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国工业发展之北航人文专题课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6056938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国工业发展之北航人文专题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国工业发展之北航人文专题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国工业发展之北航人文专题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国工业发展之北航人文专题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国工业发展之北航人文专题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国工业发展之北航人文专题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国工业发展之北航人文专题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我国工业化基础的初步确立一、我国工业化基础的初步确立一)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1、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导地位(1)国营经济的来源没收官僚资本;处理外资在华企业;有关中国主权或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企业予以征用征用关系较小或性质上不便征用者可予代管代管政府认为有需要者可予征购征购对一般企业加强管制加强管制 解放区的公营经济(主要是轻工业) 。(2) 对国营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民主改革主要是改革企业领导机构 1.派驻军代表 2.建立厂长(经理)负责制 3.工人参加工厂管理委员会(工会)生产改革主要是建立管理责任制和经济核算制,管理责任制分为生产管理责任制和合作责

2、任制2、统一财政,平衡财政收支(1)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统一全国收支:重点是财政收入;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重点是控制货币流通量。(2)平衡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的关键是增收和节支增收 :整顿税收(平衡税负、催缴税款) ;发行公债节支:实行供给制和低薪生活19491952 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 34.8% ,现代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 1949 年为 10%,1952 年为 64.2%; 国家财政收支差额:1950 年为-2.9 亿元,1951 年为+10.6 亿元,1952 年为+7.7 亿元。(二)国民经济计划制定与我国重化工业发展战(二)国民经济计划制定与

3、我国重化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略的确立其核心是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确立国家重化工业发展战略,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 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扩建电力、煤炭、石油工业国民经济能源基础; 建立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国民经济原材料基础;建立机器制造工业(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设备、汽车、飞机等)提高生产工具的制造能力。2、我国重化工业战略确立的理论与实际依据(1)生产资料的增长必须先于生活资料增长;(2)国家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工业化需要建立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4、(3)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4)发展重工业,可以为轻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供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一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一五十二五)十二五)一五:一五:1953-19571953-1957 集中进行了以苏联帮集中进行了以苏联帮二五:二五:1958-19621958-1962 提供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提供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农业总产值增长 35%35%, “八大八大”后将许多指标大幅后将许多指标大幅度提高度提高三五:三五:1966-19701966-1970 立足战争,把国防建设放在立足战争,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大搞三线建设。第一位,大搞三线建设

5、。四五:四五:1971-19751971-1975 提出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提出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增长速度达到 12.5%12.5%,19731973 年后调整部分指标。年后调整部分指标。五五:五五:1976-19801976-1980 提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提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六五:六五:1980-19851980-1985 编制时间长,是一五后较完备编制时间长,是一五后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提出工农业总值年均增长的五年计划,提出工农业总值年均增长 4%4%(实际(实际上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上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1%11%)七五

6、:七五:1986-19901986-1990 规划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规划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增长 38%38%,平均每年增长,平均每年增长 6.7%6.7%,其中工业总产值,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平均增长 7.5%7.5%。八五:八五:1991-19951991-1995 提前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提前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粮食、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钢、化学纤目标,粮食、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钢、化学纤维为世界第二;发电量第三维为世界第二;发电量第三九五:九五:1996-20001996-2000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九五”计划和计划和 201020

7、10 年远景目标建议年远景目标建议是第一个是第一个中长期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长期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十五:2001-20052001-2005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 7%7%左右,左右,20052005 年年 GDPGDP 达到达到 12.512.5 亿元,人均亿元,人均 GDPGDP 达到达到94009400 元(首次突破元(首次突破 10001000 美元)美元)十一五:十一五:2006-20102006-2010 20102010 年人均年人均 GDPGDP 比比 20002000 年翻年翻一番,单位一番,单位 GDPGDP 能

8、源消耗比能源消耗比“十五十五”期末降低期末降低 20%20%左右左右2010201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9.839.8 亿元,跃居世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界第二位十二五:十二五:2011-20152011-2015 GDPGDP 年均增长年均增长 7%7%,农业基础,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GDP 比重提高比重提高4 4 个百分点,单位个百分点,单位 GDPGDP 能源消耗降低能源消耗降低 16%16%。(三)赶超战略与中国工业的曲

9、折发展1、二五计划的夭折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二五计划的制定: 1956 年 4 月,中共八大通过了周恩来主持编制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提出 1962 年工业产值比 1957 年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 35%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取代二五计划。总路线的核心是高速度,用最高的速度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并提出赶超战略超英赶美。 2、工业大跃进的开展制定高指标:核心是钢铁工业1958 年 5 月提出工业总产值计划年均增长 26%32%;1958 年 8 月

10、,提出新的指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 53%左右。盲目追加投资:1958 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 1957 年增长 97%,相当于一五时期投资总额的一半多。但效益极差,1958 年施工的大中型项目 1587 个,全部建成的只有 170 个,建成投产率仅有 10.7%。3、国民经济调整1960 年底,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决定 1961 年1962 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其后又把 1963 年1965 年作为“二五”到“三五”的过渡阶段。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宏观政策方面的变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要求经济管理的大权更多地集中到中央,下放给地方的权力一律收回,所有

11、的生产、物资、劳动、财务等都集中到中央;改革财政货币外贸管理:财政实行收入按政策、支出按预算、追加按程序的原则;银行实行垂直领导,严格信贷管理,划清银行信贷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加强现金管理;外贸方面,确立的进口顺序是(1)粮食,(2)化肥农药, (3)加工后可出口换汇的商品和原料, (4)工业原材料及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的设备等 。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业政策的调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减少基本建设施工项目:将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到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水平。1962 年我国累计施工的大中型项目为 1003 个,比上年减少 406 个。用于农业及支农工业的投资比重则有所上升。降低工业生产速度,调整工业内部结

12、构:降低工业指标,实行关、停、并、转,对工业进行大改组。培育新兴工业:我国化纤、塑料、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1961 年我国建立了原子能工业。加强技术引进,进行填平补齐、成龙配套工作:19621963 年,进口成套设备项目 14 个,19631966 年,与日本、英国、法国等签定 80 多项引进技术合同,使用外汇 3 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 2.8 亿美元。其中化工、纺织行业的比重较大。5、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1965 年开始,我国经济工作转向备战,进行三线建设。 “三五”计划实质成为以国防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自给的战略后方工业基础。二、改革开放政策与

13、我国工业发展二、改革开放政策与我国工业发展(一)经济体制改革与我国工业体制变革1、一五以来形成的经济体制弊端国民经济决策和管理实行高度集权制经济活动以纵向联系为主 国民经济运行主要依靠计划调节2、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三大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1957 年 10 月,我国先后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2)经济体制改革的再探索;20 世纪 60 年代进行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再探索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用托拉斯的组织形式来管理工业是工业体制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3、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 解决政企不分问题,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农

14、村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贯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4、改革背景下我国工业体制的变革(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领域改革重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其核心是建立责(经济责任) 、权(经济权力) 、利(经济利益)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这是我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2)1984 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改革企业经

15、营机制是工业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租赁经营制:在评定企业实际资产的基础上,承租人与国家(主管部门)签订租赁合同,成为国家资产的经营责任者。由于承担风险能力有限,一般适合小型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一般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具体是 A、用招标、招聘等竞争性方式产生经营者和承包指标,并用合同、公证等法律形式确定经营者的责、权、利;B、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聘任制或岗位合同制,并据此重建企业内部分配关系;C、把对经营者奖惩与企业长期发展结合起来。1987 年,全国有 51.8%的大中型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股份制:1985 年底,在广州 3 家大中小型工业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试行股份制的全民工业企业有 12 家,占

16、其工业企业总量的 0.23%;沈阳是从集体所有制开始试点,试行股份制的工业企业70 家,占总量的 1.36%。北京、上海分别为 0.062%和0.023%。(二)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工业领域影响1、对外开放格局的确立我国对外开放基本上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次开放的格局。1980 年建立经济特区,要求建设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 1984 年后沿海 14 个城市的开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的开放2、经济领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点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 ;利用国外技术资金,实现较高水平起步;日本从 1950 年1970 年 20 年间,引进技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