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际关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6048138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3.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人际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7)人际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7)人际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7)人际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7)人际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人际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人际关系(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在人 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 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在我们的心理 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 我们克服生活中的寂寞,而且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对我们的身心 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对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更是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之上,这种对 关系的强调有它好的一面,比如由于强调与他人的联系,使得中国人比 较强调内团体的利益与和谐;另一方面,这种对人际关系的强调又使得 人们在任何事情上都依赖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在这

2、一章里,我们将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论证分析人际关系的问题 ,主要讨论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以及爱情等问题。 2人际关系1人际吸引 2亲密关系3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3第一节 人际吸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提。归属的需要(Need for belong)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 机。人们大部分是时间与他人在一起(青少年74%,成人71%),并且和他人在 一起的时候,个体表现得更快乐、警觉和兴奋。人们寻求与他人交往、交朋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亲密关系的倾向源于自身生 存的遗传特质,为了生存,人们需要和他人交往。 1、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3、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41、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1)人类的亲和的动机(2)为了克服寂寞5(1)人类的亲和的动机(1)人类的亲和的动机心理学家认为,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一是亲和需求(The need for affiliation),它是指 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二是亲密需求(The need for intimacy),指人们 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6(1)人类的亲和的动机人类的亲和需求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与社会比较有关 ,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和他人在 一起可以减少个体的恐惧和焦虑。在一项研究中,告诉女性被试她们要参加一

4、项电击如何影响生理反应 的实验。在“高焦虑”组里,被试被告知电击很痛但不会对她们造成伤 害;“低焦虑”组的被试则被告知电击就象打针一样只有一点痛。实际 上她们不会受到电击,实验者只是想让被试相信自己不久将会受到这样 的电击。之后,告诉被试由于实验用的仪器还没有装配好,请她们等10 分钟。并且告诉被试她们可以自己单独等,也可以与其他被试一起等。 结果如图8-1所示:选择与他人一起等(%)图8-1:不同焦虑情况下人们的选择 7(1)人类的亲和的动机在高度焦虑时,人们选择与他人一起等待,而在低度焦 虑情况下却更愿意独自等待。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这种现 象:人们之所以与他人亲近,是为了拿自己的感觉与其

5、他在 同样情境下的人比较。人们不仅通过社会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概念, 而且通过它获取有关自己情绪甚至朋友选择方面的信息。第二个因素与社会交换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交换 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人们会尽 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 8亲和需求的作用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酬赏 依附(Attachment):指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供给个体的安全及 舒适感,这种依附小时候指向父母,成人后则针对配偶或亲密朋友。社会整和(Social integration):通过亲和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拥 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产生团体归属感。价值保证(Reassurance of wo

6、rth):得到别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 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可靠的同盟感(A sense of reliable alliance):通过与他人建立良 好的关系,意识到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人会伸出援助之手。得到指导(The obtaining of guidance):与他人交往可以使我们 从他人那儿获得有价值的指导,比如从医生、朋友以及老师等处。受教育机会(The opportunity of nurturance):与他人交往能够使 我们有机会接受来自他人的教育。9(2)为了克服寂寞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 愉快感。比如当你远离自己的故乡来到成都或是去

7、国外留学的时候,在最初的几 周内,由于人生地不熟,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社会关系当中缺乏你所需要的支持与 关爱,你必然会有寂寞的体验。寂寞分为情绪性的寂寞和社会性寂寞情绪性的寂寞(Emotional loneliness)指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而引 起的寂寞,比如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一个人需要建立一个家庭,并把配偶当作亲 密的人来依附,而如果一个人到了40岁还未成家,他又与父母及朋友住得较远 ,这样的人常常会体验到情绪性的寂寞。社会性寂寞(Social loneliness)指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 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比如远在国外生活的人常常会因为缺 乏社会整合感和

8、团体归属感而产生社会性寂寞。作为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他 们的观念和行为很难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因此常常会产生社会性寂寞。寂寞与孤独(Aloneness)的不同:孤独是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孤 独可以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如宗教领袖与伟人经常是孤独的,但是他们是在孤 独中探索精神的启示与世俗的的进步,所以尽管孤独却并不寂寞,可以说他们之 间没有任何必要的关联。“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10阅读资料: 校园里的寂寞 对许多学生而言,进入大学的兴奋总是夹杂着寂寞感,因为必须 离开家人及朋友,并对于重新面临的社会生活感到焦虑。正如一个学生 所说:“进入川大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学

9、习机会,在高中时曾是模范生 及最受欢迎的学生,现在都得从头开始。起初,除了陌生人外, 什么都看不到,这点很难适应,但我发现自己已渐渐习惯。”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最初的几周内,75%的 报告了寂寞的经验,40%以上的人报告极严重。7个月之后仍有25%的人 感到寂寞。那些克服了寂寞的学生与仍感寂寞的学生的最大的差异在态 度上:假如在刚开学时,学生便预期将交到很多新朋友,并对自己的人 格自信时,几个月后寂寞便恢复正常。乐观及自信是创造令人满意的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有寂寞感的 大学生在与他人互动时自我中心的倾向很高。有寂寞感的学生的自我展 露的方式也不同于一般人,他们不会对刚认识的人说

10、真心话,且不轻易 透露关于自己的信息。11父母离异对孩子寂寞感的影响 父母离异的孩子长大后较易感到寂寞。孩子的寂寞感与父母离婚时孩子的年龄有关。如果父母 离异发生在孩子6岁以前的话,寂寞更可能在孩子身上发生 。在儿童时期双亲之一自然死亡的人,在他长大后所体验 到的寂寞与正常人一样。12父母离异的孩子长大后较易感到寂寞的原 因一是孩子的归因:较小的孩子常将父母的离异归于自己 身上,虽然这是不合理的信念,但孩子们却相信是自己使父 母离异,这种倾向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尤其强烈。但如果父母 离婚时孩子较大,他们通常较能理解父母的离婚并非自己的 过错。另外,由归因所引起的这种自我责备常常会在孩子的 心理生留

11、下阴影,并进一步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二是孩子对待他人的态度:父母离异的孩子也可能将他 人视为排斥性及不可信赖的,他们常常认为父母是不值得尊 敬、令人挫折的,因此他可能会将这种知觉概化到一般人身 上,认为其他人也不值得信赖,人际关系不可靠,不愿与他 人交往,从而产生寂寞感。 13影响人们寂寞感的因素婚姻与经济状况:一般说来已婚者的寂寞感较少,然而如果已婚者对自 己的婚姻不满或是缺少朋友的化,他们也会感到寂寞。贫穷的人比富有的人寂寞 感强,这也许与后者有较多的时间和金钱从事休闲活动有关。年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年纪大的人较寂寞,但实际研究 发现青少年最寂寞。一项调查中发现:18岁以下的人约

12、79%说他们有时或经常感 到寂寞,在45到54岁的人群中只有53%这样回答,而55岁以上的人同样回答的 比例降到了37%。对于这种年龄差异,心理学家不能肯定其原因,有人认为这与 年轻人愿意说出自己的寂寞感有关,也有人认为与年轻人的生活变化多有关。确 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会日趋稳定,加上社交技巧的发展和对社会关系 预期的日益实际化,人们的寂寞感降低了。人格因素:寂寞的人比较内向、害羞、自尊心低、社交技巧差。寂寞也 常常与焦虑和忧郁联结在一起,这些人格因素里有一些可以同时是寂寞的起因及 结果。例如,自尊心低的人可能不愿在社会生活里冒险,使得他不易和他人形成 人际关系,从而加重了寂寞;反过来

13、长期的寂寞经验可能使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个 社交上的失败者,使自尊心更低,更不愿意与他人交往。14克服寂寞首先需要提高社交技 巧 提高社交技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对他人的关注:向他人多问问题,并表现出对他人话题 的兴趣,而不要只是被动地对他人的问题做出回答,或者只谈自己感兴 趣的事情。二是培养自己认识并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可以通过社会技巧训 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来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能力。这种训练先让观察很会交往的人的行为(起示范作用);接着让 缺乏社交技巧的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解决自己在不同情境中遇到的交往 问题;之后让他们观看自己与他人交往的录像,并提供必要的

14、反馈。采 用这种训练可以使人们学习到怎样开始一个话题、怎样处理沉默期、怎 样使用非语言的交流线索、以及怎样倾听别人的观点等。 15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第一印象最重要的维度是评价,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为 什么我们喜欢一些人而不喜欢另外一些人?最普遍的答案是 :我们喜欢那些能给我们好处的人。学习理论与诱因论提出的吸引原则说明了这个问题。 16(1)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用在人际吸引上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酬赏 的人,讨厌给我们惩罚的人。许多研究显示,我们喜欢对我们作正性评价的人, 而反对对我们做消极评价的人。比如在一项实验里,阿伦森(1965)让自己的 助手假扮成被试与另一名真正的被

15、试进行一系列简单的交往。每次交往之后,被 试偶尔还会听到实验中的助手与实验者的谈话,谈话中助手提到了他对被试的评 价。在第一种情况下,实验助手很会做人,他总是说自己喜欢被试;而在另一组 里,助手总是挑被试的毛病。实验结束后,试验者让被试评价他对助手的喜欢程 度,结果如表8-1所示。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当被试偶然偷偷听到他人对自己做 好的评价时,会更加喜欢助手。表8-1: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的喜欢与不喜欢 实验条件 被试对助手的喜欢程度 实验助手做正性评估 6.4 实验助手做负性评估 2.5 (表内数字是在-10+10量表上的评定) 17(2)社会交换人们是否喜欢某个人取决于这个人提供给我们的

16、成本及 利益的评价,如果在与某个人的交往中,我们获得得收益大 于成本,我们就会和他继续交往下去,并且对这种交往的评 价也较高;如果在交往中付出多,收益少,则交往有可能中 断,我们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低。18(3)联结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 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一项研究就证明了这种效果,研究中主试让大学生被试 听他们最喜欢的摇滚乐或最不喜欢的前卫派古典音乐(学生被分成两组),在听音乐的同时让他们评价一个陌生男子的 照片。结果发现当照片与他们最喜欢的摇滚乐结合时,学生 对陌生男子照片的评价也较有利。19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许多因素对人际吸引有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下几个 方面比较重要: (1)个人特质 (2)相似性 (3)互补性(complementarity)(4)熟悉性(familiarity)(5)接近性(proximity)20(1)个人特质 一个人的某些特征会决定他是否受人喜爱。在一项研究中,Anderson(1968)收集了555个用来描述个人特质 的形容词,让大学生评定对具有其中某项特质的个体的喜欢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