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发烧基本理论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45555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发烧基本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音乐发烧基本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音乐发烧基本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音乐发烧基本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音乐发烧基本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发烧基本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发烧基本理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发烧基本理论连载音乐发烧基本理论连载声音听觉理论 由于人耳听觉系统非常复杂,迄今为止人类对它的生理结构和听觉特性还不能从生理解剖角度完全解释清楚。所以,对人耳听觉特性的研究目前仅限于在心理声学和语言声学。 人耳对不同强度、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范围称为声域。在人耳的声域范围内,声音听觉心理的主观感受主要有响度、音高、音色等特征和掩蔽效应、高频定位等特性。其中响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具有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物理量的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而在多种音源场合,人耳掩蔽效应等特性更重要,它是心理声学的基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以上问题。 一、声音三要素 1响度 响度,又称声强或

2、音量,它表示的是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声音的响度一般用声压(达因平方厘米)或声强(瓦特平方厘米)来计量,声压的单位为帕(Pa),它与基准声压比值的对数值称为声压级,单位是分贝(dB)。对于响度的心理感受,一般用单位宋(Sone)来度量,并定义lkHz、40dB 的纯音的响度为 1 宋。响度的相对量称为响度级,它表示的是某响度与基准响度比值的对数值,单位为口方(phon),即当人耳感到某声音与 1kHz 单一频率的纯音同样响时,该声音声压级的分贝数即为其响度级。可见,无论在客观和主观上,这 两个单位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除 1kHz 纯音外,声压级的值一般不等于响度级的值,

3、使用中要注意。 响度是听觉的基础。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 0dB140dB(也有人认为是-5dB130dB)。固然,超出人耳的可听频率范围(即频域)的声音,即使响度再大,人耳也听不出来(即响度为零)。但在人耳的可听频域内,若声音弱到或强到一定程度,人耳同样是听不到的。当声音减弱到人耳刚刚可以听见时,此时的声音强度称为“听阈”。一般以 1kHz 纯音为准进行测量,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为 0dB(通常大于 03dB 即有感受)、声强为 10-16W/cm2 时的响度级定为 0 口方。而当声音增强到使人耳感到疼痛时,这个阈值称为“痛阈”。仍以 1kHz 纯音为准来进行测量,使 人耳感到疼痛时的声压级约

4、达到 140dB 左右。 实验表明,闻阈和痛阈是随声压、频率变化的。闻阈和痛阈随频率变化的等响度曲线(弗莱彻芒森曲线)之间的区域就是人耳的听觉范围。通常认为,对于 1kHz 纯音,0dB20dB 为宁静声,30dB-40dB 为微弱声,50dB70dB 为正常声,80dB100dB 为响音声,110dB130dB 为极响声。而对于 1kHz 以外的可听声,在同一级等响度曲线上有无数个等效的声压频率值,例如,200Hz 的 30dB 的声音和 1kHz 的 10dB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具有相同的响度,这就是所谓的“等响”。小于 0dB 闻阈和大于 140dB 痛阈时为不可听声,即使是人耳最敏感频率

5、范围的声音,人耳也觉察不到。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样,灵敏度也不一样。人耳的痛阈受频率的影响不大,而闻阈随频率变化相当剧烈。人耳对 3kHz5kHz 声音最敏感,幅度很小的声音信号都能被人耳听到,而在低频区(如小于 800Hz)和高频区(如大于 5kHz)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要低得多。响度级较小时,高、低频声音灵敏度降低较明显,而低频段比高频段灵敏度降低更加剧烈,一般应特别重视加强低频音量。通常 200Hz-3kHz 语音声压级以 60dB70dB 为宜,频率范围较宽的音乐声压以 80dB90dB 最佳。 2音高 音高也称音调,表示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客观上音高大小主要取决

6、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单位用赫兹(Hz)表示。主观感觉的音高单位是“美”,通常定义响度为 40 方的 1kHz 纯音的音高为 1000 美。赫兹与“美”同样是表示音高的两个不同概念而又有联系的单位。 人耳对响度的感觉有一个从闻阈到痛阈的范围。人耳对频率的感觉同样有一个从最低可听频率 20Hz 到最高可听频率别 20kHz 的范围。响度的测量是以 1kHz 纯音为基准,同样,音高的测量是以 40dB 声强的纯音为基准。实验证明,音高与频率之间的变化并非线性关系,除了频率之外,音高还与声音的响度及波形有关。音高的变化与两个频率相对变化的对数成正比。不管原来频率多少,只要两个

7、40dB 的纯音频率都增加 1 个倍频程(即 1 倍),人耳感受到的音高变化则相同。在音乐声学中,音高的连续变化称为滑音,1 个倍频程相当于乐音提高了一个八度音阶。根据人耳对音高的实际感受,人的语音频率范围可放宽到 80Hz-12kHz,乐音较宽,效果音则更宽。 3音色 音色又称音品,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和包络决定。声音波形的基频所产生的听得最清楚的音称为基音,各次谐波的微小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称泛音。单一频率的音称为纯音,具有谐波的音称为复音。每个基音都有固有的频率和不同响度的泛音,借此可以区别其它具有相同响度和音调的声音。声音波形各次谐波的比例和随时间的衰减大小决定了各种声源的音色特征,其包络

8、是每个周期波峰间的连线,包络的陡缓影响声音强度的瞬态特性。声音的音色色彩纷呈,变化万千,高保真(HiFi)音响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输、还原重建原始声场的一切特征,使人们其实地感受到诸如声源定位感、空间包围感、层次厚度感等各种临场听感的立体环绕声效果。 另外,表征声音的其它物理特性还有:音值,又称音长,是由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持续的时间长,音则长;反之则短。从以上主观描述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看,人耳的听觉特性并非完全线性。声音传到人的耳内经处理后,除了基音外,还会产生各种谐音及它们的和音和差音,并不是所有这些成分都能被感觉。人耳对声音具有接收、选择、分析、判断响度、音高和音品的功能,例

9、如,人耳对高频声音信号只能感受到对声音定位有决定性影响的时域波形的包络(特别是变化快的包络在内耳的延时),而感觉不出单个周期的波形和判断不出频率非常接近的高频信号的方向;以及对声音幅度分辨率低,对相位失真不敏感等。这些涉及心理声学和生理声学方面的复杂问题。 二、人耳的掩蔽效应 一个较弱的声音(被掩蔽音)的听觉感受被另一个较强的声音(掩蔽音)影响的现象称为人耳的“掩蔽效应”。被掩蔽音单独存在时的听阈分贝值,或者说在安静环境中能被人耳听到的纯音的最小值称为绝对闻阈。实验表明,3kHz5kHz 绝对闻阈值最小,即人耳对它的微弱声音最敏感;而在低频和高频区绝对闻阈值要大得多。在 800Hz-1500H

10、z 范围内闻阈随频率变化最不显著,即在这个范围内语言可储度最高。在掩蔽情况下,提高被掩蔽弱音的强度,使人耳能够听见时的闻阈称为掩蔽闻阈(或称掩蔽门限),被掩蔽弱音必须提高的分贝值称为掩蔽量(或称阈移)。 1掩蔽效应 已有实验表明,纯音对纯音、噪音对纯音的掩蔽效应结论如下: A.纯音间的掩蔽 对处于中等强度时的纯音最有效的掩蔽是出现在它的频率附近。 低频的纯音可以有效地掩蔽高频的纯音,而反过来则作用很小。 B.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噪音是由多种纯音组成,具有无限宽的频谱 若掩蔽声为宽带噪声,被掩蔽声为纯音,则它产生的掩蔽门限在低频段一般高于噪声功率谱密度17dB,且较平坦;超过 500Hz 时大约每十

11、倍频程增大 10dB。若掩蔽声为窄带噪声,被掩蔽声为纯音,则情况较复杂。其中位于被掩蔽音附近的由纯音分量组成的窄带噪声即临界频带的掩蔽作用最明显。所谓临界频带是指当某个纯音被以它为中心频率,且具有一定带宽的连续噪声所掩蔽时,如果该纯音刚好能被听到时的功率等于这一频带内噪声的功率,那么这一带宽称为临界频带宽度。临界频带的单位叫巴克(Bark),1Bark一个临界频带宽度。频率小于 500Hz 时,1Bark 约等于 freq100;频率大于 500Hz 时,1Bark 约等于 9+41og(freq1000),即约为某个纯音中心频率的 20。 通常认为,20Hz-16kHz 范围内有 24 个子

12、临界频带。而当某个纯音位于掩蔽声的临界频带之外时,掩蔽效应仍然存在。 2掩蔽类型 (1)频域掩蔽 所谓频域掩蔽是指掩蔽声与被掩蔽声同时作用时发生掩蔽效应,又称同时掩蔽。这时,掩蔽声在掩蔽效应发生期间一直起作用,是一种较强的掩蔽效应。通常,频域中的一个强音会掩蔽与之同时发声的附近的弱音,弱音离强音越近,一般越容易被掩蔽;反之,离强音较远的弱音不容易被掩蔽。例如,个1000Hz 的音比另一个 900Hz 的音高 18dB,则 900Hz 的音将被 1000Hz 的音掩蔽。而若 1000Hz 的音比离它较远的另一个 1800Hz 的音高 18dB,则这两个音将同时被人耳听到。若要让 1800Hz 的

13、音听不到,则1000Hz 的音要比 1800Hz 的音高 45dB。一般来说,低频的音容易掩蔽高频的音;在距离强音较远处,绝对闻阈比该强音所引起的掩蔽阈值高,这时,噪声的掩蔽阈值应取绝对闻阈。 (2)时域掩蔽 所谓时域掩蔽是指掩蔽效应发生在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出现时,又称异时掩蔽。异时掩蔽又分为导前掩蔽和滞后掩蔽。若掩蔽声音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发生掩蔽效应,则称为导前掩蔽;否则称为滞后掩蔽。产生时域掩蔽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大脑处理信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异时掩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会衰减,是一种弱掩蔽效应。一般情况下,导前掩蔽只有 3ms20ms,而滞后掩蔽却可以持续 50ms100ms。基本音

14、乐概念基本音乐概念音、音级、音列、半音和全音 - 音乐中所使用的基本的乐音的总和,叫做“乐音体系”。 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叫做“音级”。音级和音不同。音级专指乐音而言,音则包括乐音和噪音。 将音乐体系中的音按照一定的音高关系和高低次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排列起来,叫做“音列”。乐音体系中,音高关系的最小计量单位,叫做“半音”。半音与半音之和,叫做“全音”。全音与半音,是指两个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不要与某一单独音级相混。 调性(Tonality) - 调性(Tonality)简单的讲就是 24 个大小调。 然而这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我们应该对音阶要有所认识。基本上西洋音乐是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大家从

15、五线谱上就可以了解,音符照着线与间的顺序排列,所得到的便只有 C,D,E,F,G,A,B 七个不同的音名。 然而之前曾提到一般所使用的共有十二个不同的音,那是因为以上七个音,其音与音之间的音程距离并非都是半音。以 C 大调为例,C,D,E,F,G,A,B,C*的排列除 E,F 与 B,C*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余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 大家要知道古典音乐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创作是以调性音乐为主。现代音乐中虽然有非调性(atonal)音乐的产生,但基本上大家还是习惯接受调性音乐。 而流行音乐更是仍无法跳脱调性音乐的规范。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例来说,一个人从家中出去,不论去多远的地

16、方、或是要离开多久,最后总应该再回到家里。调性音乐中每个调子里最重要的便是主音(tonic),乐曲通常由主音或主和弦开始,结束时又将回到主音或主和弦。此种模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音乐进行具有强烈的方向感。 这种方向感的来源就在于音阶的排列上。我们称二音符间的距离为音程,如果一个音阶里各音符间的音程相同,也就可以说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一样,没有亲疏之分。如此便缺乏一种趋势,自然也没有进行的方向可言。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大小调中那二组半音音程位置的重要性。 以下将音阶中各音名称顺序列出:主音(tonic)、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属音(subdominant)、属音(domina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