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治疗的基础与临床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055840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治疗的基础与临床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治疗的基础与临床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治疗的基础与临床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治疗的基础与临床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治疗的基础与临床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治疗的基础与临床(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 治疗的基础与临床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 单宝昌前言: 高血压脑出血(HCH)是急性脑卒中患者 中死亡率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目前,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仍以传统的内科保守 治疗(死亡率50%90%)及外科开颅手 术清除血肿(死亡率3%-51%)为主,死 亡率的悬殊应与病历选择有主要关系。 我们在多年实践中发现两种治疗方法的 疗效无明显区别,内科治疗对快速清除 血肿、防止继续出血及再出血等效果不 佳,治愈率、好转率难以明显提高。 传统的骨瓣或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 时间长、创伤大,麻醉与手术对一个脑 出血重症患者在精神及体质上都是一次 打击,且继发出血者难以做进一步有效 处理,

2、对手术及麻醉设备和技术水平均 有较高的要求。 上个世纪的后20余年,国内外诸多学者应 用CT辅助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技术治疗HCH ,创伤轻、疗效好,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 ,但操作较复杂,需于确诊后带定位框架 复查CT,确定靶点(血肿中心)后回手术 室定位穿刺,费时较长,不利于早期清除 血肿。 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高 血压脑出血,创伤轻微,方法简单,疗效 与CT辅助定向穿刺治疗相同,能更好地满 足超早期(发病6-7小时之内)清除血肿 的需要。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 术治疗的历史回顾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许多神经外 科著名学者在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骨瓣或 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时,

3、对手术清除 血肿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基础试验和 临床应用研究。 认为脑出血6小时(超早期)内有效清除 血肿可以最大程度保护周围脑组织的功 能。认为对重症者在脑疝或脑严重受压 前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的受压程度对抢 救生命、减轻残废至关重要。 但亦有人主张除病情进行性加重、有发生 脑疝趋势者需立即手术外,高血压脑出血 的手术治疗应在亚急性期(发病第四天始 )进行。 认为此时病情多已稳定,脑水肿已开始消 退,血肿与脑组织分界清晰,手术较为容 易;而急性期(起病天之内)因生命体 征不稳、脑水肿严重、不易清除血肿,宜 内科保守治疗,避免麻醉及手术干预。认 为此时病情多已稳定,脑水肿已开始消退 ,血肿与脑

4、组织分界清晰,手术较为容易 ;而急性期(起病天之内)因生命体征 不稳、脑水肿严重、不易清除血肿,宜内 科保守治疗,避免麻醉及手术干预。 针对这种观点,许多著名学者在大量基础 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临床应用 研究。 保坂泰昭等报告超早期手术治疗84例, 死亡率9.5%;非超早期手术治疗组35例 ,死亡率22%。 金子满雄超早期手术治疗84例浅至中度 昏迷基底节区外侧出血的高血压脑出血 患者,其预后ADL1-ADL2达82%;非超早 期手术治疗29例同类患者,其预后ADL1- ADL2者仅为48%。 苏州医学院朱风清等报道超早期手术治疗119例 高血压壳核出血,其轻型组ADL1-3为100%

5、,中 型组ADL1-3为84%,重型组ADL1-3为60%,极重 型组ADL1-3为%,显示超早期手术治疗可以显 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章翔等近年来指出:超早期手术治疗高 血压脑出血,可以达到预防脑水肿及脑 疝、防止或减轻脑组织继发性损伤、在 水肿高峰期前手术利于手术操作等目的 。 胡家正等综述介绍国内外均报道超早期 手术清除血肿,可以有效地防止急性期 发生再出血,减轻脑水肿和血液成份对 周围脑实质的损害,其治疗效果明显优 于延缓治疗的效果。 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高 血压脑出血,许多人认为超早期穿刺治疗 可致再出血或加重继续出血,12小时以后 穿刺才是相对安全的,我

6、们在多年的临床 应用中发现,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 超早期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继续 出血和再出血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且继续 出血和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20%,可以显 著提高抢救成功率、明显改善生存者的生 存质量。超早期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 脑出血的理论基础: 1. HCH脑水肿的发生机制: a. 血肿的物理因素:Mendelow及Sinar 等通过试验发现血肿所致的局部脑血流 量(CBF)的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可引起血管活性胺从损伤的脑组织中释 放,破坏血脑屏障,产生脑水肿。 b.血肿周围的缺血因素:Nath及Yang等 人的动物试验证实血肿周围及远隔区域 的继发性缺血损伤与脑水肿

7、关系密切, 脑缺血致使缺血区血脑屏障(BBB)受损 ,通透性增加以及脑细胞损伤而至脑水 肿。 c.血肿成份的影响 :Wagner等报道血肿 中的血小板、白细胞、血浆蛋白、血清 蛋白、红细胞分解产生的血红蛋白等弥 散在脑细胞间隙中,渗透压的增高可引 发脑水肿。 d.凝血酶:Lee、Xi等人的试验证实,脑 出血后血浆及血细胞共同作用所产生的 尿激酶,通过位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 胞、纤维母细胞、神经原及神经胶质细 胞上的凝血酶受体形成直接的毒性作用 ,且可以影响血脑屏障(BBB)渗透性, 是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e.自由基:Yamamoto等发现脑出血后自 由基反应增强,产生脂质过氧化损害,

8、是脑水肿产生的原因之一。 f.其他:补体C9、内源性阿片肽(相应 受体)及血管收缩因子(5-羟色胺)等 均是脑水肿产生的因素之一。 血肿周围脑水肿多在出血7-8小时左右出 现,2448小时达到高峰。超早期清除血 肿,可显著减少脑水肿的形成和范围,减 少出血量大的HCH患者因脑疝形成而死亡 或产生严重并发症使病情迁延,即使存活 其生存质量也极差(超早期微创穿刺治疗 HCH,脑水肿轻,脑压相对低,血肿清除过 程中受颅内压影响小,液化剂、止血剂分 散易,作用充分,血肿清除容易)。 2.HCH超早期手术治疗与局部病理生理和 病理改变: 1984年日本学者通过实验证实,血肿形 成30分钟后,其周围脑实质

9、出现海绵样 变性(海绵层),3小时后海绵层变得广 泛,6小时后靠近血肿的脑实质出现坏死 (坏死层),坏死层外侧的脑实质的小 血管,特别是静脉周围出现环状或片状 出血灶的出血层,再外为海绵层,随着 时间的延长,坏死层、出血层、海绵层 不断向周围脑组织扩展,12小时后坏死 层与出血层融合成片。 HCH发生后血肿的机械压迫、各种血液成 份的浸润、局部压力的增加,使周围脑组 织内发生小血管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血 管通透性增加、和红细胞外漏,使周围脑 组织坏死层逐渐出现,组织坏死则其功能 丧失为不可逆,因坏死层多在6小时后出 ,所以超早期清除血肿阻止坏死层的出现 或增大是神经机能恢复的前提。 保守治疗的

10、患者,23周后CT增强可见明 显环状增强影。日本学者保坂泰昭曾超早 期治疗一例HCH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并独 立生活8月后因其他原因死亡,病理解剖示 原血肿腔坏死层极薄,仅有轻度胶质增生 ;而另一例同类血肿发病24小时以后手术 清除,术后卧床不起,一年后死于其它原 因,病理解剖示脑实质坏死范围广泛,呈 高度增生状态。说明保守或晚期手术,可 导致血肿周围的组织发生广泛的神经细胞 变性、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超早期 治疗可以减轻这些组织学变化。 3.HCH时血流动力学改变: Mizukami通过实验发 现血肿及其周围脑水肿对相邻脑组织的压迫可使 局部脑血流(rCBF)显著降低。血肿形成后周围 脑

11、组织微循环发生机械崩解,血浆中水份及离子 渗入血管细胞致管腔狭窄进一步加重,rCBF将进 一步下降;实验证实脑内血肿形成后,在颅内压 (ICP)、脑灌注压(CPP)相对正常时,rCBF即 明显下降,ICP增高、CPP明显降低后,rCBF显著 降低;尽快清除血肿减压,结合脱水剂及改善局 部脑血流药物的应用可阻止rCBF的进一步降低并 促进其逐渐恢复。 4.HCH时局部生化改变: Nath报道延迟手术 清除血肿后ICP及CPP恢复正常,但局部脑损 害不能恢复;他用组织化学法观察到,血肿 形成后基底节区有一个紊乱的酶功能区,出 血发生时即出现并迅速扩大,酶(葡萄糖磷 酸化酶等)损害区域与组织学缺血区

12、不一致 ,提示生化异常出现更早,且更敏感,其恢 复依赖恢复适度且持续的正常含氧和正常压 力的供血,次亦需要尽快清除血肿减压和恰 当的药物治疗. 5.CT连续扫描观察:金子满雄、保坂等发 现HCH出血持续时间多在30分钟之内,之后 出血自行停止。但急性期病人出现昏迷、 恶心、呕吐、呼吸不畅致胸腔压力增高等 ,可使已经停止的出血再出血,血肿迅速 扩大,病情恶化,这种出血多发生在出血6 小时以内,且源于初次出血的同一动脉( 他们认为超早期手术治疗可以预防急性期 再出血)。 6小时之内手术清除血肿,术后增强CT扫 描无环状增强影;7-8小时以后手术者, 术后增强CT扫描,原血肿处有环状增强影 。(应用

13、特制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 刺针超早期治疗HCH,作到血肿中心定位准 确、正确使用粉碎针、适当应用止血剂, 可以作到迅速清除部分、大部分或近全血 肿,止血剂的应用可以阻止再出血,防止 病情进一步恶化,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临床应用: 我们于1997年7月始应用YL-1型特制一次 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微创穿刺清除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 了满意的疗效。至今共完成316例(2000 年7月以来完成163例), 到2002年7月底 为止超早期(起病6小时内)治疗182例, 占同期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 57.6%,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研究成果结 合文献总结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

14、1.一般资料:本组182例,男112例,女70 例,年龄35 81岁,平均57岁,60岁以上 79例,高血压史323年,平均12年。 2.症状与体征:头痛83例,头晕58例,呕吐 72例,癫痫发作6例,一侧肢体无力98例,失 语96例;入院时体温38.552例,呼吸急 促26例;GCS计分4-5分27例,69分61例 ,1012分63例,13-15分31例;一侧瞳孔散 大32例,双侧瞳孔散大6例,去大脑强直样抽 搐6例。 3.出血 部位以CT所见为准:基底节出血96例 (血肿量16-110ml),形成血肿主要位于外 囊45例,内囊51例,破入脑室19例;丘脑出 血21例(血肿量10-20ml)

15、,破入脑室18例; 小脑出血(血肿量10-15ml)4例均破入脑室 ;脑叶出血42例(血肿量30-60ml);单纯脑 室内出血19例,均有三及(或)四脑室铸形 。血肿应用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破入脑 室者不包括脑室内出血量。 4.发病至穿刺治疗时间:本组病例起病2-5 小时就诊,均于6小时内完成穿刺及第一次 粉碎抽吸治疗,其中4小时内53例,56小 时129例。二、治疗方法: 1.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 针,依据CT摄片(基线、层距等)确定 血肿中心的颅表定位,或CT下颅表标记 物协助定位。剃头,常规2.5%碘酒、75% 酒精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为穿刺方 向的准确,亦可置入穿刺

16、针后再铺无菌 洞巾)。 2.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针钻一体送入 血肿中心,退下钻芯,内径3mm不锈钢穿 刺针牢牢固定在颅骨上,顶端退出钻芯后 用盖帽封死,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 3.血肿部分或大部分呈液态或半固态, 可轻轻抽出大部分血肿;血肿为完全或 大部分为固态(特别是起病后大量应用 脱水剂后血肿可呈完整的固态)则难以 吸出,强力抽吸易引起再出血加重病情 ,此时,可应用振荡手法注入生理盐水 在血肿腔内融出一小空洞,再应用针型 血肿粉碎器粉碎部分血肿后注入液化剂 液化引流;血肿腔内注入含尿激酶1-4万 单位的生理盐水23ml液化血肿,保留3 -4小时后放开引流。 4.术后第2天血肿腔内注入含尿激酶1-2万 单位的生理盐水液化血肿每天1-2次,术 后1、3、5天CT复查,了解血肿残余量与 针位,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穿刺针。 5.以液体血肿为主者,30-60ml之内者抽 出10-15ml后,应用针型血肿粉碎器可一 次性清除全部血肿。 6.继发出血者,充分抽出大部出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