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088916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4.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学案(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基因的本质与表达第一讲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感性认知理性归纳(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之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补充横线上的内容(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 a、b 对比说明 R 型细菌无毒,S 型细菌有毒。实验 b、c 对比说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无毒性。实验 b、c、d 对比说明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S 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 ,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结论:DNA 才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DNA 是“转化因1.比较

2、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项目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培养细菌小鼠体内培养培养基体外培养实验原则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 型细菌体内各成分的相互对照实验结果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S 型细菌的 DNA 能使 R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DNA 是 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两实验的联系所用材料相同,都是 R 型和 S 型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而体外转化实验则进一步说明“转化因子”就是DNA;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

3、变量原则2.必明的三点提醒(1)格里菲思实验只能证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2)S 型细菌的 DNA 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后代中既有 R 型细菌,又有 S 型细菌,且大多数为 R 型细菌。2子” ,是遗传物质。(3)转化与 DNA 的纯度有关,DNA 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之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2.填写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图3.谨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应注意的三个易误点(1)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2)不能标记 C、H、O、N,因这些

4、元素是蛋白质和DNA 共有的,无法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3)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 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个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4.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设计思路设法将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处理方法直接分离:分离S 型菌的 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 R 型菌混合培养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同位素35S、32P 标记蛋白质和 DNA结论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说明了遗传物质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5、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三)DNA是主3.连线生物类型与遗传物质的种类5.归纳总结生物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生物类别实例DNA细胞生物(真植物、细菌3要的遗传物质核、原核)DNA 病毒T2噬菌体RNARNA 病毒HIV 病毒即:细胞生物和 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高频考点讲练悟通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命题点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1(2018济宁模拟)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S 型菌的 DNADNA 酶加入 R 型菌注入小鼠R 型菌的 DNADNA 酶加入 S 型菌注入小鼠

6、R 型菌DNA 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 S 型菌的 DNA注入小鼠S 型菌DNA 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 R 型菌的 DNA注入小鼠以上 4 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解析:选 D DNA 酶能将 DNA 水解,因此不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中小鼠不死亡。加入的是 S 型细菌,小鼠死亡。高温能使细菌死亡,使酶失去活性,因此中小鼠都不死亡。2(2018闽粤联合体联考)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错误

7、的是( )4A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Bf 组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Ce 组可分离出 R 型肺炎双球菌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 a、b、c、d 四组解析:选 D 分析题图可知,a 中是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不能使小鼠死亡;b 中是 S型细菌,能使小鼠死亡;c 中是 S 型细菌R 型细菌的 DNA,能使小鼠死亡;d 中是 R 型细菌,不能使小鼠死亡;e 中是 R 型细菌S 型细菌的蛋白质,由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所以 R 型细菌不能转化成 S 型细菌,不能使小鼠死亡;f 中是 R 型细菌S 型细菌的 DNA,由于 DNA 是遗传物质,所以 R

8、型细菌能转化成 S 型细菌,能使小鼠死亡。e 组没有出现 S 型细菌,f 组出现 S 型细菌,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f 中是 R 型细菌S 型细菌的 DNA,由于 DNA 是遗传物质,所以部分 R 型细菌能转化成 S 型细菌;e 组中只能分离出 R型肺炎双球菌;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 b、c 和 f 组。拓展归纳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对照设计(1)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中,分别用活的 S 型和 R 型细菌注射小鼠形成对照,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单独注射和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形成对照。(2)在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之间形成对照,而 DN

9、A 与DNA 酶处理产物之间也形成对照。命题点 2 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3艾弗里将 R 型肺炎双球菌培养在含 S 型细菌 DNA 的培养基中,得到了 S 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B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C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D将 S 型细菌的 DNA 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 S 型细菌解析:选 B 艾弗里实验中将 S 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 DNA 等提取出来,分别加入培养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只有加入 DNA 时,才能使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这说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

10、物质是 DNA;该实验中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仅将 S 型细菌的 DNA 注射到小鼠体内,不能实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54(2018如东检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部分 DNA 片段进入 R 型菌内并整合到 R 型菌的 DNA 分子上,使这种 R 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 S 型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前后的 DNA 中,嘌呤所占比例发生了改变B进入 R 型菌的 DNA 片段上,可有多个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C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的过程中,R 型菌发生了基因突变D该实验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解析:选

11、B R 型细菌和 S 型细菌的 DNA 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后的 DNA 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占 50%,A 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即一个 DNA 分子中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具有 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因此进入 R 型菌的 DNA 片段上,可有多个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B 正确;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基因,R 型菌发生了基因重组而不是基因突变,C 错误;荚膜多糖不属于蛋白质,所以该实验不能体现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 错误。拓展归纳对“转化”两个点的理解

12、(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 S 型细菌的 DNA 片段整合到 R 型细菌的 DNA 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2)加热对蛋白质和 DNA 的影响不同:加热使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变性,表现为细菌生命活动的终止;加热时可以破坏 DNA 双链间的氢键,使 DNA 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在温度降低后可恢复原结构,保持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命题点 1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1(2018苏州十校联考)图 1、图 2 表示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相关实验,某同学据图分析总结出六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有( )6甲处的噬菌体

13、一定含有放射性乙处的噬菌体一定不含放射性图 1 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图 2 增设一组35S 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就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如果培养 2 代以上,甲处 DNA 分子两条链都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个数一定增多如果培养 2 代以上,乙处噬菌体的核酸都不含放射性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解析:选 B 分析图 1 可知,培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已被32P 或35S 标记,故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正确;用含有32P 标记的 1 个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乙中,有 2 个含有放射性,错误;图 1 中用

14、含有32P 或35S 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获得被标记的噬菌体,证明了噬菌体增殖时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不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错误;图 2 增设一组35S 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可说明在噬菌体增殖过程中,起遗传效应的物质是 DNA,因被35S 标记的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中,故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正确。若用含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甲处的 DNA 分子无放射性,错误。若培养 2 代以上,乙处部分噬菌体的核酸含放射性,错误。2噬藻体是侵染蓝藻的 DNA 病毒,其增殖过程与噬菌体类似。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标记噬藻体噬藻体与蓝藻混合培养搅拌、离心检测

15、放射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 或32P 的蓝藻,以及既不含35S 也不含32P 的蓝藻B标记噬藻体时先用含32P 的培养基培养蓝藻,再用此蓝藻培养噬藻体C步骤可让噬藻体和蓝藻分开,使噬藻体和蓝藻分别存在于上清液和沉淀中D侵染蓝藻的噬藻体利用自身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藻体解析:选 D 在标记噬藻体时,需要分别利用含35S 或32P 的蓝藻;又因检测放射性时7不能区分是何种元素,所以要利用既不含35S 也不含32P 的蓝藻。因为噬藻体必须用蓝藻培养,所以标记噬藻体应先标记蓝藻。搅拌可以使噬藻体和蓝藻分离,离心使上清液中析出噬藻体,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蓝藻。噬藻体合成 DNA 和蛋白质的原料分别是蓝藻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方法规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放射性分析(1)32P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2)35S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命题点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比较3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经过多位科学家长期研究得到的结论,下列有关这一探究历程的叙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A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实验都可以证明 S 型肺炎双球菌对小鼠是有毒的B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实际利用了染色体变异实现了细菌的转化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