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务员综合管理重点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31882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公务员综合管理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公务员综合管理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公务员综合管理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公务员综合管理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公务员综合管理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公务员综合管理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公务员综合管理重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驴一公共行政概述公共行政就是公共行政组织依法行使权利,对社会事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行政行为以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为目的,公共行政活动的开展遵循法治原则、民主原则、服务原则、绩效原则。公共行政主体是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的公共管理组织,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不属于公共行政的主体。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公共行政主体特征:1.享有国家行政权利 2.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3.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物。公共行政客体的内容分为公共问题、公共项目、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和资源。公共行政的职能是政府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是一切公共行政活动的依据。公共行政职能构成:1.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教育职能、社会服务职能 2.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公共行政职能的转变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改变。公共行政职能的改变的基本要求:1.要有正确的目标取向 2.立足全局,统筹兼顾 3.把握好速度和幅度。现阶段的政府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发展、公共卫生发展、环境保护职能)。当前行政职能转变面临的形势:1.行政垄断大量存在 2.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能力仍然较弱 3.政府对微观领域的干预过多 4.对国际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差行政职能转变面临的任务:1.不断弱化政府的微

3、观经济干预职能 2.不断加强政府的服务和宏观调控职能 3.转化政府的部分职能二行政组织和行政体制行政组织是指为了行使国家权利、管理公共事物,通过权责分配、层次结构、人员安排所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行政组织由四大要素构成:物质要素、精神要素、环境要素、目的要素。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驴行政组织的划分:1.按照管辖的地域范围划分: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 2.按照权限性质划分:一般权限机关和专门权限机关 3.按照功能和作用的划分:领导机关、职能机关、辅助机关、监督机关、咨询机关、派出机关 4.按照强制性强度划分:强制性公共组织、半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公共组织。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1.职能需要

4、原则 2.精于高效原则 3.完整统一原则 4.权责一致原则 5.依法设置原则。行政组织体系是指行政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分配关系及运行模式。行政组织体系分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三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各级行政首长和行政领导集团通过决策、指挥、监督、协调等手段依法行使其权利与影响,以完成行政目标的活动过程。行政领导的作用:1.行政领导以推动政务为主要工作内容,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 2.协调统一行政活动 3.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公共行政成败的关键。行政领导者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中担任领导工作的官员。行政领导的职权有:法定权利、奖惩权利、

5、专家权利和归属权利。行政领导的职责包括:科学决策、选才用人、组织协调、有效激励。领导行为和风格理论主要有:1.领导行为四分图 2.管理方格模型图 3.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4.利克特的领导作风模式 5.领导行为连续统一理论。领导权变理论:1.菲德勒权变模式 2.通路-目标模式。行政领导体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是行政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其实质是在行政机构之间确定领导关系,建立指挥与服从的秩序,以保证行政活动意志统一、完整高效。行政领导体制的分类:1.按最高决策人数划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 2.按同一层级的各部门接受上级机关指挥、控制程度划分:完整制、分离制 3.按职权的集中和分散

6、程度划分:集权制、分权制 4.按划分方向划分:层级制、职能制。行政领导方式分为:强制方式、说服方式、激励方式、示范方式。行政领导划分为:1.按行政领导者运用行政权利的方式划分为:专断式领导、放任式领导、民主式领导 2.按行政领导者工作重点进行划分:重人式领导、重事式领导、人事并重式领导。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驴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指从事领导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要素。行政领导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1.思想理论素质 2.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宏观战略思维 4.开拓创新能力。行政领导的技能包括:丰富的知识积累,专业的技能训练。行政领导者的艺术主要变现为:1.差异

7、化管理 2.适度授权 3.协调人际关系 4.合理安排时间。顺应人心是领导艺术的根本依据,见识高明是领导艺术的内在本质。行政领导者的群体结构是指行政机关的领导成员组成的群体,是为了实现行政目标而建立的,具备多种功能的整体。四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及其他机构制定和实施的旨在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以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测,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具有制约、导向、导向和象征四个基本功能。公共政策的层次类型:1.元政策 2.基本政策 3.具体政策。公共政策的领域类型:1.政治政策 2.经济政策 3.社会政策 4.科技政策 5.文教

8、政策。政府系统是公共政策主体系统的核心,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三要素。公共政策的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对其产生作用和影响的社会成员,即事和人两个方面。公共政策问题是指那些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察觉到的与既定的价值,规范或利益发生冲突的,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的,政府正准备采取行动试图去加以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它具有相关性、主观性、历史性、动态性的特征。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是指公共政策的研究人员及决策者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内容、性质、原因所进行的研究。公共政策议程指公共政策制定者将公共政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政府议程包括:界定问题的

9、议程,规划议程,议价议程,循环议程。方案规划是指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方案的活动过程。从程序上看,方案规划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的确立,方案设计,方案评估,方案抉择。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驴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在对公共政策方案作出抉择之后使之成为真正具有权威性的公共政策并得到有效的执行。公共政策的组织是指在政策过程中设置的为实现规定的目标而建立的,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和规章制度的机构。政策组织类型:1.科层制公共政策组织 2.方案式公共政策组织 3.矩阵式公共政策组织。公共政策执行是在公共政策制定完成以后将公共政策议案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

10、动态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1.忠实执行的原则 2.实事求是的原则 3.注重时效的原则 4.强制执行与说明宣传相结合的原则。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检验和修改公共政策的依据,是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中介性环节。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1.公共政策的宣传 2.制定执行计划 3.组织准备 4.公共政策实验 5.全面实施 6.协调与监控。公共政策执行手段: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 3.经济手段 4.思想诱导手段。政策执行的合法性是指政策执行者能够在公众及其他受众群体心理认同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政策的执行,推进工作。合法性、有效性、规范性和正当性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四种重要属性。公共政

11、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相关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以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 2.以评估机构的地位:内部评估、外部评估 3.以评估在公共政策中的阶段: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公共政策评估是觉得公共政策执行走向的依据,是重新确定公共政策目标制定新的公共政策的必要前提,是合理配置公共政策资源的基础,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政策评估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而要进行价值判断就必须建立相应的价值尺度即评估标准。公共政策评估的步骤:1.组织准备 2.实施

12、评估 3.总结。公共政策评估方法:1.比较分析法 2.整体评价法 3.成本效益分析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驴公共政策评估面临的困难: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效果的多样性 3.法规制度的限制使评估无法根据需要制定评估标准 4.评估标准本身力求数量化、具体化,但很多政策往往是认识、态度、心理等主观层面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评估是非常不易量化和设定评估标准的。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决策者通过对公共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的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公共政策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公共政策使命的结束 2.失误公共政策的废止 3.稳定的长效公共政策转化为

13、法律。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有利于节省公共政策的资源 2.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绩效 3.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更新 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优化。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1.公共政策替代 2.公共政策合并 3.公共政策分解 4.公共政策缩减 5.公共政策废止。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1.心理上的抵触 2.机构持续性 3.行政机关的联盟 4.利益集团的影响5.法律上的障碍 6.公共舆论的压力 7.公共政策终结的代价。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2.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3.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4.有选择性地传播试探性信息,减轻公共舆论给公共政策终结造成的影响 5.正确处理

14、公共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关系。五行政执行与依法行政行政执行是政府机关及公务人员实施法律,贯彻落实国家权力机关的决策(包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国家政务和执行行政决策以达到预期行政目标的过程。行政执行的作用:1.行政执行是否得力直接影响行政执行效果的好坏 2.有效的行政执行可以检验出决策是否有所偏差,并能对偏差及时进行修正、改善,最大限度减少决策偏差可能会带来的损失 3.行政执行历程可以作为评价行政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行政执行的原则:1.公正原则 2.依法行政原则 3.效能原则。依法行政即所以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开展各项职能、履行各项职责,所有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法律依

15、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政府行政能力即政府机构试用手中的国家权利来实现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的能力。政府行政能力特点:1.无私性 2.强制性。政府合法性指某一政权建立政府、统治社会发展、管理社会秩序的行为是建立在公众认同的基础之上。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驴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行政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行政沟通的类型:1.按照行政沟通主体的类别差异:外部行政沟通、内部行政沟通 2.按照行政沟通时效性的不同:临时性行政沟通、定期性行政沟通 3.按照沟通的确定性划分: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4.按沟通的线路划分:单向

16、沟通、双向沟通 5.按照各沟通点联系方式的不同:聚联式沟通、单联式沟通、互联式沟通、分联式沟通 6.按信息流向划分: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 7、按沟通工具划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上沟通。行政沟通模式:1.轮式沟通模式 2.全通道式沟通模式 3.Y 式沟通模式 4.倒 Y 式沟通模式。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以及行政系统内部各机构、人员、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配合,以提高行政效能,有效实现行政目标的管理活动。行政协调范围:1.决策规划协调 2.政策法规协调 3.事务工作协调 4.人际关系协调。行政协调的类型:1.按协调主客体划分:外部环境的行政协调和内部行政协调 2.按协调对象划分:“系统-环境”的协调、“系统结构”的协调、行政人员的协调 3.按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极其具有的性质划分:适应性行政协调、结构性行政协调、沟通性行政协调 4.按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划分:高层次协调、中层次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