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089158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五探究文本意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点精练五对点精练五 探究文本意蕴探究文本意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老兵客栈谢友鄞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置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 “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 ”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

2、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了瞭望楼上。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置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

3、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2子巴巴,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当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

4、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人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水桶洗屁股!”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我是旅蒙商。 ”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

5、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锣, “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时间进入 21 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有删改)1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答:_答案 表明了老兵的认真和坚守。寄寓了对老兵的敬重与礼赞。暗含了对“老兵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的希望。2本文题为“老兵客栈” ,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 水会营子是作者有意描写的对象,通过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表现了世事变迁的沧桑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文化内涵。水会营子是老兵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正是它的历史塑造了老兵的性格。叙写水会营

6、子的历史,表现水会营子沿袭的传统,为下文捆绑客人游街的描写做铺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租个儿子过年宗利华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3启事的内容别具一格, “期望一名有爱心有亲情观念的男孩子和我们一道过除夕之夜” 。 署名是,一对年迈的老人。他笑了。毫无疑问,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于是,他给老人打电话,说明自己的意思。那端的女人显得异常兴奋!他听女人说,老头子,终于有人打电话来了!按照地址,他敲开了那家的门。是一个在这座边远小城常见的四合小院。迎接他的两位老人比他想象的还要老,头发都花白了,而且步履蹒跚。他正不知道称呼什么才好,却见女主人眼圈发红,张着双手,嘴角抽动着

7、说,孩子,你终于回家了!他觉得什么部位被猛地敲击了一下,眼睛就潮润了。他不由自主就脱口而出,妈,儿子回来了!他一下想起自己的母亲了。于是,一切顺理成章了,他被父母拥着走进屋子。一进屋,那股家的感觉就扑面而来。母亲敲打着他身上的尘土,父亲不动声色地递过一杯红糖水。他开始逐渐进入角色。母亲领着他说,你的房间早就为你收拾好了,一切都是老样子。这边是洗手间,这边是厨房。你先洗一洗。然后,咱一起包水饺。他洗了一把脸,一边擦着,一边踱进了他的房间。突然视线里就出现了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那是我们的儿子。他一回头,就发现老头站在身后了。但老人说过这句,就闭了嘴。这时,母亲在外面喊起来,洗好

8、了没有,你们爷俩在那里磨蹭什么?老头马上换了脸色,笑着说,好了,我们就去。水饺馅是早调好了的。母亲已在擀皮儿了。擀面杖在她的手下发出欢快的声音。他挽挽袖子,坐下来,开始揉面。以往春节,在家里就是这份情景。父亲的任务是烧水,这是一项轻快活,倒上水,打开炉子,就没事了。于是坐在一边,安静地瞧着娘俩快乐地忙活。母亲开始讲一些琐碎事情了。那些事情,他并不感兴趣,但他知道母亲喜欢,所以就听着,有时他会插问一句,母亲就把手里的活暂放一下,瞧着他,跟他解释。水饺出锅以前,是要放鞭炮的。母亲的情绪在这时达到了顶点。她站在屋檐下,看着夜空里烟花缤纷,脸上漾着光芒。她指挥着说,咱们也可以点鞭炮了。于是,他点燃了,

9、母亲竟拍着手到院子里来了,而且,在鞭炮声中,孩子般地跳起来!然后,一起吃水饺,一起看春节晚会,一起说着笑着。直到母亲累了。母亲说,我真高兴啊!可我是真累了。父亲走过来,说,你得休息一下了。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当新一天的阳光照射进窗口时,他突然醒来,一下子坐起。半天才清楚了发生的事情。那对老人看上去神情黯然了。母亲走过来,给他系系扣子,说,孩子,我知道,无论怎样,我不会取代你母亲在你心中的位置,记着,漂泊在外的时候,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抽空4儿回家看看他们他觉得眼眶一热,看到母亲泪水下来了,于是伸手轻轻地替她擦拭,一边点着头,我知道了。老头送他出来,悄悄地掏出一张钱,说

10、,真的非常感谢你,这是你的报酬,我们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他坚决不肯要。他说,你们已让我明白太多东西了。老头仍道着谢,是你了了我们一份心愿。你大妈,她实际上,活不了几天了,她得了癌症!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陪儿子在除夕夜再吃一顿她包的饺子。可我们的儿子,他,再也吃不到了。他根本没听清老人后来在说什么,在那一瞬间,他忽然觉得自己变了模样。辞别了老人,他飞快地奔向电话亭,拨通了自家的电话。话筒里传来老母亲的声音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母亲一下子叫出了他的名字!母亲没听到他说话,就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了!半天,他哭着说,妈,我想回家!电话亭里的小姐莫名其妙地瞧着他。她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

11、有删改)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间插入“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的情节,巧妙交代了老人租儿子过年的原因,同时揭示了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应有的关爱。B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最终被温暖的家庭、温馨的亲情所感化的在逃犯形象,这说明有温度的亲情比冰冷的法律更有感召作用。C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小说从侧面描写人物的神态,表明他对逃亡生活已经厌倦,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D春节浓浓的氛围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既有失独老人对家庭亲情的渴望,也突出了小说主人公“他”对家庭温馨的向往。答案 D解析 A 项“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应有的关爱

12、”欠妥。B 项“有温度的亲情比冰冷的法律更有感召作用”于文无据。C 项侧面描写内心,正面描写神态。4小说以“租个儿子过年”为标题,结合小说内容,试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答:_答案 概括了故事的主要事件。有利于突出主题亲情家庭的温馨感化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或: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引发读者思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过年。贯串全文,起线索作用。全文围绕“过年”展开。55小说结尾点出“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情节结构上,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波澜。小说从开头“他”的“应聘” ,到过年的温暖温馨,最后点出逃犯的身份,一波三折。主题思想上,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主题。最后点出“他” “是一个在逃犯” ,更有助于表现家庭亲情的巨大感召作用,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让“他”从灵魂上受到震荡,情不自禁地喊出“我想回家” 。艺术手法上,能很好地照应小说前面多处的伏笔,如“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他觉得什么部位被猛地敲击了一下” “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 。小说的结尾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给读者恍然大悟之感,耐人回味,发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