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并未远去高考已然归来(发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06714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并未远去高考已然归来(发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鲁迅并未远去高考已然归来(发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鲁迅并未远去高考已然归来(发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迅并未远去高考已然归来(发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并未远去高考已然归来(发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鲁迅并未远去,高考已然归来 长郡中学 杨新国作家杨曾宪在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一文中说:“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今日的中国青年,今日的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 ”但今日的考生对于鲁迅文章的理解,却成了一个难题。那怎样才能读懂鲁迅及其文章呢?下面我们先来看鲁迅的三篇文章的有关比较: 1 忆刘半农君:2007 年高考湖南语文试题文学作品阅读题选文,共设 4 道小题, 17 分;省平均得分 7.42 分,得分率 43.6%。2 忆韦素园君:2012 年高考湖南语文试题文学作品阅读题选文,共设 4 道小题, 21 分,省平均得分

2、 9.97,得分率 47.5%。3 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教材(一)第三单元课文,高中必修教材中仅剩的两篇鲁迅的文章之一,课堂上,教者苦不堪言,学者一片迷茫。依据上述内容,我们们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结论:(一)鲁迅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更没有远离高考。且不讨论“鲁迅”在高考中回归的价值问题,但“鲁迅”毅然归来,已成铁定事实九年的湖南省自主语文命题中就有两年是鲁迅的文章(如果算上 2006 年的在山阴道上 ,关涉鲁迅的文章共三篇,占三分之一) 。这必然给大家传递出这样的信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加重视鲁迅的文章,高考文学类作品备考复习应更关注鲁迅的文章,尤其是他的类似于记念刘和珍君的散文。

3、(二)鲁迅的文章因其时代特征、个人风格、思想主题等因素,存在比较难读、难懂的问题。同学们平时的课外阅读,对鲁迅的文章读得甚少,老师在备考复习中选文指向鲁迅的文章肯定也不多,重视不够。 (三)2007 年和 2012 年两年的高考阅卷结果数据显示,考生得分率很低,均不到一半。这个数据也低于当年整套试题的全省考生的平均分数。 笔者认为,同学们可以通过课内外比较阅读的方式,加深我们对鲁迅的这类文章的理解,从而掌握阅读鲁迅文章的必要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提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提高备考的效率。其一,比较内容,把握整体。同学们要准确、全面地理解鲁迅的文章,首先需从内容入手,整体上把握文意。三篇文章均是写人叙

4、事的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是为纪念替民请命、勇赴国难的“我的学生” 、爱国青年刘和珍等人而写, 忆刘半农君是应别人之邀纪念“朋友”刘半农而写, 忆韦素园君是为纪念未名社的“同人”韦素园而写。其中第一篇既是对刘和珍的悼念,也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第二篇通过刘半农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思想变化的回忆,表达自己对刘半农的真实感受和客观评价;第三篇主要回忆了作者自己与韦素园交往中的某些生活片段,从而悼念这位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青年。那么,怎么样才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呢?方法提示:梳理选文的结构、思路。同学们在第一遍阅读时,可以先标好自然段,边读边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作些记号,

5、如圈点、画线等;再粗略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行文的基本思路,使文章的主要信息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整体的印象。如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一、二节交代写作的缘由,第三、四、五节叙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遇难经过,第六、七节总结教训和意义。文章叙事2的线索和情感的线索分明,思路十分清晰。 忆刘半农君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感情来选取、组织材料。结构上前后勾连,相互呼应,环环相扣。 忆韦素园君紧扣“忆”字,主要记叙作者与韦素园从初识到交往,从工作到病殁的生活点滴。文章“记忆”的生活事例,从韦素园的外形印象,到性格特征到内心世界,由外而内,从浅入深,思路

6、井然。经验分享:理清文章思路,是“磨刀”之功,不可小觑!尽管设题不一定有它,但它可以为后面的“带问题”阅读作好充分准备,还可以在作答时避免答案支零破碎,要点不全。其二,比较情感,加深理解。鲁迅的一生都在反封建、反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度过的,他的文字中都蕴含着极其复杂而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是他的杂文,总是饱含着激烈而高亢的情愫,他视人民为友,视反动者为敌,他用“匕首” “投枪”一样的笔锋,蘸满自己的爱与恨,抒写喷薄而出的感情之流。同学们读他的文字,务必要懂得他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情感特色,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文章。 三篇文章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有他对人民的爱,有对敌人的恨,还有对“看客” “庸人

7、”的哀。 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热情赞美和讴歌,对反动派极其走狗文人的无情控诉和批判,对“庸人” “无恶意闲人”的唤醒和警示,甚至对“苟活者”的剖析和批评,都是不遗余力的,让“后死者”读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受到激励。 忆刘半农君对刘半农前十年是“爱” ,因为那是“于中国有益”的,对“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变化的刘半农是“憎” ,但那也是“朋友的憎恨” 。这评价公正而客观,因为他想“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可见,鲁迅对朋友的爱憎也是界线分明的。 忆韦素园君中对这位踏实苦干,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的进步青年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赞许,

8、对他的病殁内心无比痛惜,更希望“在中国第一要他多” 。这也是对人民、对国家的大爱!那么,如何准确理解鲁迅文字间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呢? 方法提示:带着鲁迅的感情去阅读。 读鲁迅的文章,用鲁迅的情感去阅读,可以帮助同学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的主旨;同时还会发现,如果带着“他的爱憎”去读,文章中很多难以理解而含义丰富的句子,都会迎刃而解。如忆刘半农君中“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2007年第 20 题):“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

9、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 从鲁迅的立场去理解他“憎恨”刘半农的原因,就会懂得鲁迅的这份爱之切、恨之深的感情了。又如忆韦素园君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2012 年第 15 题):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从鲁迅的情感角度去理解“沉静”和“啮碎了自己的心”等关键词组,就不会丢掉第点不作答了。综观 2012 年考查的忆韦素园君的 15、16、18 题的参考答案,发现有一半的文字表达是关乎作者感

10、情的;2007 年考查的忆刘半农君更是每道题目都涉及了鲁迅的情感,而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达全都与鲁迅的情感相关。 经验分享:带着鲁迅的感情去阅读鲁迅的文章是准确解读鲁迅文章的一大“法宝” ,但不能简单地贴“标签” 。如对韦素园,鲁迅亲倾注了全部的爱(包括痛惜和同情等) ;而对刘半农的爱,那是对“战士”的爱,对他的“憎” ,那也是“朋友的憎恨” ;而对刘和珍是悲痛、赞美、讴歌。同是三个死去的故人,但对象不同,关联的事情不同,感情也不完全3一样。这种感情的复杂与细腻之处要加以区分。其三:比较写法,提升能力。对鲁迅文章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文意的把握和感情的共通上,还需要深入比较其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了解

11、其人其文的风格特征,以提升我们的阅读水平与能力,达到高效备考的目的。三篇悼文均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让人“深味” ;但各自运用的写作方法又有所不同,充分体现了鲁迅散文的独特风格:记念刘和珍君运用比喻、反语、对比、反衬、反问等手法,将对烈士的悼念与三一八惨案的评述有机结合,充满了战斗性和鼓动性;忆刘半农君比喻、对比、衬托等手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抓住人物性格特征,选择典型的事例,突出刘半农不同时期的思想、性格;忆韦素园君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采用片段式章法,回忆了与韦素园交往的点点滴滴,并将其放在未名社的工作背景中来评价,使文章有了更为深

12、广的内涵。那么,从哪些方面分析比较其写法最有助于理解鲁迅的文章呢? 方法提示:抓住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 鲁迅的文章往往会运用诸多修辞手法,这既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又是他文章的语言风格。以对比手法为例:记念刘和珍君中将刘和珍等三女子与反动者对比,从而表现了女子的从容、勇毅,反动军阀的凶残、无耻;将“庸人”与“猛士”对比,从而让读者看见“庸人”的怯弱,猛士的勇敢。这些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强烈的爱憎,彰显出正义的力量。 忆刘半农君中的刘半农在鲁迅眼里有优点,也有缺点,这种实事求是的评价使得文字间既有褒,也有贬。通过褒贬交杂的对比,既突出地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活泼、勇

13、敢、忠厚、易于亲近,也表现了刘半农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保守以及他的浅、草率、无谋等特点。又如以陈独秀的“内皆武器,来者小心”和胡适的“内无武器,请勿疑虑”作对比,来证实刘半农“令人不觉有武库” ,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忆韦素园君中将韦素园对于自己患病与对待朋友咯血的不同态度对比,表现了韦素园关爱朋友胜过关心自己的品质,让这一人物的性格愈加完整、鲜明、动人。 经验分享:鲁迅文章常常用语尖锐,多含嘲讽,各种修辞手法信手拈来,生动形象而锐利无比,注意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要兼顾其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以及作者感情抒发的分析。总之,同学们在阅读鲁迅的文章时,如果带着鲁迅的感情特点去阅读,从理

14、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入手,整体把握文意,抓住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那么无论词语、句子的理解,还是文意、情感的把握;无论思路结构的分析,还是写作手法的赏析这些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对于应答各类考题,都将大有裨益。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在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告诉同学们,我们不应该远离鲁迅,尽管生活中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高考中,鲁迅不但没有离我们远去,相反走得更加近了。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读鲁迅,不去理解鲁迅的文章和他的思想情感。要想准确、全面的理解他的文章,我们可以在比较阅读中加深理解,在增强阅读能力中提高复习效率,从而做到高效备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