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6074144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7.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521611039 项目名称: 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及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 彭唯婧 项目成员:孙志浩、常成、邓少钢、黄巧端、张生剑、赵菁指导老师: 朱国玮 所在单位: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Email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mployability assessment; Employability training model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1一、绪 论(一)研究背景及目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等院校大范围扩招,许多大学毕业生在从高等教育到就业的转换中面临着越来

2、越多的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如此,在人才的需方和供方之间就形成了就业鸿沟。我们该课题的研究目的便是,期望从企业、学校、大学生自身等多个角度着手,探索为改善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而提出理论主张和实际性建议。(二)研究现状我国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在 2003 年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来临之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关注的学者并不多。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 “就业能力”这一研究课题开始受到比较多的关注,在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论文数量上也有很大的增加,但在研究主题上没有提出“就业能力”的理论模型和被广泛接受的就业能力测评方

3、法和工具,对“就业能力”实践的培养途径也缺乏深入的探讨。(三)研究方法1调查法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对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于就业能力的认知,和学生就业、用人单位的选才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2比较法主要用于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之间的就业能力等的对比,以及毕业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的需求之间的对比研究等。3个案法主要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就业能力培养模式、途径与成功就业关系研究,就业行为特征、就业政策取向等问题的研究。4实验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成果及时在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进行试行,并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实践中不断完善。(四)研究内容1大学生就业能力供需

4、关系研究对用人单位、学校、大学生、职业中介组织进行调查,了解不同主体的认知、偏好差异,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供给与需求关系。2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及其测评体系构建基于调查数据构建职业胜任力的就业能力模型,并对其测评指标体系、权重分配、数据处理方法和实用工具进行研究。3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压力缓解问题的系统动力学分析通过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方法,对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压力缓解问题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意义上的研究。4人才流动与就业能力信息沟通机制研究构建胜任力的就业能力模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提升就业能力而实现人才有向、高效流动,这就要求本项研究还需涉及人才的供方与需方对就业能力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进

5、行研究。5就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本课题将着重研究不同主体在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中的目标和作用,并对各利益主体的演进博弈过程和相应的制度设计进行分析。力求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复合多元化的就业能力培养途径。二、项目实践(一)协助创办非营利性组织在本项研究开始之前我们已拥有 500 余份大学生就业的毕业跟踪调查数据。在此基础上,组织了相关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了实现研究内容,我们课题组于 2008 年 6 月,采用自编的量表,在湖南大学 2006、2005、2004 级在校生学生生进行的调查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通过发放纸质的问卷,共计发放了 4 个不同方面的问卷,分

6、别是关于职业价值观、职业气质、EQ、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问卷。以职业价值观问卷为例,采用的的里克特量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3表五级量表的分类,有 13 个大类共 52 个指标。不同的问卷从不同的维度,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模型提供依据。(二)调查研究的有效性问卷调查方面,我们一共收集了 1200 余份问卷, 。此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是百分百;我们的样本数是至少变量数的 5 倍以上,符合研究的要求,其中被调查的同学,涉及全校 26 个院系,60 个专业,其中男生约占 54%;女生约占 46%。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个案调查,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选取了工商管理学

7、院 05 级工商管理(投资理财、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毕业方向(保研、考研、找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 15 位同学作了历时一年的跟踪调查。(三)调查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在问卷分析方面,我们采用了 excel、spss 等统计分析软件作了分析。为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别的影响,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时,我们用了标准化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处里,然后再作相应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其中因子分子的基本思想就是将一些多维的指标进行分组归类,使不同性质的指标归于不同的组或类,而且在同组的各个指标用一个公共因子表达出来。因子分析是实质在损失很小的信息量的情况下 对高维信息进行降维处理。因子分析的数学

8、模型:Xp=ap1F1+ap2F2+apmFm+ep。每个样本的综合得分为:F=w1F1+w2F2+十 wnFN,一般上我们只采用累积贡献率达到 80%的主要因子。其中进行因子分析时,若一个因素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越大。同时我们也运用了判别分析的方法。为了进行判别分析我们进行了适用性检验,包括判别变量之间互不相关的假设检验(可决系数和方差膨胀因子法,病态指数法),已知总体的协方差矩阵相等的假设检验;判别变量是否服从多元正态分布的假设检验,运用了包括 x 量 QQ 图检验法,主成分检验法等进行检验;同时也作判别效果检验,包括均值向量相等的假设检验(两总体均值向量相等

9、的假设检验,多个总体均值向量相等的假设检验),判别效果评价(错判慨率,真实失误率和表观失误率,后验概率,错判代价等)。三、研究成果概述(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供需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加入 WTO 后的战略调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日益完善、成熟。自 1999 年我国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4尤其是贫困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就业市场化”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化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体现。市场化配置社会资源一方面是为了使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更

10、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人的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无论是就业市场化还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都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是就业市场化的反映,因而要想认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内涵就必须先把握就业市场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本身,进而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中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实际上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身带有市场的一般特征: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调节供求平衡机制。1价格机制劳动力与其他商品一样,反映的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不同的劳动者,其劳动能力既在量上存在差异,也在质上有较大的差别。在商品货币关系下,对劳动力价值的

11、判断不能用劳动时间这一简单尺度来衡量,只能用劳资双向选择这一市场途径来间接实现。因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存在着双向选择。2竞争机制有市场必有竞争,劳动力市场也同样存在竞争。劳动者个体为了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必然竞相追逐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最能满足其生存、发展和享乐的岗位,而需求方为了招聘到具有较高素质而又成本低廉、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力,相互之间也会有竞争。3调节供求平衡机制商品的供求总是在一定幅度内波动,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具有这一特点。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动力中实现相对平衡。因此,劳动力的供求不平衡是常态,而平衡则是暂时的,相对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实质就是通过

12、市场来实现毕业生这部分最优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即就业市场化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二)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及其测评体系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构建了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胜任力模型。学业成绩、智力和能力倾向不足以预测职业成就,应该用胜任特征测试来替代。那些在工作中取得优秀业绩者,不是因为学习能力而是因为具有自我约束、主动性、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胜任力。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挑战性日益增大,它对一个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5不亚于某项具体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压力、其内心的

13、心理准备程度、对个人各方面技能的调动还要高于某项具体工作。换句话说,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因此,我们运用了胜任力特征的研究思路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不同于以往国内的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研究多数表现为描述性、经验性和总结性的,很少用心理测量学的原理来对学生素质进行研究和表述。本研究的一项创新之处在于开发出测评工具,使得对大学生就业胜任力的水平和程度能够准确把握。我们建立的“就业能力”理论模型是这样的,即:本科生就业 市场供需模型 基于职业胜任力 的就业能力模型 信息沟通与 人才流动模型 模模型型 假假设设 这三个理论模型在核心思想上是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即它们都

14、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我们已经创建了我们自己的网站,即大学生就业网络互动平台,为全院学生乃至全校、全国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自我诊断的平台、信息发布的平台。而且,我们还开发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软件,可以直接应用到实践操作中来,测评软件也将应用到我们的网站中来。(三)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压力缓解问题的关系对于寻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加找到满意工作的成功率。但过度焦虑却会使人处于极度敏感的自我防卫状态,判断推理的能力下降,行为容易失控。毕业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对择业前景无法准确预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失控和失

15、助,往往产生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情绪易激动,易产生过激行为;择业目标缺乏理性思考,行动上漫无目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每日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呢?首先,要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从低年级便开始相关能力的培养,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高年级学生则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其次,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

16、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6理的定位。再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机构还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第四,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 ,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同时,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从小抓起,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之路。第五,要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