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生物 实验专项突破26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46063498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生物 实验专项突破26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3届高三生物 实验专项突破26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3届高三生物 实验专项突破26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3届高三生物 实验专项突破26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3届高三生物 实验专项突破26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生物 实验专项突破26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生物 实验专项突破26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实验原理 (1)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 力,可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 (3)丰富度: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 法和目测估计法。 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 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 ,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 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避高温和趋湿性 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 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

2、当地环境。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 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 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_,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 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 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 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_。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J,则跳虫消耗 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kJ。思路点拨:进行种群密度的估测时 ,要根据生物的特点

3、选择 合适的方法 。跳虫生活在湿润的环境条件下。酒精可防腐,可用于标本固定。有共 同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就会构成竞争关系;上述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 效率 最大为20%。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 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 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 对“S”型曲线及其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对应关 系辨析不清 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的不同 说明:图甲为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乙为种群增长速率曲 线。两图中t1时种群数量为K/2,t0t2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 线。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t2时种群数量最

4、多,但种群 增长速率为零,而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因此种群增长率也 为零。 2“增长率”是否就是曲线的斜率 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曲线(如下图):“J”型增长曲线(图A)和“S” 型增长曲线(图B)。 其实,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并不 等于曲线的斜率,只有增长速率才等于曲线 的斜率。“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但其 增长速率(等于曲线的斜率)却逐渐增大。“S” 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下降,其增长 速率(等于曲线斜率)是先增后减。3“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是不是“J”型增长曲线 答案是否定的,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下降的,而“J”型增长曲

5、线的种群增 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2)“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 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 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 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4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的纵坐标起点均不为0,当处在以下 条件如实验室提供的理想条件、一个种群迁入到一个新的适 宜环境中的一定时期时,才会出现“J”型增长曲线。在种群数 量小于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大于 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到达K值时其种群增长 速率为0。在“S”型曲线中

6、的最大值K时,种群数量可能在K值 左右保持相对稳定。【错题实录】 下图1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 群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某种鱼迁入到该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 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1)请根据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 _。由图中信息可判断是_种群数量最先发生的变化 进而引起其他种群发生改变。 (2)甲种群在d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 _; _。种群甲a、b、c、d四个时 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_期。 (3)由图2中信息可知,在t1时刻鱼种群的年龄 组成类型可能为_,制约t2时种

7、群数 量变化的因素有_。捕获该鱼的最佳 时期为_时,原因是 _。 (4)请在下面的坐标中分别绘制该鱼种群数量 及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5)若该湖泊生态系统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日趋严重,藻类水华频繁发生。后来,研究 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 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 的效果。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 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_。 易错答案:(1)丁乙甲丙 乙 (2)增长型 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甲的 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a (3)稳定型 食物和空间的有限 t2 在t2时获得该鱼的量 最大 (4) (5)初生演

8、替 错因分析:(1)由于未能准确从图1中各曲线的起始变化规律 提取出相关信息,错误的判断为乙种群数量最先发生的变化 ,其实应该 是甲种群最先发生的变化。 (2)甲在d处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年龄组成应是增长型。 ab段种群数量下降原因从两方面分析,一是食物来源,二 是天敌数量。 (3)由于错误将“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理解成了“种群个体 数量的变化”,认为t1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认为此时种 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由于未理解透t2的具体含义,而导 致其制约因素忽略本身的遗传特性。错误认为 t2时是捕获 该鱼的最佳时期的原因是由于此时仅仅 是可获得较大的捕 获量,而忽略其更新能力。 (5)由于未区分开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具体区别,而错误的 答为“初生演替”。参考答案:(1)丁乙甲丙 甲 (2)增长型 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甲的天敌丙的数量 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a (3)增长型 食物和空间的有限和鱼本身的遗传特性 t1 在t1时种群增 长速率最大,获得该鱼的量较大并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5)次生演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