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根据分水技法鉴识青花瓷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41810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根据分水技法鉴识青花瓷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试析根据分水技法鉴识青花瓷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根据分水技法鉴识青花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根据分水技法鉴识青花瓷(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根据分水技法鉴识青花瓷试析根据分水技法鉴识青花瓷 2008-06-16 22:25:44 作者:董 亮 来源:文物世界 浏览次数:302 文字大小:【大】【中】【小】分水技法是传统青花瓷绘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用青花料在瓷器坯胎上勾勒纹饰后,在纹饰的轮廓线内,以含不同分量青花料的浓淡料水,分出深浅不同的色调,这一过程谓之“分水”或“混水”。分水是表现和处理画面色调的一种技法。历史上,分水技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繁盛到衰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研究各代青花分水技法状况有助于我们对青花瓷进行准确断代。一、 滥觞期元代至明成化中期之前元代绘制青花瓷受文人水墨画技法影响的痕迹十分明显,使用

2、拓涂法来表现画面的不同色调,其拓染手法与文人写意画如出一辙,与典型分水技法(即康熙“青花五彩”分水技法)有明显区别(图一、图二)。其主要区别为:1.在技法上。拓涂法直接用笔将料涂染在坯上,因而有明显的笔触痕迹,而典型分水技法则是使用特制分水笔也即鸡头笔通过滴水的方式渲染,笔尖与坯体之间始终隔着一层水,因此没有笔触痕迹。2.在色阶上。拓涂法的色阶远不如典型分水技法的色阶丰富,拓涂法色阶通常只有两三种,而典型分水技法基本色阶有五种,运用巧妙者能达十余种。3.在艺术风格上。拓涂作品显得粗犷奔放,自由洒脱,而双勾分水作品则清新灵秀,工整细致。进入明代之后,处理色调的技法由元青花大笔拓涂迅速被小笔拓涂之

3、技法所取代,并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直至明成化前期。永宣青花小笔拓涂法由于一笔所蘸之料偏少,先浓后淡,一笔不能完成对色调的处理,往往需再蘸料绘制,因而整体色调上产生浓淡交错的奇妙效果,虽同受伊斯兰艺术风格影响,但整体艺术气氛是不相同的(图三)。从历史发展来看,分水技法是在拓涂法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更先进的处理色调的方法,从元青花雄健有力的大笔拓涂到明永宣青花的小笔细拓,再发展到不留笔痕的分水技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产生更好的色调层次效果,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过程,因而元至明成化早期可以看作是分水技法的滥觞期。二、发展期明成化中期至清康熙前期真正意义上的分水技法自明成化中期开始初步形成并呈发展势头。成

4、化中期之后,改用国产之陂塘青(平等青),形成典型成化青花,一改永宣青花之小笔触拓涂着色之手法,而改用双勾线条,然后用含多水羊毫笔在轮廓内晕染,虽然分水只有浓淡两种色阶,但已经看不到笔触痕迹,从而可推断其可能已开始使用特制分水笔进行分水渲染了。这种新的处理青花色调的先进方法,为一重大进步和变革,虽尚不成熟,常混浊不清,甚至有将轮廓线染糊者,并因只有两色,层次感还不如永宣青花,但对成熟的多色分水技法的出现有开路奠基之功(图四)。其后的弘治、正德朝分水技法仍未有明显进步。至嘉靖时,则已开始出现少量的分水层次清晰,色调增多之作。隆庆、万历之后直至清康熙早期则普遍达到三个色阶以上,有的作品甚至直逼五色青

5、花之效果(图五),可以说其分水技法离最完善的康熙中期青花巅峰只差咫尺,呼之欲出了。三、成熟期清康熙中期之后1681 年后,清官窑正式重新确立,进入康熙朝中期时代,此期青花发色靓丽,呈纯粹的翠毛蓝色,并在分水技法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顶峰(图六)。由于此期青花料制炼极精纯而不晕散,亦无铁锈斑之瑕疵,故分水技法得以更得心应手地运用,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料分五色”、“青花五彩”等,青花料通常调为五个色阶,即: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绘法上借鉴了中国画的墨分五色,并结合运用了西洋画表现手法,因而深浅层次变化多端,极富节奏感和立体感,与中国画风格趋于一致,既有写意之作,亦有工笔之作。在

6、实际操作中,色阶因分水笔法的讲究,常能分出更多的色阶,甚至一笔也能分出浓淡两种色阶,青花料水也因分水的多层次,而在坯胎上形成如指捺般的水印痕迹,这种指捺痕在明万历后期即已出现,从而说明明万历后期始,可能已经使用了同样的特制分水笔和分水料。这种空前绝后的分水技法至康熙晚期时即已衰退,色泽灰暗晕散,层次不清,但仍保留有指印痕。雍正朝青花很多延续康熙晚期风格,除少量外,发色普遍更趋淡雅,晕散,有大量仿古之作,分水技法仍呈衰落之势。乾隆早期,与雍正朝相仿,中期后,则出现了分水技法的复兴,大部分作品形成正蓝色调,层次清晰,色泽青亮无晕散,晚期后再次衰退。乾隆之后的历朝青花均呈逐渐下滑趋势,而康熙中期和乾

7、隆中期之典型青花分水作品则为后世效仿之楷模,凡仿康熙、乾隆之作,历代时有上乘佳品出现,尤以光绪朝仿者为最盛,几达以假乱真之地步。综上所述,明成化中期之前无典型分水技法,笔触明显,因此凡纯用笔触处理色块者皆为成化中期之前,其中,元青花多为大笔触,而永宣至成化早期则皆为小笔触。成化中期发展为分水技法,但只分浓淡两色,为此技法之雏形。明隆庆、万历之后至清康熙前期则发展为三种以上色阶,因此,凡只浓淡两色阶之分水青花大多为明成化中期至隆庆万历时期之作,而三种以上但未至五种以上者则多为隆庆万历至康熙前期之作。康熙中期形成五种以上色阶,为最典型的分水技法。此后,只乾隆中期和嘉庆、光绪等朝仿康熙乾隆青花之作能基本达到康熙青花水平,余皆不能,但除仿永宣之作外,其分水色阶一般都有五种以上,形成流传至今之传统定例,只是层次常混浊不清,色泽亦不及康熙乾隆青花美观亮丽而已。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各朝分水技法,对古代青花瓷之鉴定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