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苏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084454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苏教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鲁迅的藤野先生通过叙述作者留日期间的往事,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反映出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过程与方法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2.赏析课文重点语句,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3.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2.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鲁迅先生将个人志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2、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2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一、多媒体课件;二、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三、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对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重温一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极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

3、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那么藤野先生呢?二、资料链接1.简介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回忆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生活的片断,写于一九二六年。2.知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 1902 年夏末至 1906 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31902 年 4 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4、,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 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1926 年 10 月 12 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

5、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三、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2.解释词语。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整体感知。4(1)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2)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

6、成三个部分。点拨:字词自学(详见板书设计)。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2.分析人物。(1)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 )( )( )( )( )的藤野先生。点拨:(1)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尾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

7、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学生、治学严谨、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正直无私、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探索研究、求真务实的治学精5神。这四件事,前两件是详写,后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2)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治学严谨) (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对学生热情关心,

8、严格要求) (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 (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3.阅读、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表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 3 段是过渡段(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学生”的? A)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

9、地嘲讽“清国留学生” ,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B)用两个贴切的比喻, “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加上“油光可鉴” ,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 “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 ,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 ,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 ,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3)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

10、,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6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 。通过这些描写,鲜明地表现了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 ,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是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同时,这部分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地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

11、国忧民的反映。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1.默读第二部分并划分层次。教师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 4、5 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 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 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 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2.研读第一层次的内容。从东

12、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 用? 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7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

13、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 ,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 , “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居然睡安隐了。 ”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14、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3.研读第二层次的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 623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

15、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回忆上课时内容。 )84.研读第三层次的内容。 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