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6056154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中文摘要2008 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国经济增长 高位减速、通胀压力冲高回稳、货币政策开始转向、股票市场显著回调、自然 灾害频发、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等等。本文介绍了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 状以及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 的建议。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现状;机遇;挑战;改革目 录中文摘要(1)一、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业现状(3)(一) 、呆坏账率增加(3)(二) 、及时调整策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3)(三) 、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惠及中小企业(3)(四) 、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明显放缓(3

2、)二、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4)(一) 、国家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4)(二) 、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4)(三) 、企业调整转型减少银行经营风险(4)(四) 、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4)(五) 、同业竞争格局与策略发生变化(4)三、全球危机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5)(一) 、银行资产蕴含呆坏账风险(5)(二) 、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缺乏企业实体的长期支撑(5)(三) 、信贷过度投放催生的资产价格泡沫潜藏银行危机(6)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改革(6)(一) 、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7)(二) 、坚持谨慎经营的原则(7)(三) 、金融创新的步伐更不可停止(

3、7)参考文献(7)一、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业现状(一) 、呆坏账率增加2009年8月15日, 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 告(以下简称报告)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指出:受 全球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出口贸易至少要萎缩到2006年的水平,在今后5 年内,都难以回到2008年的峰值。与此相应,我国银行业将直面国内巨大的产 能过剩的清洗,呆坏账率增加难以幸免。(二) 、及时调整策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我国政府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使得各银行及时调整策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及时跟进国家拉动内需的重点 建设项目。2009年上半

4、年,我国银行信贷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三) 、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惠及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在此轮投资中占了绝对主导地位,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惠及 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生存更加困难。 报告特别强调:中小企业是一个多年 来由于体制原因一直受金融机构歧视与冷落的群体。近十年来,中小企业这个创 造60以上GDP、吸收80以上就业的群体,其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尽管在过 去30年的改革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实行“政企分开” 、 “简政放权” 、 “松 绑让利” , “转变政府职能”等等,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政府支配资源的能 力并没有减弱,近年来似乎有愈来愈强之势。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 产等要素

5、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 响力的多种要素。掌握着这样一些被银行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事实上政 府就掌握了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权。在这样的体制下,金融必然要与权力相结合, 金融资源必然要服从于行政权力的配置。中小企业天然就缺少抵押物,银行又 怎会愿意为远离行政权力庇护的中小企业放款呢?何况政府的救市计划和行业振 兴计划往往是针对大的国有背景的企业或创造新的政府背景的项目,这本身说 明那些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或大项目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因为政府的保护而信 用增级了。 从银行角度而言,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尽管对中小企业 收取的贷款利率比大企业要高,但是在员

6、工、网点、操作等方面的分摊成本也 要高得多,往往得不偿失,加之银行贷款期限与中小企业生产周期无法匹配、 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难以控制等因素的存在,这些都不能不使银行“嫌贫爱 富” ,极力压缩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4) 、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明显放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我国商业银行 海外市场拓展步伐不断加快,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同 业拆借市场陷入停滞,商业票据市场的短期融资功能基本丧失,债券一级市场 已无新的发行,二级市场也极度缺乏流动性,市场恐慌气氛浓重,对我国海外 业务造成了极大的冲击。2、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国内银

7、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还不深,加之近年来商业银行与资本 市场实行隔离,以及监管部门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此次国际金融危 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并不大,国内银行受到的直接损失是有限的。然而, 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作用于银行,国内银行正 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的压力。 应当看到,当前形势尽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了严峻挑战,但同时 也蕴含着不少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国家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为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 生态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领域投入巨资,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农业工

8、业化进程。这将极大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4 万亿元资 金的投入提供了相应的信贷需求,特别是为银行适时介入和拓展政府融资平台、 项目融资、中长期贷款、银团贷款等业务提供了新的机会。(二) 、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将使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 化,企业间新一轮的并购、重组浪潮将再次掀起。与此同时,行业兴衰更替的 特征也将进一步凸现,包括生态环保、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应 用等一大批朝阳行业将迅速崛起。这既拓宽了银行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等业务 的发展空间,也扩大了银行潜在的价值客户群。(3)、企业调整转型减少银行经营风险为有效应对危机,企业纷纷转

9、变经营模式、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 实施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并且更加注重多产品、多客户、多渠道、多市场的 营销策略。比如,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珠三角地区,企业尤其是 中小民营企业主动调整转型的步伐普遍加快,通过出口转内销、完善产品设计 能力、加大科研投入等手段加速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到市场型、创新型企业的转 变。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从资金、土地、税收等多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困 难,减轻企业负担,优惠政策之多、扶持力度之大,为多年来所罕见。通过自 身的升级转型以及政府的有力扶持,企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将得以明显 增强。这减少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拓展业务,特别是中长

10、 期贷款、股权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等融资业务。(4) 、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国外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或损害,从 而使一些优质高端客户选择到中资银行开办业务,中资银行的声誉显著提高。 在国内银行市场上不少同业实施了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策略,收缩或退出 了某些业务与市场,进而为其他银行有选择性地介入腾出了相应的空间。另外, 当前基金、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抱团过冬的合作意识明显 增强,这给银行更好地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带来了大好机会。(五)、同业竞争格局与策略发生变化国外许多大的金融机构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或损害

11、, 从而使一些优质高端客户选择到中资银行开办业务,中资银行的声誉显著提高。 在国内银行市场上不少同业实施了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策略,收缩或退出 了某些业务与市场,进而为其他银行有选择性地介入腾出了相应的空间。另外, 当前基金、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抱团过冬的合作意识明显 增强,这给银行更好地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带来了大好机会。三、全球危机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报告认为,过度的信贷扩张和贷款投向亲政府化也有可能积累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增加产能过剩的压力、不利于结构调整,此外,产能过剩可能会 带来企业扩张意愿下降,大量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但又要寻找机会的社会资金, 将转战进

12、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由此会造成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泡沫。(一) 、银行资产蕴含呆坏账风险从投资增长的结构来看,国有企业投资大幅增加,相反,民营企业及有限 责任公司的投资反而出现下滑,因此贷款集中度有可能大幅增加。政府主导型 的经济政策,政府刺激计划,短期内在应对危机上确实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 政府投资主导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如果操作失当也可能蕴含着较大的系统性 金融风险。 报告通过分析内地历史 3 次不良资产潮,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际 上内地银行业历次不良贷款潮或多或少均与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有关。银行在 与国有企业合作时,仍然要客观公正评估项目风险。目前我国所实施的反周期 政策在经济衰退时能够

13、拉动经济增长,一旦经济复苏,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就将 再次挤压过剩产能,并导致严重的银行呆坏账风险。此外,大规模的投资拉动 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干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与之相联系的道 德风险将严重侵蚀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央出于刺激经济的需要,对 地方投资冲动的监管力度必定会大大低于经济繁荣时期。这就使地方政府比较 容易利用手中掌握的自然资源或其他方面的行政影响力吸纳金融资源。对银行 信贷来说,地方政府的信誉和还款能力一直是个问题,而银行在与地方政府谈 判时通常处在劣势,难以按照客观的放贷标准和常规的风险控制进行管理,日 后也往往可能会造成银行的大

14、量不良贷款。(二) 、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缺乏企业实体的长期支撑报告指出:私人投资对扑面而来的危机无能为力,根本不知道如何应 对,倒闭、歇业、出逃、缩小经营规模成了惟一的选择;在中央政府力图将经 济拉出泥潭的过程中,私人投资成了真正的“旁观者” ,巨额的“铁公基”投资 与他们几乎毫无关系,产业振兴计划的受益效应也非常的虚幻,有力使不出, 有钱不敢使,前景不明,政策不清,陷入了特别的焦虑,这是20年来第一次发 生这样的景象中国的民营企业集团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显得无足轻重。 目前私人部门投资疲软和开工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市场对最终产品的 需求不足和信心不振,这主要不是由于信贷方面的制约造成的。 在这种

15、情况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解决好市场需求疲软问题,包括 订单缺乏等实际问题,而不是如何让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如果这些不能 有效地拉动私人部门的投资,就难以阻止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持续衰退。 对于银行来说,信贷供给缺乏企业实体的长期支撑,盈利能力最终会遭遇 较大的打击。不仅如此,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持续衰退,一定是与企业的偿债能 力的持续弱化相伴相生的,这将大大增加银行体系的坏账。破解这一困局,关 键是要找准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一定要把社会投资带起来,赋予私人部门更多 参与公共领域投资和建设的机会,让更多的企业受益。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 地提升社会信心,进而改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有效地避免信贷投放的大起 大落,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行。 报告强调指出:从金融的角度来看, 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与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是形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冈之一。 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机制与利益上目标不一致,短期的利益驱动就会扭曲产业领域的信贷政策和市场信号,大规模的资源错配风险就会上升,扭曲的信号 和资源配置将会保护落后产能,这样就很难达到产业整合和升级的目标。如果 产能过剩的情况继续蔓延下去,无疑会加大以后的调整难度,延长调整时间, 令今后的结构调整付出更大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