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29866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ptsz lgq1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一. 选择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分裂时期。据此回答:1.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 )A.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C.西汉王国问题从未从根本上解决 D.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2.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 ( )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 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2、3.南朝政权更替频繁主要反映了: (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士族与庶族的斗争激烈C.割据势力之间争夺激烈 D.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4.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是: ( )A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 B两种文化形态的对立C两个阶级的对立 D两种民族政权的对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但统一及民族融合仍是发展的趋势。据此回答:5.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力图打破当时的均衡局面,这表明:( )A.当时南方力量正在超过北方 B.各国内部混乱,无法完成统一C.统一仍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D.统治者竭力维护割据局面6.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

3、 B.南方地区的初步开发C.特权地主势力的衰落 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的是: ( )A.整顿吏治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8.南北朝后期,中国出现统一趋势的原因是: (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北方民族大融合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ptsz lgq2、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士族势力的衰落A、 B、 C、 D、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 )曹魏 北魏 北周 前秦A B C D10. 下列政权,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是: (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大放光彩。据此回答:

4、11. 我国佛像画应始于下列哪一时期: ( )A.三国 B.西晋 C.东晋 D.南北朝12. 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是: ( ).绘画 .书法 .雕刻 .建筑A. B. C. D.13. 南北朝时期,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其中,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是: ( )A 采桑度B 敕勒歌C 木兰辞D 蒿里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据此回答:14.三国时期魏蜀吴统治者都积极发展经济,其主要动机是:( )A.改变东汉后期经济的状况 B.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 D.军事斗争的需要15.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A.

5、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16.下列哪些统治者曾对江南开发作出过突出贡献: ( ).秦始皇 .汉武帝 .孙权 .刘禅A. B. C. D.17.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回答:18.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B.北方民族融合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ptsz lgq3C.完成了封建化 D.阶级矛盾激化19.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

6、 )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C.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 D.农民未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经济 B.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政策C.加强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D.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2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最广大统治者的支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动乱碰撞时期。回答:22. 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吴蜀联合对抗曹魏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司马氏夺权影响

7、魏国统一 D.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23.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时,统治南方的是南朝的: ( )A.宋 B.齐 C.梁 D.陈24. 曹魏与北魏相同点有: ( ).曾以洛阳为都城 .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统一过黄河流域.采取重农措施 .因政权分裂而结束A. B. C. D.25. 南朝与北朝的明显不同点是: ( )A.南朝农业发达,北朝农业落后 B.南朝是汉族政权,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C.南朝以农业为主,北朝以畜牧业为主D.南朝盛行道教,北朝盛行佛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之一。回答:26. 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加强

8、 B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挡C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D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27. 东汉至西晋初年,我国居民迁移的特点是: ( ).北方黄河流域大批农民南迁 .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ptsz lgq4.南部沿海居民迁往南洋各地.北方黄河流域人民迁往契丹境内A. B. C. D.28. 十六国时期各国间的战争所造成的客观积极作用是: ( )A.有利于国家统一 B.加速各族封建化进程C.有利于经济恢复 D.加速民族间的融合29.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9、文化获得新的发展。回答:3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前代相比,自然科学方面最大的进步体现在: ( )A.天文、数学 B.天文、农学 C.农学、机械 D.农学、数学31. 下列作品属于同一朝代的有: ( ).兰亭序.洛神赋图.神灭论.女史箴图A. B. C. D.32. 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社会根源在于: ( )A.迷恋大自然的风光 B.热爱劳动人民C.对城市污染的厌恶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33. 以下各项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特点的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B.佛教对思想文化和艺术具有重大影响C.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D.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

10、文字3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其原因有: ( ).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以秦汉文化为基础 .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A. B. C. D.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ptsz lgq5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一.选择题:(11.53451)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1616171718181919202021212222232324242525262627272828292930303131323233333434二.非选择题:35.读西晋末年各民族分

11、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图见人教版中古史教材p56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主要居住在哪些地区?.当时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个趋势(流向)?其流动的主体和成因各是什么?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ptsz lgq6.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谈谈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决一廛(屋舍) ,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二:(490)

12、主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未收,未为大损。材料三: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材料四:(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有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摘自魏书请回答: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以及北魏后期的情况,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ptsz lgq737.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三大主要经济区:农耕区、畜牧区、渔猎区。结合历史背景概述公元46世纪这三大经济文化形态交融、消长的基本情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38.简要指出曹操、苻坚、和杨坚试图统一南方的不同结果,并结合当时南北经济、政治的历史条件分析其原因。中古史(魏晋南北朝)试卷pts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