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跟踪检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088787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跟踪检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跟踪检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跟踪检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跟踪检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跟踪检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跟踪检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课时跟踪检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2017苏北四市一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性别比例B使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 水平,可有利于其种群数量快速增长C草原中,群落只存在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D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逐渐消失解析:选 B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任何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其优势被其他种群取代,但不会消失。2(2017常州一模)植物高度是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指标。下图是某草原放

2、牧活动对群落植物高度的影响,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群落植物高度与放牧程度呈负相关B群落植物高度是各种群高度的平均值C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D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解析:选 A 由图可以看出,随放牧程度增大,群落植物高度先增大后减小,说明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群落植物高度与放牧程度不是呈负相关;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3(2015浙江高考)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

3、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解析:选 B 在灌木的生长进程中,其分布型由集群分布到随机分布再到均匀分布,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大灌木由于彼此竞争养料和水分而倾向于均匀分布,这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大灌木均匀分布主要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即它们互相争夺空间、水分、2养料等。幼小和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种子落在母株附近。4(2015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

4、境解析:选 D 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 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 错误。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 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 正确。5(2015四川高考)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 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

5、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选 A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由题图可3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

6、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6(2018南通模拟)下面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该地区雨水增多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S”型增长D不同时期群落中优势种群不同与植物对光、肥、水等的生长需求不同有关解析:选 C 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生物的种类从无到有,A 正确;植物类群的增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不同地区、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生长的因素不同,干旱地区影响植

7、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B、D 正确;演替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減少甚至消失,C 错误。7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BM 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解析:选 D 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 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8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

8、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4A BC D解析:选 B 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答案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9如图为一座山中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 a、c、f、g 是叶蝉,b、d 是啮虫,e 是芫菁。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B不同种的昆虫主

9、要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D不同昆虫分布在不同高度,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解析:选 B 不同海拔高度种群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图中数据不能显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随机分布是指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特征;不同种昆虫在分布的高度上有重叠,应存在竞争关系。10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5D

10、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解析:选 C 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学模型;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因为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K值应为N2,捕食者的K值应为P2;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11(2017苏州一模,多选)人工鱼塘里的某种淡水鱼,成鱼营底栖生活,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

11、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幼鱼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B幼鱼和成鱼处于同一营养级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选 AC 幼鱼滤食浮游动物,两者是捕食关系,幼鱼和浮游动物都能捕食藻类,生活在水体表层,两者有竞争关系;幼鱼处于第二、三营养级,成鱼只处于第三营养级;人工鱼塘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成鱼和幼鱼是同一种群。12(2017苏北三市三模,多选)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B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

12、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D若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解析:选 B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 错误;森林中各种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植物决定,B 正确;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C正确;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应该在群落层次上进行,D 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东台模拟)千岛湖是 1960 年为建设水电站而筑坝蓄水形成的大型人工湖,人工湖构建以来气候变化相对稳定,1998、1999 年发生大面积

13、藻类水华。为探究这次水华爆发的原因,研究者分析并调查了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6(1)图 1 所示箭头所指方向_(填“能”或“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鲢鱼、鳙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_。(2)分析图 2 发现, “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 1998、1999 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_。表 1 不同年份鲢鱼、鳙鱼数量相对值年份鲢鱼、鳙鱼银鱼199319976.665.43199819992.167.72(3)由表 1、图 1、图 2 综合分析,湖中鲢鱼、鳙鱼主要捕食_,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_,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

14、华的发生。解析:(1)图 1 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则所指方向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鲢鱼、鳙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鲢鱼、鳙鱼存在竞争关系,因此鲢鱼、鳙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2)分析图 2 发现, “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 1998、1999 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 N 和总 P 量不是最高值(总 N 和总 P 量低于之前若干年)。(3)由表 1、图 1、图 2 综合分析,湖中鲢鱼、鳙鱼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答案:

15、(1)不能 捕食、竞争 (2)总 N 和总 P 量不是最高值(总 N 和总 P 量低于之前若干年) (3)藻类 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14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 30 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填“S1”或“S2”)。7(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解析:(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随机取样。结合图中文字信息可知应按照植被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