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6075519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报告二 00 八年三月21 1 项目研究背景项目研究背景1.11.1 我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概况我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概况1.1.11.1.1 我国灌溉发展概要我国灌溉发展概要1.1.21.1.2 大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大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大型灌区是一个包含社会、环境及灌溉区域内的所有活动的集合体。大型灌区内各项活动不仅涉及到“三农”问题,还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改善等问题,可以说大型灌区不仅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1.大型灌区是国家粮、棉、油生产的重要基地我国的气候条件与水资源状况决定了灌溉在粮食

2、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灌溉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是非灌溉耕地的 2 倍以上。目前我国有大型灌区(30 万亩以上)434 处,中型灌区(130 万亩)7383 处,大型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4,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 1/2 左右。其中,大型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8,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总量的 1/4 以上,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 1/3 以上。陕西省大型灌区灌溉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28.5%,生产的粮食产量占全省总产的53.8%,生产经济作物占到全省总产的 80%以上。大型灌区是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国家粮、棉、油生产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2.大型

3、灌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调研中了解到,大型灌区内的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普遍好于非灌区,有的高出 1 倍以上;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农民人均收入由 1998 年的 2774 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6636 元,是运城市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 倍多,扣除3物价上涨因素,年灌溉增产值平均增加 35。甘肃省景电灌区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支撑,而且解决了灌区 40 万人、100 多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景电灌区已成为景泰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型灌区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社会和谐稳定。3.大型灌区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随着灌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小城镇建设以及人口增加,

4、有的灌区已由单一为农田灌溉服务转变以灌溉服务为主并兼顾为企业、城市生活、生态供水等多元化的服务。据统计,大型灌区除了向农业灌溉供水外,灌区还提供了 1/7 以上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山西省霍泉灌区除了灌溉供水外,还承担向山西省焦化集团和当地工业供水,是灌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供水保障。4.大型灌区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载体大型灌区是农业生产活动与人类活动最为活跃与频繁的地区,由于水资源条件较好,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相对良好区域。灌区的用水行为、工程设施状况直接影响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区域水循环变化,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变化。甘肃兴电灌区紧靠腾格里沙漠,灌溉通水后,彻底消除了灌区内的沙漠化现象,沿腾格

5、里沙漠边缘发展了近 32 万亩灌溉地,灌区新植树 100 多万株,种草 5000 多亩,累计保存林业面积达 36500 亩,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南侵。许多大型灌区坚持将灌区配套节水改造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美化了城乡人居环境。41.1.3 灌区节水改造的目标、任务、进展情况灌区节水改造的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十多年来,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工程状况有所改善,管理得到加强,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1.工程改造截止 2007 年,调研的 8 个省区已开展节水改造的大型灌区 124 处,占规划改造总数的

6、86%,已安排投资 87.03 亿元;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已开展节水改造的重点中型灌区 49 处,占 12.8%,已安排资金 10.19亿元。调研了解到,在工程改造中,各灌区加强领导,认真执行水利基本建设程序,贯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严格合同管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先解决严重渗漏渠道的防渗、病险工程、 “卡脖子”工程和建筑物配套等影响灌溉效益发挥的关键问题。同时,积极进行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本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先进适用、高效可靠的原则,开展了数据采集、闸门远程控制、水情遥测与用水量测、灌溉用水管理、水务公开等为重点内容的灌区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灌区工程安全

7、运行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许多灌区结合工程实际,在节水改造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陕西省宝鸡峡灌区在韦水倒虹除险改建项目中,引进省内首例管道底部 90范围大曲面粘钢补强、 “一锚两粘” (自锁锚杆、粘钢、粘碳纤维布) 、钢管埋弧自动焊接、无声爆破等新工艺,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工程投资。2.管理改革5在灌区工程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同时,各灌区积极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1)积极开展灌区管理单位体制改革。调研的省区均出台了管理体制改革具体实施意见,完成了灌区管理单位改革实施方案,部分已得到当地政府审批。甘肃省 129 个灌区的改革方案已经当地政府批准实施,占大型灌区总数的 71.3%。

8、陕西省已有 121 家灌区管理单位改革方案得到批复,占应改革单位的 51%,落实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 4181.5 万元,占应落实费用的 31.9%。同时,各灌区以水管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效果。甘肃景电灌区将三级管理改革为二级管理,科级机构由 94 个减少为 45 个,减少了 48,机关人员减少了 20.4。(2)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水价制度和水费计收制度。调研的灌区结合实际情况,对水价进行了成本核算,并调整了水价,同时积极探索水费管理办法,加强用水计量和计收管理,实施公开透明的“阳光工程” ,得到了用水户的普遍拥护。山西夹马口灌区量水设施涵盖

9、了所有斗口,在各个供水点设立透明栏、流量查对栏、水价公布栏和举报电话等,实行流量、用水时间、水价公开,使灌区用水管理直接置于农户的监督之下。(3)推进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调研中发现,各灌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管理办法、组织章程等规范性文件,推动用水户协会等群众用水合作组织建设;有些省份水利部门与民政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审查登记的文件,规范协会建设。截止 2006 年底,甘肃省已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1768 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占 51.9%,农民用水户协会6工作人员 11868 人,管理灌溉面积 748.8 万亩。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建设与推广,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田间工程

10、建设与管理主体“缺位”和“错位”问题,水费征收及灌区末级渠道工程的管理维护得到了加强。3.取得成效通过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灌区工程设施初步改善,提高了灌排保证程度和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四川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区,渠道输水能力和输水效率显著提高,平均灌水周期从 38 天缩短为 33 天,增强了抗御极端旱灾能力。2006 年四川省遭受了 80 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大型灌区共提供抗旱水量27.35 亿 m3,使 925 万亩水稻免受干旱影响,减少粮食损失 109.2 万 t。陕西省宝鸡峡灌区节水改造后,年减少工程维护费 132.5 万元,旱灾损失值

11、下降了 56.9%,险工险段工程事故损失下降了 59.7%。(2)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有所好转,提高了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河北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新增灌溉面积 21.14 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 227.27 万亩,年增粮食生产能力约 2.62 亿 kg。山西省通过实施节水改造,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 120 多万亩,根据省统计资料,与旱地相比,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平均粮食亩产量由 60kg 提高到350kg,棉花由 40kg 提高到 110kg、苹果由 1500kg 斤提高到 2500kg,有效促进了灌区农民增产增收。甘肃兴电灌区节水改造后,洋芋由原来只能灌 1 次水,到目前可

12、灌 23 次水,地膜洋芋亩产可达 2500kg 以上,亩产值 1300 元。7(3)灌溉用水效率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灌区渠道、渠系建筑物和一些控制性工程得到改善,减少了渠道渗漏损失与跑冒滴漏损失,提高了渠系水利用效率和灌溉用水效率。同时,泵站灌区还提高了节能效益。据 2005 年大型灌区评估结果,2004 年与 1998 年相比,实施节水改造的灌区新增节水能力 73.9 亿 m3,其中,30.1%用于生态环境,16.1%用于城市与工业供水。黑龙江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骨干工程配套率平均提高 10,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 0.45,其中兴凯湖灌区灌溉定额由 1100 多 m3/

13、亩降至 685 m3/亩,减少 37.7%。山西省夹马口灌区节水改造后,泵站单方水耗电减少 18%,年节约电费 57 万元。(4)节水改造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突出。甘肃省白银市通过大型灌区改造,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戈壁荒漠上形成了 4000 km2的绿洲,有效阻止了沙漠南移。黑龙江省江东灌区通过节水改造修建翁海排干,2001 年至 2004 年共为扎龙湿地补水 3.5 亿 m3,初步缓解了核心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保护区内丹顶鹤的生存和繁衍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5)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灌排服务质量。部分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应用,为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供水安全、计划用水与节约用水

14、、提高水费计收公开透明度和回收率提供了基础条件,明显提升了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甘肃兴电灌区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后,泵站安全运行率提高 2 个百分点,每年少耗电 792KWh,运行管理人员由 15人减至 12 人。黑龙江龙凤山灌区采集水情信息的时间由 34 小时缩短到1 分钟以内,提高了用水管理与优化配置能力,同时,利用灌区网站向群众宣传科学用水,提供管理信息,实现了灌区政务公开。山西夹马口灌区8建立水费公开和水费查询系统,用水户可以随时查验用水和交费情况,农民用上“放心水、明白水” ,亩次用水量由以前的 71m3降低到 58 m3,水费收取率提高到 100%。1.21.2 我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存

15、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存在的主要问题1998 年以来,通过节水改造与管理改革,灌区工程与灌区管理得到改善与加强,但一些制约灌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尚未解决,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一)灌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一)灌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1、灌区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衰减。我国大型灌区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许多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程度差,加上建成后管护经费不足,老化失修严重。10 多年来,大型骨干工程配套与节水改造使部分灌区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少而分散,灌区骨干工程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状况并

16、未得到根本扭转,田间工程不配套和老化破损问题更加严重。初步分析,目前全国仅有 1/4 左右的大型灌区基本解决了病险和“卡脖子”问题,大部分大型灌区不仅病险和“卡脖子”问题没有解决,而且配套不全和渠道严重渗漏问题依然存在,中型灌区工程状况更加不容乐观。调研中了解到,黑龙江省灌区渠首工程共有 379 处,大多数是“大跃进”时期建设,部分灌区渠首工程是日伪时期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目前完成改造 110处,仅占需要改造的 29%。河南省共有万亩以上中型灌区 210 处,目前大部分灌区渠道完好率仅为 50%70%,甚至有的灌区渠系全部损坏;建筑物9完好率为 35%65%,部分灌区的完好率仅为 5%。河北省沙河市朱南庄灌区建于 1978 年,骨干工程完好率只有 40%;田间工程配套率仅 30%,工程完好率为 60%,实际灌溉面积急剧减少到目前的不足 3 万亩,仅占原设计灌溉面积的 21.7%。2、与大型灌区老化失修、破损严重状况相对应的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入不足。初步了解,截止 2007,年国家启动了 376 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共安排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