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慕迅先生《清茶谈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06314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慕迅先生《清茶谈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鲁慕迅先生《清茶谈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鲁慕迅先生《清茶谈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鲁慕迅先生《清茶谈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慕迅先生《清茶谈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慕迅先生《清茶谈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慕迅先生清茶谈艺在中国当代书画家中,鲁慕迅先生是我们倍感亲切的一位。而主要的是他永远那么谦和、温蔼、宽厚的长者风度,使我们有就之如春风太和的感觉。先生画、书、诗均达妙境,为举世所公认。人们喜欢他的画的意象丰满,润朗秀逸,他的字的骨劲遒丽,独具韵致,他的诗词的不事雕琢,自然清雅。人们尤其敬重他磊落坦荡,正直诚恳的道德风节。先生的画、诗、字完美结合,在当今中国画坛不说是绝无仅有,应可以说是麟毛鳯角。而他的理论大著-清茶谈艺。这是一本 16 开的大气而厚重的书,一看就喜欢,喜欢它装帧的朴素简洁而典雅。看多了今日浮华书市上书籍包装的竞相浓妆艳抹花里胡哨,这书仿佛夏日里隔帘吹来竹影摇动的清凉的风,使人

2、为之一爽。这本插着大量先生所收藏的名家字画的图文并茂的大书,就叫清茶谈艺。这样淡雅的书,这样淡泊的书名,绝不是为功名而写,为市场而写,而是一个真诚的艺术家为自己挚爱的艺术而写,为自己的心灵而写。先生有言:“超脱于世俗的一切功利和浊恶之外,去寻求安放心灵的净境,创造合于自然的大美。”这正是他老先生的自我写照。在他的简朴明净、花染书香的“有竹居”中,老先生在长桌上挥毫作画,在短桌上思考写作,不知东方之既白。全书共分谈气论美、走向现代、溯源探微、画余漫笔、零感散记、深情怀念、读画有得、画苑扫描等八辑,洋洋数十万言。最早的写于 1982 年,多发表于美术、中国画、国画家深圳特区报等各大报刊及入选全国美

3、术学术理论专集。可以说,是从新时期以来这位具有强烈理论意识的画家所写大量美术理论文章中精选而成是书,是一段历史时期带有探索性总结性指导性的学术理论著作,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其意义十分重大。第一、二、三辑显然是全书的重点,是先生几十年来艺术实践,主要是水墨写意花鸟画实践和研究的结晶。他高屋建瓴地揭示了中国画的重写意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意识,是从中国的哲学、美学思想中孕育出来的,也是从天地自然的生命信息中激发出来的。一幅画不仅传达着来自自然对象的生命信息,也必然传达着作者自身的生命信息,所谓自然与自我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是最佳境界。先生特别推崇南朝画家谢赫总结的绘画理论“六法论”,尤其是第

4、一论“气韵生动”说。认为“气韵生动为第一意。”其实,千百年来,对于这“气韵生动”作何解释,仍然众说纷纭,不甚了了。而先生认为,气者大气也,大气充盈于天地之间,是自然生命的本原,生即生命,动即运动,运动着的生命即是美。所以中国画不以再现自然对象为目的,而以把握对象的内在生命为主旨。艺术生命之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生命,宇宙的生命,可叫天源。一是自我的生命,可叫心源。所以唐张藻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花鸟画审美层次的高低和审美价值的大小,是与其所含两种信息量的多少强弱和品格密切相关的。元僧觉隐说:“吾尝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 文人写意画“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气韵生动”是对中国

5、画的最高要求。作者专有一章谈中国画的气。认为画有六要,气居第一。正如曹丕说:“文以气为主。”画同样以气为主。元气淋漓,大气磅礴,神完气足。元气就是画家的胸襟、胆识、气魄。画家作画,不仅是手脑并用,而且是全身心之气在运作,也就是画家的气质、思想、感情、情绪等渗入创作的全过程,这也就决定了作品的神意、气骨、情趣和格调。清代戴熙说:“以目入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 国画界向来有以神写形或以意写形之说,而先生独提出以气写形。就作者而言,气是全身心之气的总和;就作品而言,气是统帅神、情、意、趣、形、骨、韵势的枢机。以气写形就是宇宙元气与作者元气化合而成为画中元气。以气写形,是和中国画的重写意,

6、重抒发、重内在精神相一致的。先生还批驳了黑格尔对中国画的不当说法,而指出:“中国画作,专讲笔墨勾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自满足。”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画以线造形,故线就是气,气就是线,而线有有形和无形,因为中国画的空间是意象性的,并非目之所见,而是意之所属,可以叫做自由时空或心理时空。中国画把线的生动美妙和神奇变化发挥到了极致,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比之西洋画的以光造形,一切都要画出来,画布上不留空白,中国画的以气写形,线在色彩之上,所谓知白守黑,更胜一筹。事实上,如塞尚、高更、马蒂斯、蒙德里安、波洛克、毕加索等早已在东方艺术中(包括中国)寻求灵感,借鉴东方的线描,平涂的色块,自由空间的

7、处理手法,以突破欧洲的传统。当然先生这样说,没有一点惟我独尊故步自封的意思。他接着就谈到了向西画学习的问题,既要坚持和发扬中国画的传统,又要研究、吸收西洋画的优秀的东西,进一步让中国画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他认为现在中国画领域,出现了空前自由、多样、繁盛的局面。今后已不可能再由一两位大师领一代风骚左右中国画坛,也不会再由某一位大家开宗立派,从者如流。每一位成熟的中国画家,都将是一颗有自己的方位和轨道的独立的明星。众多的富有独创性的中国画家的出现,将使中国画创作无比丰富和多样,造成了现代中国画的多元发展的局面,互相竞赛也互为补充。他特别强调“笔墨当随时代。”(石涛)时代呼唤现代的、民族的

8、、个性鲜明的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历史的必然。事实上他本人就正在孜孜不倦地在写意花鸟画上进行着探索和创新。读这些文章,能分明感觉到字字凝聚着先生的心血,为先生学问的广博,知识的丰富,见解的深邃而倾倒。一部中国绘画史烂熟于胸,在这部书中,先生所举中外古今画家,所评画作流派特色,不下百人。光是谈中国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就从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一只彩陶上的“鹳鱼石斧图”说起,说到商周的铜器,战国的漆器,汉的壁画,唐的花鸟大家,直到宋元明清、当代中国,一一分析评论他们的代表作的特色和贡献,创造和革新,引用他们的名言警语,直使我这个“画”外之人,叹为观止。先生的博学,更广及到中、西方的哲学、美学、儒、释、道学

9、、自然科学等等,我想任何人,特别是先生的同行,特别是青年画家,读读这部书,一定会大受启迪,大受教益。这这部理论性很强的书中,却处处流露着作者的诗情画意,甚至零感散记,只言片语,思想的吉光片羽,也是字字珠玑。如他对当代画家画作的评论,短小精干,一语中的。“石峰画如轻烟淡雾,轻而空寂,淡而虚灵,含蕴不尽。”“吴汉东水彩画的特点,是对对象质感的追求,是对生活情趣的捕捉”“周韶华之画,运如椽笔,写大山大水,沉雄恣肆,气势逼人,人称气势派。”再如这样的话:“共工与颛顼争权,撞倒了不周山,把天也撞破了个大裂缝,女娲炼五色石补上了这个大裂缝才恢复了大自然的平衡。20 世纪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大自然和人类心理

10、上的裂缝更为严重,以自然(花鸟、山水)为对象的画家,正是用画笔来修补这条裂缝的。”真令人读之拍案。第六辑叫深情怀念。先生怀念他的师尊和友人如石磊园、谢瑞阶、张肇铭、徐松安、薛楚风、王云凡、吴丈蜀以及女画家李青萍等。他们有的辞世已久,犹在先生的心中,更有的生前在艺术上颇多建树,而且人品道德,为人敬重,但却或落政治陷阱,或为权势小人所妒所害,遭际不幸,管制、监禁、抄家、批斗,杜甫所叹“德尊一代常坎坷”,以至贫困潦倒,销声匿迹,身后寂寞,几乎已为历史的尘埃所埋没。如徐松安,一代画家,文革中跳楼自杀,数百幅画作为势力小人盗取,掠为己有,更换作者名字和创作时间,公然展览,欺世盗名。先生拍案而起,仗义执言

11、,奋力呐喊,呼唤社会良知,还先贤以清白,要使他们重光于世,让世人重新来认识,重新来确立他们的历史地位,还历史以公正。先生的故乡人以先生为故乡的荣耀,正筹备为先生建立永久的展览纪念馆,当然是为了先生个人,但先生提出要把这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他的师尊和友人先贤,一并列入馆中,先生要和他们站在一起。先生在讲绘画时,特别推重“骨笔、骨气”,从这里我们首先看到了先生身上的一身的骨气、正气和多么广阔的胸怀。真正的文人是像鲁迅先生那样有着一身的铮铮傲骨,一身的凛然正义,敢对世间奸人和权势小人“横眉冷对千夫指”,而又有着广大的同情之心,怜悯之心,勇于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打抱不平,“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原名鲁立,

12、因仰慕鲁迅先生之为人,改名鲁慕迅,读他的书以及在平日与他的接触倾谈中,我是深深感受到了先生身上的一种令人敬佩的鲁迅精神。当人们读这部书,不仅受到了莫大的教益,而且享受了莫大的愉悦。这种愉悦一多半从他的文字而来,他的文字真是美极了,如诗如画,景丽情深,看时发人想象,读时朗朗上口,置之当代任何散文大师之列,毫无逊色。口说无凭,我要大段引用了:“在宋代画家李迪的雪树寒禽里,没有风声也没有鸟叫,只有雪花在溟溟的空际飘落,显得安适而宁静;然而那节奏鲜明富有弹性的树枝,由根至稍屈曲回环,恰似瑶筝弹出的一串音响飘向天空,充满音乐和诗意。宋代画家崔白的双喜图与前者恰成对比,图中鸟的怒鸣,兔的惊顾,竹树棘草在寒

13、风中的翻飞舞动,一番有声有色的深秋景象,恰似一支节奏欢快的乐曲。潘天寿的小泷湫一角,这一角自成一个世界,草鲜水活,空气湿润,于线的节律中,可以目闻水石的奏鸣,感到生命的活跃。再如唐寅的山路松声,通过苍松的盘纡飞舞,流泉的奔泻激鸣,加上人物的倾耳凝神和画中题诗,创造了一个道气冲然的心理空间,从而启示了音乐的境界和宇宙秩序的和谐。”“当我们走进幽僻无人的山谷,峰回路转,忽见一片桃红柳绿菜花黄,三五人家临水居,不禁有一种悠然自适之感;行经乡间小路,忽闻朗朗书声,循声看到的是蕉荫深处的小学堂,这又会使人联想到“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便是那山村石板房上的老南瓜,半边竹筒引来的山泉,咩咩叫着寻找妈妈的小羊羔,河边柳荫下洗衣的村姑,都会在我们的感觉只留下美好的映象。”先生自幼好学,熟读经籍,打下深厚的古文学根底,十五六岁时,便以“慕迅”笔名向报刊投稿,为编辑所赏识。解放后,考入美院,专攻绘画,但诗文书法,并无偏废,终而成为今日卓有成就的画家、诗人、书法家、美学理论家,学者和作家。黄庭坚说:“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先生岂其人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