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调研与对策(2012版修订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03693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调研与对策(2012版修订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调研与对策(2012版修订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调研与对策(2012版修订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调研与对策(2012版修订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调研与对策(2012版修订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调研与对策(2012版修订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调研与对策(2012版修订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调研与对策历届考生对语文卷的现代文内容和试题大多感到读得懂但难做对,平时复习缺乏针对性和有序性,训练时效果不佳,频频的失误与累积的困惑严重影响了一些学生提升应考能力的信心。其实大家不难接受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的最佳效果取决于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的针对性。为了获得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最佳复习效果,我们梳理出以下的内容,希望能给迎考的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上篇 近年现代文考题与考情调研一、现代文阅读“常规题”综述(一) 、现代文阅读内容的采纳与意义 作为高三学生,我们应该留意高考语文卷上阅读内容的采纳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考”什么,更牵涉到“学”与

2、“考”的关联度。牵涉到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文章不仅具有“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长远意义,还会同高考语文试卷上的一些选文及试题产生间接联系,因此,学好高中语文六册教材中的必修课文,必然能为我们日后高考时展示理解、分析和鉴赏的能力积累资本。那么如何关注近几年上海地区春、秋季高考语文卷上阅读内容的采纳问题呢?下面就从列表分析着手。 【表一】20092011 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现代文阅读文体调查一览表文学类文章 实用类文章偏于议论 偏于说明类别年份 散文 小说 社会 文体 科技社会人文 自然春考 无限玄机手工是一种遗产2009 秋考 春声和春深专家与通人春考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留存工

3、业文明的记忆2010秋考 天目山 笔墨的超越春考 信使荒原永恒的魅力2011秋考 又见鹭鸶 家园城市小计 5/6 次 0次2/6 次 1/6 次 0次0次3/6 次 1/6 次2以上是从文体角度调查上海卷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我们还有必要从内容角度再作进一步调查、统计、分类,然后根据这种分类,对照高中必修课文,从中寻找出与高考阅读作品内容相近的课文,先筛选整理如下: 【表二】话题 高考现代文 高中必修课文家园亲情 春声和春深 想北平 、 合欢树 、 边城 (节选)等城市环境 有关“城市新地标”的文章、 留存工业文明的记忆胡同文化 、 故都的秋等灵性智慧 无限玄机 、 手工是一种遗产 、专家与通人爱

4、因斯坦与艺术 、 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等历史文化 笔墨的超越 说数 、 谈白菜等生命感悟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 天目山 最后的常春藤叶 、 邂逅霍金 、 世间最美的坟墓 、 老人与海等人类生存 荒原永恒的魅力 、 家园城市 、 又见鹭鸶“表二”对我们有以下启发意义:1、我们可以把高考试卷上的现代文看作是高中必修课文的延续,立足课本,认真总结现代文阅读的经验,这对以后正确解答考卷试题,无疑有很强的参考意义。2、在高三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们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文体的角度或话题的角度系统地梳理并掌握不同类型文本现代文阅读的多项技能。(二)现代文阅读考点分布的调研1、近几年试题考

5、点分布统计。当前,把近三年语文试题(主要是秋季考)考点落实的情况梳理清楚,起码有如下意义:第一,了解高考考点,淡化高考试题的神秘感。第二,辨别哪些是高频率、高分值考点,哪些是每届必考但分值不大但的考点。第三,减少无谓的精力消耗,增强应试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第四,总结“同质异样”考题的解题规律。【表三】20092011 年高考上海卷(秋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布一览表2009(12 题) 2010(12 题) 2011(12 题) 题量比重 题量 考点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1 4 2 1/12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4 5 1 1/12识记与理

6、解 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77 分76 分9、109 分12/1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5 10 5 12/1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2、8 2、3、84、7、83/12分析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 9、11 27 分 11 27 分 12 23 分 12/123作特点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1、6、11、123 13/12与综合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6、126 12/12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10 9 1/12鉴赏与评价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3 分119 分116 分 1/122、由考点分布

7、状况引发的思考以上表明,高考上海卷语文阅读作为一级考点的包含了三个层面能力:即“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和“鉴赏与评价”,它们对现代文与古诗文阅读均适用。每个层面又有各自包含了几个二级考点(本文姑且这样说)。(1)关于“识记与理解”能力尽管修订版高考手册在这个层面上列出八个考点,严格地讲,属于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二级考点只有三个,其中两个是传统的,每次必考;而“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一项,为 2009 年新增考点,由于它涉及到怎样看待传统语法知识作用的问题,因此,这个说“新”又似“旧”的考点很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它。(本文后面有专题阐述)(2)关于“分析与综合”能力。 这个层面是每

8、年高考落实考点最密集之处,它在一套卷子上的分值很高,因而,每届高三学生在老师的引领或组织下,加强这方面的专题训练,或者是将多套综合试题作比较分析,分类总结解题规律。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层面上,近两年的考试手册添加了“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一项,其实,此类题目已出现过五六年了,以前管它叫“开放题”,现在改称“拓展题”。另外,2009 秋考出现了联系课文的试题,这一点也应引起我们重视。(3)关于“鉴赏与评价”能力。撇开每年的古诗文题目暂不说,就现代文看,只要当年阅读材料中有散文或小说,这份卷子上考查的鉴赏题就相当密集,看看对 2011 年考题的统计就能明了这一事实。这里需

9、要注意的是:第一,这一层面的二级考点都具有各自的包容。例如“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一项由三个术语组成,其实,每个术语就是一个三级考点。第二,解答鉴赏类试题离不开对现行沪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涉及的文学鉴赏基础知识(包括一些常见术语)的梳理。 二、现代文阅读“回归题”解密20092011 年春、秋两考语文的阅读题部分,比起往年,多了两种带有“回归”意义的题目。因为上世纪恢复高考的前十年是重视语法分析的,教科书上的名篇也一直被专家们命题时关照的,所以才说最近的个别试题夹带了“回归”成分。 (一)借助语法分析手段,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之前的考试手册在提出“认读与理解”的考试内容时,针对现

10、代文的仅有这样两条:4“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009 年的考试手册修订本面世时,增加了“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一条。这在当年春季考卷上(第 1 题)快速得到了体现:有人认为第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答案:认为使用不妥的,可从语 法角度分析,也可从 词义辨析的角度判 别(近义词词义的辨析或词语的搭配),指出其主 谓搭配不当的语病。 认为用 词恰当的,可从“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和神奇,而且 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 还有 2009 年秋考的第 4 题:联系上

11、下文,为第段画线句选项填空, 简述理由。也 更 既 又 答案:(2) “真正的精通” 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 “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 张要“广泛的博通”, “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根据这一变化,我们在复习时可分两步走:同学们未必要想得这么深,我们的重点功夫应该是花在为自己安装“布丁”上。 第一步,是将“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菜单”化,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补一些课,比如从下面的一级“菜单”入手,逐级做下去:(1)词性知识(2)短语知识(3)单句知识(4)复句知识(乃至多重复句知识)以上都叫静态的语法

12、知识,它们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种支撑点,而不是全部。第二步,搜集一些“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来操练,但是不要一味地搞重复,以弄通弄懂为目标,因为下一年的考题不可能是上一年的简单重现。(二)立足文本,且向现实生活、经典课文作拓展现在,各地高考的命题都会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永远以常规题为主,年年拿它作“主菜”,这就是“稳”;两三年里总会探索一点新题型,新题型会刺激人的“胃口”,但它占全部试题的比重不会大,这就是“变”。如果考察范围再宽一点,十余年中,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潜在“脉况”究竟怎样呢?首先得关注它在何处“变”的,再关注它“变”成什么样子。一般而言,命题者每每是在反映

13、文本的思想价值和写作特色的地方作出命题的变化。这种“变”的类型可分成三类:1、命题立足文本,其中设计一两道同现实生活有联系的题目。这发轫于 2000 年的试卷,持续了五六年。如 2004 年秋考卷第 6 题:(全球报业表现 )在你常读的报纸中,你最喜欢 哪一种(报纸名称)?请从两个方面作 简要介绍。又如 2006 年春考第 5 题:(扇)有人说,现在都用空调、电扇,传统的扇子可以退出生活舞台了。你同意 吗?请从两个方而说明理由。2010 年北京卷也始有这样的命题,它的第 19 题:(海棠花 )第段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 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 一句

14、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 的怎样的体验 ?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5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 200 字)更近的要算 2011 年北京卷的第 19 题:(祁连雪 )文中说“观山如读史”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不少于 200 字)2、命题纯考文本,其中设计一道游离于文本边缘的题目。这始于 2005 年试卷,如当年秋考卷的第 12 题:(回望昨日的感伤)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 字左右) 又如 2006 年秋考卷的第 4 题:(“城市色彩” )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

15、“安静”一词。请推断“安静” 的原因。还有 2007 年秋考卷的第 12 题:(重西湖)文末说“不,不 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 80 字左右的文字。2010 年福建卷也有这样的命题,它的第 15 题:(“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文章最后说“内经 天人合一 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 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3、命题立足文本,其中设计一两道同教材名篇有联系的题目。这在近年来的春考中已有些许尝试,2009 年秋考正式推出。 2000 年至 2005 年上海高考语文卷出了同现实生活有联系的题目,试验持续时间虽然较长,在国内似乎没有引起什么呼应,但是,同教材名篇有联系的题目刚刚正式亮相,就有某些省的秋考卷不约而同地遥相呼应了。现摘录最近两年的相关试题作例证:2009 年上海卷: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 (不超过 45 字)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12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2010 年上海春考卷:12结合作者在雾中的感悟,简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 对朱自清的意义。2009 年湖北卷:20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 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