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习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083398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习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习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习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习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习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习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习题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 9阿长与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A组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憎恶( ) 惧惮( ) 粗拙( ) 哀悼( ) 震悚( )chung( )疤 孤 shung( ) ji( )问 p( )雳 渴 m(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B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D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致,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B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

2、床,那当然是情由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C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D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淌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B组4根据以下三则材料,说说你的见解。材料一:一般从高速公路下来的时候,都会有一段弯路。这是为什么呢?高速路上车速太快,再怎么给你减速标志,甚至给你画骷髅头都是没有用的。所以,设计高速公路的人的想法很简单,给你设计一个大弯,你想不减速都不行。材料二:最好的领导,对于底下的员工,不用讲,不用骂,但是会制定出一种制度,让你乖乖地去做。会领导的人就是这样,不着边际,没有任何警示,但是,他会造成那种形

3、势。材料三:顶尖的领导者领导员工的思维,普通的领导者看管员工的行为。_2悬在半空中的爱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遥遥相望,中间有铁索相连。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有 13 根铁索,而此地只有两根,一上一下相距约一人高。这是山上的招牌旅游景点,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往返于两座山峰之间,向游人表演“铁索飞渡” ,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了吸引游客,变得更加惊险刺激,他走铁索时从不带保险绳,中途还要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玩命的活让他收入不菲,家里渐渐宽裕起来。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影响学习,一开始他就和妻子商量好,对儿子隐瞒了走铁索的事,只说自己在山上承包了一个景点。夫妻俩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个美丽的谎言,单纯的儿子丝毫

4、没有看出破绽,真以为父亲做了老板。他发誓要让儿子走出大山。儿子小学毕业后,他就四处求人,把儿子送到了城里最好的中学。儿子住校,每个月回家一次。儿子自从进城读书之后,果然长了不少见识,常常讲一些父亲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而且每次拿来的成绩单都让他们兴奋不已。然而,他做梦都想不到,儿子竟然也一直在撒谎,那些成绩单都是儿子精心伪造的杰作。儿子小小年纪离开了父母,无人管束,很快就迷上了电子游戏,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为了向父母交差,他只好精心伪造了成绩单。父子俩就这样各怀心事,在互相隐瞒中过了一年。那天,母亲在家里忽然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儿子已经 3 天没来上课了。她才如梦方醒,赶到城里,终于在一家电子游戏

5、室里找到了儿子。她气得浑身发抖,当即给了他一巴掌:“你以为你爸赚钱容易吗?”一怒之下,她把儿子带到了山下。儿子第一次看到了“铁索飞渡” 。天啊,那个悬在半空的人竟是父亲。上下两根铁索,父亲手上抓着一根,脚下踩着一根,晃晃悠悠地缓缓前行。他震撼了,观众每一声喝彩都像一支利箭深深地扎进他的胸膛,他终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自己花的每一分钱竟然都是父亲用命赌来的,悔恨的泪水决堤而出。他哀求母亲,千万不要告诉父亲,自己一定痛改前非。母亲既心疼儿子又怕丈夫分心,便答应了帮儿子隐瞒。可是,儿子仅仅收敛了两个月,又忍不住“旧病复发” ,一头钻进了游戏室。老师再次打来电话时,被父亲接到了,听明真相,他感到五雷轰

6、顶,没想到自己为工作出生入死,苦心经营多年的谎言,换来的竟是这般光景。第二天,他把儿子拽到了铁索前,不由分说,就往他身上套好了保险绳,然后指着对面的山头吼道:“只要你今天能从铁索上走过去,我永远不再逼你上学了,今后你想干3啥都行。 ”儿子看了看对面,又瞧了瞧铁索,一赌气说道:“走就走,别以为这样就能吓唬我。 ”心想父亲天天都能走,何况我还有保险绳,怕什么?可是当他一脚踏上铁索时,立马就后悔了,脚下深不见底,两旁悬崖峭壁,一阵寒风吹来,只感觉浑身汗毛竖起,后背发凉,极度的恐惧让他根本无法保持重心,手心不断冒着汗,身体越晃越厉害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去的,下了铁索浑身上下已经找不到半根干纱,仿

7、佛刚从水里捞出来,由于惊吓过度,回家后他接连高烧了三天。父亲果然信守诺言,对儿子的事再没过问半句。但经历了这次“生死考验” ,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逃学。若干年后,他变成了城里人,也有了自己的儿子。春天,山花烂漫,他带着儿子又去了那个景点,看见有人正在铁索上行走,3 岁的儿子惊得半天合不拢嘴。他自豪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爸爸 14 岁时就能飞渡铁索。 ”儿子向他投来崇拜的目光,竖起大拇指说:“爸爸,你真勇敢!”他拍拍儿子的小脑袋,笑了,眼里溅出泪花。在他大学毕业前,父亲永远留在了这片苍茫的大山。(摘自特别文摘 ,有删改)A组5请根据选文内容,补全情节,完成下列表格。父母为了让“儿子”安心

8、(1) “儿子”不好好读书沉迷游戏,伪造成绩单父亲接到电话,得知真相后(2)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悬在半空中” ,既指父亲为了儿子悬在半空冒险“铁索飞渡” ,又指父亲无奈逼儿子走悬在半空的铁索。B母亲因为心疼儿子,又不想丈夫分心,隐瞒了儿子的事。C文中的父亲一开始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隐瞒了高空走铁索的事;但他后来强迫儿子走铁索,就太狠心、残忍了。D第段的“赌”字表明父亲为了他,连命都敢豁出来,它饱含了伟大的父爱,对比出他的不该。B组7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特别注意加点字。4他震撼了,观众每一声喝彩都像

9、一支利箭深深地扎进他的胸膛。_(2)第段和第段两次写到流泪,请分别说说两次流泪的原因和包含的情感。_8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以及文章主题。_蒋堂初为淮南转运使,冬至日,各县致贺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索回书,左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左右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 ”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注释】蒋堂:人名。淮南转运使:官职。使人:使者,即下文的“皂隶” ,衙门中的听差。延誉:播扬声誉,传播好名声。A组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蒋堂初为淮南转运

10、使( ) 皆投书即还( )须索回书 ( ) 后卒为名臣( )(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例句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敢慢其命令 A普明日复奏其人 B其船背稍夷C及其日中如探汤 D益习其声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左 右 呵 逐 亦 不 去。B组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512 “皂隶如此野狠”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_向鲁迅学习刻画人物阿长与山海经 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

11、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有以下三处特点。一、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唆、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

12、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 “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当“我”忽而记得了前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 “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二、详略有致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 ,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 ;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唆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

13、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三、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唆,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6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 “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 “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 “山海经事

14、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 , “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 “山海经事件”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 “山海经 ”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7参考答案9阿长与山海经1w dn zhu do sng 疮 孀 诘 霹 慕 2.C 3.C 4.领导是一种艺术,不用警示,不用威吓,只要给下属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形势,就可以让员工遵守规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5(1)隐瞒“铁索飞渡” ,冒险工作 (2)逼“儿子”走铁索,让他改过 6.C 7.(1)运用比喻,把“观众的喝彩”比作“利剑” ;“扎”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明白真相的他,在听到观众喝彩时针刺般的心痛;表达出他对父亲安危的担忧,对自己行为的愧疚。 (2)第段中的流泪是因为:明白自己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亲冒险走铁索换来的,父亲为自己甘愿付出全部,可自己竟如此不懂事,因此流下悔恨、自责的泪。第段中的流泪是因为:他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参观“铁索飞渡”时,内心满怀对父亲的感激和怀想,也有对自己走铁索经历的自豪,留下的是感激、自豪的泪。 8.文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