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2014、12——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091632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6.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2014、12——精)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重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2014、12——精)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重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2014、12——精)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重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2014、12——精)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重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2014、12——精)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2014、12——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2014、12——精)(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郭学德一、充分认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二、深刻理解、科学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充分认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 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 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 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大背 景下召开的一次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全面推

2、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第一,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第一次专题研究法 治建设的中央全会 ; 第一次作出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重大部 署的中央全会; 第一次确定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的中央全会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4年十八届 四中全会,我们党共召开了37次全会,相应地 通过了几十个决定、决议,专题研究 法治建设的全会仅此一次;而且也是建国以来、建党以来中央全会的第一次。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十一届三中全会公 报:“为了保障

3、人 民民主,必须加强社 会主义法制,使民主 制度化、法律化,使 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 稳定性、连续性和极 大的权威,做到有法 可依,有法必依,执 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六字方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 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必 须使民主制度化、法 律化,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 变而改变,不因领导 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 变而改变。” (1978 年12月13日)2.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是新时期我国法治建 设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 方略”;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 需要,是社

4、会文明进 步的重要标志,是国 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 障。”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里程碑”: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也标志 着我们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重大转变。 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 目标,用“水治”的“治”代替了“刀制”的“制” ,同样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 一位法学家讲,中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进步 体现在20年改了一个字,即从“刀制”改为“ 水治”。“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制”的“制”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制度;“法 制”,即法律和制度的结合。“法治”的“治”是一 个动词,指

5、的是法的统治、法的治理。亚里斯多德:“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 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 制订得良好的法律。”法治:良法之治,善法之治,良法善治。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使“依 法治国”从执政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上升为了一个宪法原则。 2002 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 有机统一”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 执政方式” 。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007 年党的十七大

6、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 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 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中国新时期 法治建设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 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第二,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 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定既是一个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的“顶层设计图”,也是一个“具体施工图”, 还是一个“行动路线图”,是整体规划蓝图和具体 施工蓝图的有机结合。 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定即立意高远、气势恢弘、 整体布局、顶层设计,又脚

7、踏实地、针对问题、务 实创新、具体管用。 与以往中央全会决定和决议不同,十八届 四中全会决定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直面 突出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更加务实、更加具体、 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 郑州市郑东新区整体规划设计图起草四中全会决定的指导思想 “既立足全局和长远来统筹 谋划”,“又对法治建设的 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 回答” ; “既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又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富有 改革创新精神的新观点新 举措;既抓住法治建设的 发展全局要求;既高屋建 实地、做到切实管用;既关键,又体现党和国家事业 瓴、搞好顶层设计,又脚踏 讲近功,又求长效。”决定的基本框架体现了整体规

8、划蓝图和具 体施工蓝图的有机结合决定的基本框架:七个部分、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导语和第一部分,属于总论,是决定 的总纲。主要阐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和基本原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顶层设计”。 第二板块:由第二、第三、第四、第五 四个部分 组成。从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 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了论述和部署。是决定的核心内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 任务。 这一板块,既有对某一领域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 整体部署,也有许多法治建设改革的具体举措。第三板块由第六、第七两部分组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队伍建设的保障和党的领导的 保障。也提出了许多具体改革举措。

9、四中全会决定是整体规划蓝图和具体施工蓝图 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第三,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的重大部署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 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四中全会决定对依法治国 促进国家繁荣发展、长治久安,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进行 了深刻阐明。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 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10、“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 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 忽视法治、法治松驰,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即着手研究和考虑党 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议题。中央认为,党的十八大 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而要实 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 上提供可靠保障。” 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通过的这两个决定 是姊妹篇;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四中

11、全会决定: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 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 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 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二、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有人概括为:1556 (一)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 原则决定的总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原则问题 。1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12、主义法治体系,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概念在我们党的 文件中是第一次提出,是我们党在法治理论上的一 次重大飞跃。 “法治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区别 “法律”是指载有法律规范的书面文件,“法治” 则是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活 动的统一。法律体系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 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 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宪法及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 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 法治体系是由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 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党内法规体系组 成

13、的统一的整体。 “法律体系”不等于“法治体系”; 法律体系只能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不能解决法律 实施和法律适用等问题。 要使“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和“生 活中的法律”,仅仅有“法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 法治体系与法律体系相比,内涵更为丰富,包含“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更 多的内容,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动态过程 。 从构建静态的法律体系到构建动态的法治体系。(2)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科学内涵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 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 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1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 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 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 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 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A政治方向一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目标决定道路,目标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包括:坚持党 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 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总书记在“关于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中的 第二个问题中进行了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 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

1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 ,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认识和行动。” 我们就是要“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什么总书记在“法治道路”问题上态度如此 鲜明?是对“普世价值”理论的回应: 普世价值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主观认识。 普世价值观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普遍适用、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真理和价值,它超越时空、民族、种族 、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全人类共同认同的价值西方认同 的价值和西方的制度即普世价值因此其他国家 应该学习照搬西方的价

16、值和制度不照搬就不是 “普世”的东西,就是错误的。 塞缪尔亨廷顿:“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 特产物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 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 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 识形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习近平在国外访问演讲时多次引用的三句古语 :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和而不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 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 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 色,世界也是多彩的。 中国人在2000多年 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 齐,物之情也的道理 ”。(2014年3月27日在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文明是平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