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41504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吴福瑞吴福瑞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将乐县人。 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调汀州司户,不赴,往师程颢,颢死,复师于程颐。曾 任徐州、虔州司法,荆州府教授,浏阳、余杭、萧山知县等。徽宗时,以荐召为秘 书郎,迁著作郎,除迩英殿说书。钦宗时,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于监祭酒。 寻改给事中,除徽猷阁直学士。高宗时官至工部侍部,除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归, 以著书讲学为事。卒谥文靖。著作有书义、周易解义、礼记解义、 春秋义、大学解、中庸义、论语义、孟子义、列子解、 庄子解等,而最重要的是二程粹言和龟山集。杨时是我国传统儒学

2、和宋明理学发展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人物, 他“学传东洛,道倡南闽,群邪冀正,继生开来”,“有功于前圣,有功于后学”, (明程敏政杨龟山先生通纪)被推崇为“程氏正宗”(清康熙为将乐龟山书 院题名)、“八闽理学之始”(清蒋垣八闽理学源流)。“四方之士,不远千 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南平县志懦林传第 24)人生在世便名扬四海 的人为数不多,而远在 1123 年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 使高丽(朝鲜)时,高丽王便向中国使者询问杨时近况,足见杨时活着的时候声望 已远及海外。(宋史杨时传)他的贡献主要有: 一、尊师重道,追随二程(程颢、程颐),载道而南,完成了由洛学到闽

3、学的过渡。明何乔新道南祠记载:“矧七闻僻在南服,自薛令之以进士举,士知科目 之荣矣。自欧阳詹以文学显,士知文章之重矣。至于道学之说,则概乎未闻。及河 南二程夫子得孔孟不传之学于遗经,其学则行于中州,来及南国。(龟山)先生以 绝伦之资,生于此邦,闻程夫子之道,北之河洛而学焉,穷探力索,务及其趣。及 辞归,程子送之日:吾道南矣。故一传而得豫章,再传而得延平,三传而得紫 阳朱夫子,集诸儒之大成,绍孔孟之绝绪,其道益光,而西山蔡氏,勉斋黄氏,九 峰蔡氏,北溪陈氏相继而兴,闽之道学遂与邹鲁同风,其波及四方者,皆本于闽。 呜呼盛哉,揆厥所自,先生之功大矣。”(南平县志卷 13 这一记载说明了三 点:第一,

4、当时福建地方偏僻,文化开发较迟,是杨时听说道学的奥妙并亲自去河 南向二程夫子学习,才把北方和中原文化引进福建,实现了从洛学到闽学的过渡; 第二,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集诸儒之大成”,建立起一个大精深的考亭学派, 使“其道益光”;第三,在西山蔡氏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 的开发,成为堪与孔孟家乡相媲美的“海滨邹鲁”。杨时是如何载道而南,学连洛闽呢? 元丰四年(1081),扬时被授徐州司法,“闻河南程明道与弟伊川讲孔孟绝学 于河洛遂弃仕,与建安游君定夫往颖昌,以师礼从学焉。”(宋吕聪问书册) 自此后,师生之间来往密切,经常书信切磋,训论理学问题,象元丰五年(1082), 有寄明道先

5、生问春秋书,元丰六年(1083)有与明道先生二十三郎书、 与明道论(春秋)书等等。元祐元年(1085),杨时获悉程颢逝世,“设位哭 于寝门,而以书讣告同学。”(南平县志儒林传第 24)元祐八年(1093), 杨时已 41 岁,在赴湖南浏阳任知县途中,又一次不辞辛劳,与游定夫绕道洛阳, 拜程颐为师。一日,伊川偶瞑而坐,公与定夫侍立不去,及觉,谓曰:贤辈尚在 此乎。出门,雪深一尺。”(宋吕聪问书册)杨时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一直 流传至今,“程门立雪”的成语也由此而来。之后,师生俩书信频繁,探讨理学问 题也更加深入,这些在杨时与诸友通信中、墓铭中以及著述中多次可见。在程颐 “以罪流窜涪陵,其垂言立训,

6、为世大禁,学者胶口无敢复道”(杨龟山先生集 卷 25),士大夫之间盛行佛学的情况下,杨时仍跟“洛学”不变。杨时信至笃, 学至诚,业至精。清福建巡抚张伯行说:“先生为程门高弟、游、杨、尹、谢四先 生中,独推先生之学最纯,先生之道最笃。”(杨龟山先生全集序)二程对杨 时也十分赏识。明道经常对人夸奖说:“唯杨君最会得容易,独以大宾敬之”、 “后辞归,明道送之出门,谓望客曰:吾道南矣。”(龟山先生年谱)明文渊阁大学士邱浚对“吾道南矣”的历史意义有一段精辨的论述:“惟龟山 先生之行,(程子)特发为吾道南矣,之叹。所谓南者,非道始之南,道终归于 南也。嗟乎!先生之归,岂但儒道随之而南哉!曾几何时,而世道亦

7、从而南,中原 遂沦于夷狄,虽以嵩洛间人,亦不复知有程学。幸而奎文道脉,中兴于南。朱子者 出,斯道乃大鸣于瓯闽之间,使天下后世,知有圣贤全体大用之学,帝王大中至正 之道,万世行之而无弊者,其功大矣。后人推原所自,咸归其功于龟山先生。” (道南书院记)地建立了一个广大精微的闽学思想体系和一个强大的考亭学派, 不但促进了福建文化的开发,推动了我国文化重心的南移,而且使福建一度成为程 朱理学的大本营和根据地。据宋元学案记载,宋元两代福建理学家共 156 人。 当时的确是“中原文献,十九在闽”,“朱子门人半天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杨时确实不愧为“倡道东南第一人。”二、兴教立学,教书育人,开聚徒讲学新

8、风。作为学连洛闽的鼻祖,杨时首先是通过兴教立学开始倡道东南的活动的。宋 史杨时传中指出,“时浮沉州县四十有七年”。也就是说,在他八十三年的人 生历程中,用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来孜孜从事理学的研究与传播,而且身受真传, 造诣尤深,功绩卓著,泽被后人。他首创龟山书院(后改名东林书院),聚徒讲学, 宣扬洛学,“弟子千余人”,称为南渡洛学大师”(朱元学案龟山学案全祖望按语)明顾宪成在请复东林书院公启中说:“有宋龟山杨先生受业二程夫 子,载道而南。一时学者翕然从之,尊为正宗,考锡乘,先生常讲学是邑十有八年, 建有东林书院。”他还先后在江苏、浙江、湖南、福建讲学,弟子千余人,著名的 有王蘋、吕本中、关治、罗

9、从彦、张九成、萧觊、胡寅、胡宏(传张械)、刘勉之 等,成为南来初期最有影响的学派,被东南学者尊为“道南第一人。”王云五杨 龟山集原序载:“自先生(龟山)官萧山,道日盛,学日彰,时从游千余人,讲 论不辍,四方之士,尊重先生也至矣。而波及四方者,能无溯源于闽哉?”此外, 他还利用官学的渠道以学传世。他任荆州州学教授时,曾多次答胡文定问学书, “文定亲承指授,以之而传春秋”(杨龟山先生通纪卷 1)。晚年他任国子监 祭酒,极力提倡道学。即使在主持浏阳、余杭、萧山三县之政事时,也”小忘秉教, 一州人才彬彬辈出。”(杨龟山先生通纪卷 1)正如杨青先生在“延平四贤” 新探一文中所说“自杨龟山载道而南,各地的

10、书院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聚徒讲学之风大盛。”据王云五杨龟山集原序载:”宋名儒辈出,几以百记, 鼓吹正学,羽翼圣经,上传洙泗,下接濂洛,海滨之士,称邹鲁焉,然破荒开辟, 实自龟山先生始。”另据嘉靖延平府志风俗篇记载:“延平府民俭啬质直,建 学独先于天下,五步一塾,十步一庠,称为邹鲁之邦。诸儒讲明道义遗风余教犹未 泯。”将乐县志风俗篇也有记载:“至宋龟山载道南归,而乡邑重道,读书进 取,间有魁元,砥励名节,后先相望。”这一优良风气的形成,固然是“延平四贤” 及其门人后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作为倡道东南、学连洛闽的开山鼻祖杨时,其 兴教立学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杨时在聚徒讲学的过程中,还十

11、分注意教书育人。他提倡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读书与做人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台,强调“学者,学圣贤之所为也。欲为圣贤之所 为,须问圣贤所得之道。”(明田顼府城隍庙大殿左重建豫章书院碑记、南 平县志卷 14)他还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杨龟山全 集卷 6),把个人修养与实现理想社会联系起来,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他主张学以致用,践履崇实。他曾教育其女婿李郁说:“学者当知古人之学何所用, 学之将何用。”(宋元学案龟山学案)他还教导罗从彦,既要重视“为学之 方”,更要懂得“学成要何用”,力戒“只要博通古今文章

12、,作忠信愿悫不为非正 义之士而已。”(杨龟山集语录)他反对学校单纯按文章分数高低评定人才 优劣,认为“学校以分数多少校士人文章,使之胸中日夕在利害上,为此作人要何 用?”(同上);他注意强调学习的丰观能动性和认识的重要性。认为“盖天地万 物一性耳,无圣贤智慧之异”(杨龟山全集卷 25),“古之欲明德于天下必 先致知”,”欲致知非学不能”(同七)。在劝学篇中,他一再强调:“志学 之士,学知天下无不可为之理,无不可见之道。思之宜深,无使心支而易昏。守之 宜笃,无使力浅而易夺。要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则天地之心,日陈露于目前, 而古人之大体已在我矣”。(同上卷 2)为此,他极方勉励学生要珍惜时光,自

13、强 不息:“此日不再得,颓渡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 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念子方妙龄,壮图宣自强。(将乐文史 资料第 3 辑),他还把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相结台,创造了一种既是“讲学之方”,又是“养心之要”的“默坐澄心”、“于静中体认大本”的独特修养方法,并一 直为其门人周学所信守,被称为“龟山门下相传指诀”。宋元学案、豫章学案 载:罗从彦初从龟山时,龟山“以饥渴害心令其思索,先生从此悟入,故于世嗜好 泊如也”。罗从彦并以此教李侗。不难看出,罗从彦一生“严毅清苦,箪瓢隐居”, 不为言语文字之学,不求闻达于世,而求洞明天理,治乱安危,是受了杨时的一定 影响的。三

14、、承前启后,倾力著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杨时另一方面的重要贡献是把继往开来、传先圣之正道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 标,倾力著述,以书传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我们民族的先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共同斗争中长 期的成果,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对于维系我国长期以来的民族团结、国家 统一和社会进步曾经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专事洲诂名物的两汉经学笺注 的日趋繁琐支离,加上汉唐以来的几次异族人侵和外来宗教的渗入,到北宋时期已 日益衰落僵化。正如明何乔新所说:“孔孟既殁,吾道之不传久矣,士之为学,其 卑者溺于训诂,不知性命道德之微,其高者淫于佛老,而惑其元虚空寂之说,岂复 知有所谓道学哉。”

15、(道南词记、南平县志卷 13)明代倪俊在重建风 雩桥记中也曾慨叹“自孟子没,圣人之道不传。世俗之儒,泥于章习,淫于佛老, 逞私智以就功名,决性命以餐富贵,其于修正治人之道则懵然矣!”(南平县志 卷 13)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杨时开倾力著述之先河,尽其一生,致力于明道、传道、 卫道,力图以书恢复孔孟之道的本来面貌,并根据时代要求作出新的解释,使之成 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伦理思想。首先,他致力于编辑二程语录。其动机正如他在给游酢的信中所说:“先生语 录传之寝广,其间记录颇有失真者,某欲收聚删去重复与其可疑者“稍加润色, 共成一书,以传后学,不为无补。先生之门,所存惟吾二人耳,不得不任其责也。

16、”(龟山集卷 19)又说伊川易传“旧本西人传之已多,惟东南未有此书, 欲以传东南学者,不叙其所以,恐异时见其文有异同不足传信也。”(同上)可见, 他致力编纂一程语录的目的,乃在于试图通过这些书籍,把“倡明道学于孔孟既没 千载不传之后”的纯正的二程之学传给后学。因而,他不仅对伊川易传作了认 真的校订,而且述而有作,“变语录而文之”,即用较文雅的语言将二程语录改写 戚河南程氏粹言。后来,粹言作为附录和朱熹编辑的遗书一起,被收 在二程集中,累传至今,对孔孟之道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杨时还注意把从二程那里师承下来的思想融会贯通,用自己的语言,以 自己著述的形式传给后学。据将乐县志记载,其著述有学庸语孟解、易 诗书礼解、用礼解、经筵阱义、易春秋、孟子义、投正伊川易、三经义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