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32093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厦门大学哲学系 张宽前 “我生性是一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有快乐。曾有过一个时期, 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严的,我就轻视无知的群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点消失 了。我学会了来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的劳动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 其为人的共同权利。 ”在康德哲学严肃冷峻的语言外衣下,是一个倾心于关注人的自由与尊严的内核。在纯粹理性批判 所建立的宏大理性基础上,对于实践理性即道德哲学的建构是其另一艰巨任务,主要以三部著作为主线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1781 年) 、 实践理性批判 (1788 年) 、 道德形而上学 (

2、1797 年) 。一、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康德认为:“在道德的事情中,人类理性甚至凭借最普通的知性也能够很 容易就被引向相当的正确和详尽” , “所以普通的人类理性不是出于任何一种思辨的需要(这种需要,只要 那理性还满足于只是健全知性,就永远也用不着它) ,而是本身由实践的理由所推动,从自己的范围走出 来,迈出了进入到实践哲学的领域的步伐”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方法论”中,他则请读者注意“由 商人和家庭妇女所组成的那些混杂的社交聚会中的交谈” ,特别是说别人闲话(嚼舌头)的场合。他为这 种不好的习惯辩护说,这正表明了“理性的这种很乐意在被提出的实践问题中自己作出最精细的鉴定的倾

3、 向” ,并认为可以把这种倾向运用于对青年的道德教育中,因为它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情感,所以反而比任 何高尚的榜样或热忱的激励更能养成纯粹的道德素质。因此康德要做的只不过是把这些日常理性中已经包含着的道德法则单纯地提取出来,加以论证,以便 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任何一件行动的纯粹道德内涵的判断进行指导。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而 上学基础中将全部正文的内容分为三章:a“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向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 ; b“从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过渡” ; c“从道德形而上学到实践理性批判过渡” 。在这里,康德的道德哲学明显表现出有三个不同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学” 、

4、“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 。1 1、 通俗的道德哲学通俗的道德哲学康德指出,普通人类理性都会承认,一件事情的道德价值在于行为者的“善良意志” ,而不在于它的实 用性。因而善良意志是我们在撇开一切感性的东西时单凭理性来设想的一种意志,而理性(作为实践理性) 则是一种“应当给意志以影响的能力” , “所以它的真正的使命决不是作为另外意图的手段,而是产生出自 在地本身就是善良的意志来”4。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 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着善良意志的概 念。对于这一点,每个普通人单凭自己自然的健全知性

5、即可领会,所以“不须教导,只要解释就行”5。 但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义务和“爱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仅仅是明智的, 仅凭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还不足以区分,而必须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即从日常混杂的行为中把 “出于义务” (而不仅仅是“合乎义务” )的成分区别出来。于是康德接下来就举了四个例子来对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加以解释: )做买卖童叟无欺(对他人的消极义务) ;)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消极义务) ; )帮助他人(对他人的积极义务) ; )增进自己的幸福(对自己的积极义务) 。康德指出,在这四个例子中,人们很容易看出这些行为要能够具有道德涵义必须是“出于义务”

6、,而不 仅仅是“合乎义务合乎义务” 。合乎义务的事从普通的道德理性来看是值得嘉奖和鼓励的,因而属于“普通的道德 理性的知识” ;但从哲学的道德理性来看却还不一定值得高度推崇,还要看它是否真是“出于义务出于义务”而做 的。只有为义务而做好事,只有即使在生不如死的艰难处境中仍然不自杀,这才上升到了哲学的道德理性 的层次,其“知识”可归结为三条命题:)只有意志的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这种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其结果(目的) ,而只在于其意志的准则(动机) ,因而这准则只能是 意志的先天形式原则; ) “义务就是一个出自对法则的敬重的行动的必然性” ,这敬重所针对的法则是一种普遍的立法原则。

7、三个命题归结为一点: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它所期待达到的结果,也不在于由期待结果而产生出来 的任何原则。纯粹的责任观念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尊严,鄙视那些来自于经验的动因,并且逐渐成为这 些经验动因的主宰。2 2、 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通俗的道德哲学总是与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即使要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其道德意义,实际 上却仍然把这种动机看作一种经验的事实,人们将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为的辩证论(二律背反) 。要摆 脱这一困境,我们只有坚决把经验的事实排除在道德哲学的考虑之外,不靠举任何例子或榜样来说明道德 的原则。其目的在于先把道德哲学提升到形而上学的基础上,然后再从那个高度下降到通俗的道

8、德哲学, 重新诠释它的那些例证,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否则我们即使有了通俗道德哲学的一些法则,也不可能在日 常实践中分清哪些是纯粹的道德因素。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则比通俗道德哲学的法则更高,因为它不是从经验的甚至人类学的知识中所抽出来 的法则,而是直接由纯粹实践理性推演出来的法则,因而不仅适用于人类,而且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存 在者” 。道德规律的普遍必然性,可以百分之百先天地在纯粹而又实践的理性中找到自己的源泉:第一, 全部道德概念都先天地坐落在理性之中,不但在高度思辨上是这样,在最普通理性上也是这 样。 第二, 它们决不是经验的,决不是从偶然的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的。 第三, 它们作为最高实践原则,

9、在来源上非常纯粹,并且具足尊严。 第四, 若是有人往这里搀杂经验,那么,行为就在同等程度上. 失去其真纯和不受限制的价值。 第五,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净的表述,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 践上也是极其重要的。既然在康德那里,伦理学与物理学一样都是关于客观规律即普遍必然的规律的科学。那么道德律也一 定和自然律一样,它的命题可以用逻辑形式表示出来。不过康德认为,伦理学命题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 它不是在陈述事物存在的某种方式,而是宣示某一行为的责任必要性、约束性,以至强制性。 “你应该 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 、 “你不应该说谎”宣示了主观准则和客观规律的普遍符合关系。简而言

10、之,也就是 发布命令、颁行诫律。这一种命题是命令式(Imperativ)而不是陈述式。在命令式的命题里,用来表示必 要性、普遍性这些情态的,不是用“是”字,而是用“应该” 。在得出来道德命令的必然性、强制性来自于它的普遍性之后,康德进一步从形式、质料、整体三个方面对道德命令进行了阐释,并在每一个方面都予以规范化,并制定出三个公式:a 从形式的方面讲,涉及到规律的单一性、意志的普遍性问题:“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 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 b 从质料方面讲,涉及目的的众多性:“你要这样行动,

11、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 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 ” c 从全体方面对全部推测作出完整的规定:“作为普遍立法意志的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作为普遍立法意志的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3 3、 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为什么需要对实践理性进行批判?为什么需要对实践理性进行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其实就是要立足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实践能力即自由意志这一不再能寻求其更高根据、但 却是实在的事实,并以之作标准,去批判和评价不纯粹的实践理性的种种表现。因此,第三章所采用的方 法

12、不再是前两章的分析法,而是综合法。因为道德律要使意志意志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法则普遍法则,虽然内容上是指 要做到逻辑上一贯(合乎不矛盾律,因而是分析的) ,但形式上这只能是一个综合命题, “通过对绝对善良 意志概念的分析并不能发现准则的那种属性” ,而必须通过“自由自由”这一“第三者”的概念才能把双方综 合起来,因为自由的“积极概念”正是意志的自己立法,也就是把个别意志建立为普遍意志的法则。如何通过如何通过“自由自由”综合意志与普遍法则?综合意志与普遍法则? 但自由本身是不可知的。由于承认了意志的规律即道德法则,所以才有了设定自由的理由。但反过来, 承认道德法则的理由首先却必须由自由来设定,这就

13、形成了一个表面上的“循环论证” 。康德的解决办法 是把这两种设定分别归于从现象去设定后面的自在之物,和从自在之物直接进行实践规律的设定。在实 践理性批判中这一点说得更清楚:“自由固然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但道德律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因 为如果不是道德律在我们的理性中早就被清楚地想到了,则我们是决不会认为自己有理由去假定有像自由 这样一种东西的(尽管它也并不自相矛盾) 。但假如没有自由,则道德律也就根本不会在我们心中被找到 了。 ”自由仍保持为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存在理由存在理由” ) ,但已有了设定它的“认识理由认识理由” 。定言命令(即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道德法则)如何可能呢?定言命令(即作为

14、先天综合判断的道德法则)如何可能呢? 康德的回答是:“于是定言命令之所以可能,就是由于自由的理念使我成为了一个理知世界的成员” , 但由于我同时又是一个感官世界的成员,我的一切行为就不是合乎、而且是“应当”合乎意志自律, “所以这种定言的应当就表现为一个先天综合判断,这样,在我的由感官欲求刺激起来的意志之上,又加 上了同一个意志的理念,但这个意志却隶属于知性世界而是纯粹的、独立实践的” 。就是说,自由使我具 有了一个“理知世界”成员的资格,并以这种资格面对感官世界的种种诱惑而凌驾于其上,构成了“我应 当”这一定言的先天综合命令。至于自由本身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认为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为 我们

15、是出于意志(而非出于认识)要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的,但自由却不是一个经验概念,不能形成知识。定言命令如何打通自由知性世界与自然感性世界?定言命令如何打通自由知性世界与自然感性世界? 但是,如果自由的知性世界与自然的感性世界完全不相谋,那么道德律的定言命令就会永远只是一个 空洞的教条而不会发生任何实际的作用了。然而康德又认为道德律的作用还是看得出来的,这就是人们对 道德律所感到的“关切” 。这种关切在人们心中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即“敬重” ,它不是道德评判的准绳, 而只是“道德法则对意志造成的主观效果” ;但他又认为, “关切就是那理性借以成为实践的、即成为一个 规定意志的原因的东西。 ”理性只有在道

16、德实践中才有对行为的纯粹关切或直接的关切,而在其他功利行 为和认识活动中只有对行为的间接关切。“敬重敬重”是什么?是什么? 那么,敬重究竟是“道德法则对意志造成的主观效果” ,还是使理性“成为一个规定意志的原因的东西” 呢?康德的意思是,从理知世界的角度看,敬重只是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造成的效果;但从感官世界的角 度看,敬重恰好成为规定意志的动机,它代表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作用于意志,使意志排除一切其他感性 关切和爱好而为道德律扫清障碍,它是取消一切其他情感的情感,即“谦卑” 。这就彻底解释了在日常生活中由普通的道德理性所直观地了解到但并未深究的道德律和义务概念的根源及运作机制。康德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不理解道德命令的实践的无条件的必然性,但我们却理解它的不可我们不理解道德命令的实践的无条件的必然性,但我们却理解它的不可 理解性,而这就是对一个努力追求人类理性诸原则的界限的哲学所能合理要求的东西。理解性,而这就是对一个努力追求人类理性诸原则的界限的哲学所能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