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个体理论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6031878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个体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组织行为学-个体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组织行为学-个体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组织行为学-个体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组织行为学-个体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个体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个体理论(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个体理论 2.1 心理活动过程与个体行为 个体感知过程社会知觉 2.2 个性结构理论 倾向性:价值观、态度 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 认识自我认识自我1)小组内每个人分别写出每个成员(包括自己)具有的: 5种个人品质,或 5种工作习惯/特点,或 5个长处/弱点 2)将评判的内容交给小组内的每一个相关的成员 3)每个成员轮流朗声读出:别人对自己的感性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感性认识。 4)小组讨论所出现的知觉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的心理现象归类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对现实的态度、体验、情绪、情感、情操意志:人在改造现实时不怕困难、去完成 任务的心理过程

2、个性倾向性:动机、需要、态度、价值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人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个体差异动机价值观人的整体性渴望参与 组织行为方程式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境=动机能力*动机=员工潜在的工作绩效员工潜在的工作绩效*组织资源*机会=组织运作结果 人的行为模式 一、个体感知过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就会对其产生反应,当这种反应只属于事物 的个别属性时,称为感觉。行为的感知过程模型 案例超市、小孩、邻居、解救、以为凶手问题:1.为什么由此错觉?2.启示3.生活中类是现象的列举感知选择感知选择:过滤掉大多数刺激,以便处理好较重要的刺激。与我们喜欢(期望、过去的经验)感知什么

3、有关。 影响感知选择的因素大小大小 强度强度 对比对比活动程度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重复程度 新颖性新颖性 熟悉性熟悉性 影响感知选择的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有:大小原理:外部因素的尺寸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强度原理:外部因素的强度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对比原理:人们最容易感知与背景相反且出乎意料的外部因素活动程度:一个活动的因素比一个静止的因素更易被感知。重复程度:经常重复出现的因素更易被感知。新颖性:环境中的新颖性因素更易被感知。熟悉性:环境中的熟悉性因素更易被感知。名人与凡人的差别(王选) 感知的组织过程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对一个婴儿来说,世界知识五光十色、闹哄哄的一片混沌。” 他们要从其感

4、知里整理出道理来,慢慢地才能学会如何对他 们进行组织,而这些有连贯性的感知使得世界大为简化。将环境中的刺激归类为可以认识的各种模式的过程感知组织图形和背景感知归类感知防卫图形和背景 百鸟归林 感知归类 连续性指将观察对象看作为具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 B C A D 拼和性拼和性将观察对象完整化、或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整体的倾向。将观察对象完整化、或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整体的倾向。 接近性接近性我们倾向于把相互之间联系密切的物体放在一起感知,而不是孤立地我们倾向于把相互之间联系密切的物体放在一起感知,而不是孤立地 分别感知的心理倾向。分别感知的心理倾向。 相似性相似性我们倾向于把互为相似的人或事物组合

5、在一起我们倾向于把互为相似的人或事物组合在一起,当作一个整体来感知。当作一个整体来感知。 感知防卫指人们在观察足以对其构成威胁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保护自己的倾向。(源自弗洛伊德理论)刻板印象(势效应)(stereotyping)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halo effect)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 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国对各国人的刻板印象 男女大学生对两性角色的不同期待( 罗森克尼兹,1968, ) 定势效应 刻板印象对认知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助于认知的简化;消极影响:阻碍对新事物的认识;易导致成见; 晕轮

6、效应 晕轮效应: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特出印象, 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特性:掩盖性、弥散性、定势性 阿希实验评价某人的品质特征第一组:聪明、 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第二组:聪明、 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晕轮效应的作用示例 -相貌对人的其他特征评价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在认知过程中,最初形成 的印象不易改变, 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信息的解释。(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最近形成的印象对认知具有重要影响。(短识)陪审团 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通过对某人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能以同样的性 质,影响着后来对他再次发生的知觉。形成根据: 相貌因

7、素:看一组相片,一般认为相貌好的人不但智力高, 而且心地善良,生活愉快 性格因素:由于性格因素出现先后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你对A君与B君的印象 A君:精明勤勉冲动善辩倔强嫉妒 解释对人、事物的假定 (一)人性假设 (二)归因理论 (一)人性假设1 理性经济人假设 管理重点和方式工作重点:提高劳动生产率,大任务用职权发号司令,使对方服从强调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控制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制度 经济人假设运用及发展 2 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3 自我实现人假设 管理措施管理重点是创造环境内在激励的关注给下属更多的自主权4 复杂人 沙因:人的需要有多种,并不断变化多个需要和动机形成错综

8、复杂的动机模式动机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组织、部门、岗位有不同的需要要求权变的管理方式人性假设与管理人性假设与管理 管理者的管理哲学 (二)归因理论 在美心理学家海德有关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 来。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人们对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与解释的现象就是 归因。归因理论是探讨人的行为原因以及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 与方法的总称。 归因理论研究的问题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社会推论问题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海德他人归因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解释他人行为原因。从两个角度:归因于环境与情境因素,外向归因归因于个人主观条件,内向归因 维纳自我归因理论

9、美weiner,1974年成功失败归因着眼于个体对自己行为原因作何解释。归因于: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会分稳定与否、可控与否归因对人行为影响失败归于能力等稳定的内因,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稳定的内因,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一般不会影响积极性,可能增强 今后的努力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外因,降低自信心和努力程度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归于内因和外因分析: 行为归于内因易预测,勇于对后果承担责任; 行为归于外因不易预测,不应对行为后果承担主要责任判断内外归因的因素: 特殊性(差别性) 高 低 高 一致性(普遍性) 高 低 低一贯性(连续性) 高 高 低外因

10、内因 特殊小王看电影笑了,归因分析 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定义:美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ner)1947年提出:知觉过程受社 会因素所制约。发展为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分类自我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角色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对自己心理行为状态的知觉。(源自弗洛伊德理论) 本能及其派生的心理过程 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以人为镜,剖析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通过社会比较认识并评价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对他人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 其行为的认识,形成被知觉者的意向、感情、动机、能力等

11、 知觉。依赖于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和知觉者的态度 角色知觉与人际知觉角色知觉: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所扮演角色的认识与判断, 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受群体规范的制约人际知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相互感知,形成一定态 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多样的情感。心理契约与经济契约心理契约:员工同意给予一定的忠诚、创造力及额外的心理 努力,作为交换,他们对社会系统也有经济报偿以外的期望。 如工作安全感、公平合理的待遇(人的尊严)、与同事之间 的恶报大关系、组织支持他们实现发展的愿望等界定了每一个员工对社会系统的投入的条件。 2.2 个性结构论 一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价值观态度1 价值观 价值观价值观价值观包括

12、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告诉我们哪种行为方式或生存状态是重要的 强度属性则表明其重要程度。 价值观的类型价值观的类型-罗克奇价值观调查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罗克奇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罗克奇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斯布兰格价值观分类说 无论是遇到快乐的事,还是面临悲伤的事;无论是处于积极的 环境,还是处于消极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的挫折,还是心理上的挫折;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把自己从不安、忧虑或困惑中解脱出来。 你所要作的,只是接受这个现实,适应这个现实,或者在一定 努力下,或多或少的改变这个现实。 试着在与自己对话中-激励自己。 公司经营者、工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的价值观排公司经营者、工会成员

13、和社区工作者的价值观排 列列 当今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当今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价值观、忠诚感和道德行为价值观、忠诚感和道德行为 2 态度 态度态度 研究态度的意义态度问题是企业加强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实现目标 过程中必须研究的问题。积极的态度是搞好工作的必要条件积极的工作态度、劳动态度可以延缓疲劳,提高功效,减少 工伤事故。 态度的类型态度的类型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态度的形成强调某一态度的发生发展态度的改变则强调由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社会因素:强有力的客观因素,如妇女裹足留长辫子团体因素

14、:影响力取决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宣传因素:宣传者权威、宣传内容、宣传方式个性因素:如外倾顺从者、内倾独力者态度系统特性因素态度改变理论态度改变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沟通改变态度理论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参与改变理论参与改变理论预言的实现预言的实现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提出: O- - P- - X 图示说明:8种 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菲斯廷格(Festinger) 心理学家,1957年提出 认知(元素):认知(元素):指人的认识体系的要素,是人们对于态度对象 的各种想法、

15、信念和知识等 认知元素间的关系:认知元素间的关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失调即不一致、不和谐,当我们感到在两个态度之间,或态度与 行为之间出现不一致时,会令我们不舒服,并且会试图减少这种不协调与不舒 服。如考试舞弊,受令排污。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3 3个因素决定:个因素决定: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自己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认知失调理论能帮助管理者预测员工卷入态度和行为改变时的倾向性。认知失调:不仅是逻辑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行为,使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强调:通过个体自我意识调节,达到认知平衡。沟通改变态度理论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最早提出影响态度改变基本结构的是亚里士多德,用说话进行劝说。 有三类影响因素:说话人的个人特征使听众进入的思想境界说话语言本身表达正确性。 后来人们借鉴信息论中的概念扩充这个基本结构,提出从沟通者、沟 通过程、沟通对象三方面讨论态度改变。心理学家墨菲(Mueply)用瑟斯顿量表对黑人态度的研究。白人分两组:控制组,实验组看黑人的 成就宣传参与改变理论 心理学家勒温,群体动力学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