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第四章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6084698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染生态学第四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污染生态学第四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污染生态学第四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污染生态学第四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污染生态学第四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染生态学第四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染生态学第四章(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污染生态学第四章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 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体都是一种逆境 胁迫,会在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以 及生态系统等各个组织层次上对生物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体也会在结构、生理生化及遗传上 发生变异,产生适应性和抵抗力,这就是生物耐性或抗性 (tolerance)。第四章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 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是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 果。 外部排斥 通过形态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将污染物排斥 在体外。 内部忍耐 通过代谢、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 体内富集、 解毒。 植物抗性机制涉及到: 形态、解剖、

2、细胞、分子等几个层次变化第四章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 抗性途径主要有一下几类: 拒绝吸收(避性)植物可以拒绝盐分、重金速进入体内 结合钝化 螯和 代谢转化 代谢解毒 排除体外 分泌型 改变代谢途径 分子水平调节:有些抗性基因原来以极低的频率存在,在 污染选择下它能在短短几个世代内迅速扩大基因频率,从 而提高了群体对污染的高抗性。 这些途径单独、或同时在生物体内作用第四章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 一、植物的避性 将污染物排斥于体外,使其不能进入体内,这是一种最简 捷最有效的方法,无需消耗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对不同的污染物和不同的植物种类,其防止污染物进入体 内的途径和方法不同。 关闭气孔 分泌

3、有机物改变根系周围的环境、降低污染物的吸收性 增厚表皮层、形成根套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一、植物的避性 (一)、对气态污染物的避性 气态污染物通过两个途径进入植物体内:气孔、表皮角质 层。 1、气孔阻碍作用 污染严重时关闭气孔,与脱落酸(ABA)含量变化有关 2、外表皮阻碍作用 角质层、表皮层、木栓层增厚 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一、植物的避性 (二)、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避性 植物对根系污染物的吸收抑制、机理主要是通过分泌体外 物质、改变环境的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降低污染物的 生物活性,或改变根际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种类。 如柠檬酸、无机磷酸盐,苹果酸,使污染物质形成不可溶 物质。第一节

4、植物的抗性机制 一、植物的避性 (二)、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避性 1、根际pH的变化 根际PH的变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根际环境: 植物生长以及根际土壤中各种矿质养分的化学和生物学有效性;根系对重金属元素毒害作用的忍耐程度: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根际曲的活性等。根际pH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一、植物的避性 (二)、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避性 2改变氧化还原 金属价态的变化与土壤氧化还原状态有关。许多金属离 子在土壤中以多种价态存在如铜、铬、汞、镉以及类金属 砷等在。不同价态的重金属的和生理生态毒性和溶解性、 吸收性不同, 有的

5、植物具有改变根际氧化还原状态的机制。 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例:生长在锰污染土壤上的植物能够分泌具有氧化作用的物质到根际环境,将Mn2+氧化成Mn4+而减轻毒性。例:水稻根表表明分泌氧和氧化性物质将土壤中大量的Fe2+和Mn2+氧化成铁锰氧化物胶膜,一方面把根包被起来以防止根系对Fe2+和Mn2+的过度吸收另一方面把镉、铅、汞等重金属密集在根外的铁锰氧化膜中阻止进入根内。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一、植物的避性 (二)、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避性 3根分泌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降解作用 植物生长过程中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物被转移到根部,并且 其中大部分通过根系分泌到根际中。 如有机酸、氨基酸、糖类物质、蛋白

6、质、核酸以及大量其 他物质。能同根际土壤中的污染物结合,使其移动性降低 、毒性降低。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一、植物的避性 (二)、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避性 3根分泌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降解作用 根际游离金属离子与分泌物形成稳定的金属螯合物复合体 ,使其活度就会降低。 如:耐铝小麦品种的根分泌高浓度的低分子二羧酸类物质 如琥珀酸、苹果酸、草酸。二羧酸是带正电荷金属离子的 潜在整合剂,从而能够阻止铝扩散进入根膜,这在保护植 物避免与铝结合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一、植物的避性 (二)、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避性4根际效应的作用根分泌物可为微生物提供能源物质,将大量具趋化作用的微生 物聚集在

7、根周围,从而产生“根际效应”,其中有些微生物具 有净化土壤中污染物的作用。菌根真菌和其他微生物,能够降解、转化环境污染物,如多氯 联苯、除草剂等有机污染物,而且能够吸收、富集环境中的金 属等无机污染物,从而降低根际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 染物进入植物体的机会。如:凤眼莲分泌多种氨基酸,使微生物有趋化作用,对酚类物 质有抗性。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作用 抗性植物具有使进入到体内的污染物变成安全、低毒的结 合态的机制,使污染物不能达到敏感分子或器官,也不参 加代谢,正常的新陈代谢可免遭扰乱。 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中的其他成分均具有这种结合钝化 作用。第一节 植物的抗

8、性机制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作用 (一)、细胞壁的作用 细胞壁是结合、固定污染物的重要部位。因为细胞壁果胶 质中的多聚糖醛酸和纤维素分子的羧基、醛基等基团都能 够与重金属等毒物结合。 如:Hg、Pd、Zn、Cu、Cd都可以结合在细胞壁的纤维素和 木质素上,减少移动性。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作用 (二)、细胞膜的作用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质也能够结合透过细胞壁的 污染物。 研究表明当环境中的铅浓度相当大时,也有部分铅透过 细胞壁,在细胞膜上沉积下来。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作用(三)细胞质和液泡的作用细胞质和液泡中具有许多能够与污

9、染物结合的“结合座”,当 部分污染物突破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后,就能够和细胞 质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的羧基、氨基、琉基及酚基等官能团结 合,形成稳定的整合物,从而起到钝化作用。如农药中的OH、COOH、NH2、NH、SH和活性氯,和细 胞质和液泡中的物质结合 的。金属离子与细服质中蛋白质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中的琉基以及其 他基团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进入体内的金属离子常与蛋白 质结合而降低毒性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作用 (三)细胞质和液泡的作用 屏蔽作用 相隔离作用:生物将污染物运输到体内特定部 位,使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活性靶分子隔离是生物产生抗性 适应性的又一途径,

10、液泡是主要的毒物隔离和代谢的场所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三、植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转化作用 虽然植物具有拒绝吸收、结合钝化环境污染物的 抗性机制,但在污染物浓度较高,体内的“结合 座”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受害,植物对 污染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就变得必不可少。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三、植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转化作用 机体内酶促反应,可以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或转化为 水溶性物质而利于排出体外解毒作用。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酶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水解、 脱烃、脱卤、经基化和异构化作用,逐步代谢为毒性较低 或完全无毒的物质。 如对农药,有机物,降解为CO2和H2O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三、植物对污染

11、物的代谢转化作用 (一)、植物对农药的分解转化 耐药性植物有代谢分解农药的作用,途径有: 氧化、还原、水解、异构化和轭和化等。 (二)植物对其他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 石油、洗涤剂、塑料等有机物,藻类高等植物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四、植物在污染物存在下改变代谢途径、发生遗 传变异、降低污染物与靶分子的亲和力 改变代谢方式是生物抵抗环境污染物毒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例如, 耐硒植物在硒胁迫下能够改变蛋白质的代谢方式,使其不受硒的 干扰,保证植物正常生活。而不耐硒的植物因蛋白质的正常合成 受破坏而受害。 生物体内与污染物作用的靶分子发生遗传突变,突变结果降低了 生物靶分子与污染物的亲和力,从而降低了今

12、物对污染物的敏感 性,使生物产生对污染物的抗性。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五、植物对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出作用 排出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物体对污染物来说只是一个通道,污染物进入体内后不经 过任何转化即排出体外。 (2)污染物进入体内后很快与体内物质结合后排出体外。 (3)污染物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后直接排出体。 (4)污染物经过体内氧化、还原、水解后再与其他物质结合后排 出体外。 方式:分泌、气孔、脱落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六、植物的其他保护系统 1、自由基的清除 2、诱导抗性物质的产生。如ABA,抗性蛋白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七、植物的抗性指标 植物的抗性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形态结构指标 如气孔构造、栅栏和海绵组织的比例、角质层 和木栓层的厚度及根套的有无等。 (2)生理生化指标 如细胞膜透性、细胞质含水量、酶系统活性及 细胞内结合物质(如谷胱甘肽、类金属硫蛋白等)的含量等。 (3)生态学指标 如根的分布特性、根际效应状况等。第一节 植物的抗性机制 外源性污染物进入动物体后,会给机体带来一系 列损伤和病变甚至死亡。动物与植物一样能 够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作出一系列应答,以减少毒 物对自身的伤害,从而获得对污染环境的抗性。 动物的抗性机制也可以划分为: 拒绝吸收 结合钝化、 分解转化 排出体外第二节 动物的抗性机制 一、动物对污染物的避性 动物对污染物的避性可以通

14、过行为或生理的方式表现出来 动物具有排斥环境中的污染物,使其不能进人体内的机制 ,如皮肤、毛发对污染物具有阻挡作用,对于可以自由活 动的动物来说,从行为上主动避开污染环境也许是一种更 为有效的措施。 许多动物对环境胁迫较为敏感,并具有逃避毒害的本能。 如蚊子、苍蝇对杀虫剂的躲避、种群数量的变动第二节 动物的抗性机制 二、动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 污染物可经呼吸道、消化管皮肤其他一些途径进人体内。 进入体内的物质有不同的途径进行钝化: 如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经多种方式被结合、固定下来,使其 不能达到敏感位点(称“靶细胞”或“靶组织”)。 各种脂溶性有毒污染物进入组织后,多数与体内的某些化 合物或基团结

15、合,使毒性减低,极性和水溶性增加,从而 可以迅速随尿液或汗液排出体外。第二节 动物的抗性机制 二、动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 结合反应的主要有结合反应的主要有6 6种:种: 葡萄糖醛酸化反应 硫酸、 乙酰化、 甲基化、 甘氨酰基 谷胱甘肽的形成第二节 动物的抗性机制 二、动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 结合反应的主要有结合反应的主要有6 6种:种: 葡萄糖醛酸化反应 葡萄糖醛酸化是动物体内(除猫外)最常见的解毒方式. 例如,苯经过氧化后生成酚,然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污染物主要通过醇或酚的羟基和羧基的氧、胺类的氮、含硫 化合物的硫与葡萄糖醛酸的第一位族结合成苷。污染物与葡 萄糖醛酸结合后活性降低,水溶性增加,易从尿和胆汁中排 除。 第二节 动物的抗性机制二、动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乙酰化是各种芳香胺类、酰阱类(如异烟阱、2萘胺)等污染物 的重要生物转化途径,使氨基的活性作用减弱,从而达到解毒 的目的。谷胱甘肽是机体内存在的一种最重要的非蛋白琉基。它具有重 要的生理功能,其解毒作用的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为亲电子物质或其他氧化代谢物提供琉基,形成无毒的加成物。例如 ,还原型谷胱甘肽中的琉基可以与污染物中的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