窑)和京师自置 的官窑并列。从这种行文方式中可以明显看出,定窑、 汝窑都不是官窑。如它们是官窑,行文的方式将是

7、另外 的一种样子了。那么北宋时期宫廷所用的定窑瓷器和汝窑瓷器是怎么来的 呢?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六二河北道记载, 定州贡瓷器,由此可知,定窑瓷器是通过地方土贡的方 式获得的。从坦斋笔衡中的“命汝州造青窑器”一语观之,汝窑瓷器 是通过上面派烧的方式获取的。这正反映了在官窑之前 宫廷用瓷来源的二个渠道。其二,官窑的产品专供宫廷 使用,所以宋代官窑瓷器至今在发掘的一般居住遗址、墓葬、塔基、窑藏 中还未见到。“官”、“新官”字款瓷器则不然,考古 发现较为普遍,上至皇太后陵、下到一般庶人墓都有出 土,塔基、窑藏内时有发现,甚至连遥远的埃及开罗南郊福斯塔特遗址也 有发现。使用的范围和对象与宋代官窑瓷器有明

8、显的区 别。其三,古代文献中没有记录是官窑的瓷器,考古发 掘出土器物上的“官窑”铭,是全称,甚至还加上所在州的州名,如在安 徽芜湖东门渡窑址采集的印在罐壁下部近底处的“宣州 官窑”铭,不简写成“官”字。再有,古代文献中记 录、学术界公认的官窑,如杭州乌龟山南宋官窑、景德镇清官窑等,在发现 的众多资料中,未见有刻、划、戳印、笔书“官”或“ 新官”字款的实例。上述三点足可以说明,“官”、“ 新官”字款瓷器上的“官”字不是表示“官窑”之义。这也就是说,迄今 发现的烧造“官”、“新官”字款瓷器的定窑、耀州 窑、越窑不是官窑。三“官”字是太官署的简称 “官 ”、“新官”字款瓷器上的“官”字虽然不是“官窑

9、”的意思,但从“官 ”、“新官”字款瓷器的质量等方面考察,可以肯定与 官府有关。那么其究竟与官府的何部门有关?“官”字 表示什么?我们针对问题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的考古资料做了 初步整理,认为可能是当时的官府机构光禄寺下属的太 官署的简称。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 探讨。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太官署的设置及其职责。太官之名,在秦汉时 期就有了。在汉代,太官令为少府的属官。后汉书 百 官志(三)少府条载:“太官令一人,六百石,”“ 掌御饮食,”下设“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各一人,”“左丞主饮 食,甘丞主膳具,汤官丞主酒,果丞主果”。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早、中期,太官令除隶属关

10、系在有的朝代 有所变动外,其余基本承袭了汉代的制度。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晚期,情况 有了较大的变化。北齐时期不但隶署光禄寺,而且成了 光禄寺的一个下属机构。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 )载;北齐“光禄寺,掌诸膳食、帐幕、器物、宫殿门户等事。统守官 掌凡张设等事、太官掌食膳事、宫门主诸门 事、供 府掌供御服玩弄之事、肴藏掌器物鲑味等事、清漳主酒,岁二万石,春秋中半、华林掌禁 林木等事等 署。宫门署,置仆射六人,以思其事,余各有令、丞” 。隋光禄寺的权限缩小,仅掌管与饮食有关的部门了。 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载:隋“光禄寺统太官、肴藏、良 酝、掌醢 等署,各置令、丞”。其中太官令“三人”丞 “八人”,“太官

11、又有监膳十二人”。唐代这种制度更 加完善,并明确规定了供膳对象。,唐六典卷第十五光禄寺载 :“光禄寺,卿一人,少卿二人”。“光禄卿之职,掌 邦国酒礼、膳羞之事,总太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之官属。修其储备,谨其出纳。少卿为之贰。凡国有大祭祀,则省牲、 镬、视濯、溉。若三公摄祭,则为之终献。朝会、燕 , 则节其等差,量其丰约以供焉”。“太官属,令二人” ,“丞四人”,“监膳十人”,“监膳史十五人,供膳二千四百人。太官 令掌供膳之事。丞为之贰。凡祭之日,则白卿只诣诸厨 省牲、镬,取明水与阴鉴,取火于阳燧。帅宰人以銮刀 割牲,取其毛、血,实之于豆,遂烹牲焉。又帅进馔者实府、簋,设于馔 幕之内。凡朝

12、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凡供 奉祭祀、致斋之官,则衣其品秩,为之差降。若国子监 春、秋二分释奠,百官之观礼,亦如之。凡行幸从官应供膳食,亦有名 数。凡宿卫当上及命妇朝参、燕会者,亦如之。”旧 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新唐书卷四十 八百官志(三)记载与唐六典相同,但极为简略。新唐书在 讲到太官令职则时,将其概括为“掌供祠宴朝会膳食” 。五代时期大体沿袭了唐代的制度。光禄寺不但继续设 置,而且执掌也没有太大变化。北宋早期的官制基本因袭了唐末、五代之 制。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对五代后周的官僚机构基 本没有去触动。据续资质通鉴长编卷十二太祖开宝 四年(971年)条载:当时上“伪署官并仍旧”,只是在旧机构旁增设 新机构或逐步差遣临时职官。到神宗元丰年间(1078- 1085年),对此前的北宋官制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光禄 寺的下属机构也做了重大调整,撤消了太官署,保留了太官令。 这时的太官令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一之一)引 神宗正史职官志载,仍“掌供膳”。这种情况在北宋 晚期发生了变化,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载:徽宗“崇宁三 年(1104年),置尚食局,太官令惟掌祠事”。毛笔书法 dvcf72de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