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0月and11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21061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0月and11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2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0月and11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2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0月and11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2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0月and11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2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0月and11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0月and11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0月and11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手都硬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九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2 年 10 月 08 日 01 版)既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又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这十年来实践探索取得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国际环境波谲云诡、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内各种自然灾害挑战不断,使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宏观调控的艰巨性空前加剧。然而,我们依然战胜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 10%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稳步跃升到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历史少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科学判断形势

2、、应对复杂局面、驾驭市场经济,科学而娴熟地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看不见的手”的活力,取决于它被解放的程度。只有破除束缚市场调节的体制机制障碍,微观主体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才能充分释放出来。这十年,正是从制度上更好保障和发挥“看不见的手”作用的重要十年。从 2003 年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到 2005 年出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非公 36 条”、2010 年制定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非公 36 条”,再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十年坚持推进,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2497 项行政审批

3、项目,要求凡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政府都要退出等等。这些制度层面的改革与创新,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有力破除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力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实践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市场从来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情况下,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克服市场缺陷。这十年,正是科学运用“看得见的手”的重要十年。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到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从坚持扩大内需、保障改善民生,到建立覆盖亿万民众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根据市场情况始终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

4、点和力度,着力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这些正确而有力的政府调控,使我们不断规避风险,消除市场盲点,牢牢掌握了经济工作的主动权。这十年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配合运用,既能弥补和解决市场失灵,又能释放和激发市场活力。实践深刻表明,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手抓、两手硬,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结晶,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实践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年不过历史一瞬,却在我国发展史

5、上极不平凡,对于我国迈向现代化意义非凡。原因就在于,我们在中国道路上探索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在推动科学发展进程中准确把握了发展的大势和规律。更加充分地运用这些经验和规律,更加科学地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抓,中国前行的道路必定更坚实、迈出的步伐必定更稳健。保障城乡居民 促进公平正义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2 年 10 月 13 日 01 版)从 2009 年 9 月我国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 2011 年 6 月我国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再到今年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部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短短三年多,我国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再到制度

6、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巨大成就,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此前,我国已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低保的制度全覆盖。现在,新农保、城居保两项制度覆盖全国后,加上已推行多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我国又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

7、全覆盖。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人人平等享有养老保障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人民平等地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限于国家财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依靠土地、家庭和集体组织解决,未能和城镇职工一样拥有社会化的养老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尽管人数不多,其养老保障制度也一直处于空白。实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

8、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差距。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农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是两项制度的一大特点。这一做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城乡中低收入群体,使其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又一体现,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我们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认识到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在制度建立起来后,还需进一步完善优化;在制度全覆盖后,还要抓紧时间推动保障对象的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工

9、作、积极开拓,让这一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成功实践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2 年 10 月 16 日 01 版)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努力,在 400 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和8000 多万名共产党员中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成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成为新形势下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成功实践。进入新世纪以来,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严峻复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新形势下强党兴党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建设特

10、别是基层党的建设的战略举措。创先争优活动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推动了科学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了社会和谐;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服务了人民群众;激发党组织和党员活力,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加强了基层组织;党员干部进村驻户,直接联系群众,改进了工作作风创先争优活动,彰显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平常日子看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本职岗位,更体现在重大关头、危险时刻。在玉树抗震、南方抗洪、舟曲救援中,共产党员不怕牺牲、

11、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际活动中,共产党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郭明义、杨善洲、文建明、李林森、彭秀英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在人们心中掀起了“心灵海啸”,为社会注入了信心和能量。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坚持思想先进与行动先进的高度统一,让创先争优成为全党的价值理念和自觉行动;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党的建设融入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的实践中;必须坚持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充分激发基

12、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必须坚持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必须坚持制度机制创新,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具体实在的行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总结光大创先争优活动的宝贵经验,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执着艺术原创 彰显文化底气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2 年 10 月 18 日 01 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再度踏桂归来。46 台海内外精品剧目和不同民

13、族地域文化,将在艺术节舞台上交流荟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从德国的现代芭蕾,到中国原创舞剧孔雀;从中外合作的歌剧波西米亚人,到本土新编昆剧景阳钟变;从中华艺术宫的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到民间画廊里波普艺术的呈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带来经典名作与创新精品,将金秋上海点染得分外迷人。多元与创新,是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鲜明特色。14 年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努力“引进来”,执着“走出去”,汇聚国际优秀剧目,扶植中国原创新作,实现从“文化滩头”至“文化源头”的华丽转身。从 1999 年到 2012 年,五大洲近 60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余个中外艺术团体在这里上演了中外剧目756 台,

14、350 多万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每 5 台上演的节目中就有一台是国内首演或新创排的作品,开幕式演出总是由全国各文艺院团新创排的剧目担纲。在“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下,艺术节正逐步发展成为文化大交流、大发展的平台。它是优秀作品的展示平台、文化贸易的推进平台,也是青年人才的孵化平台、艺术素养的培育平台。推介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之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是上海国际艺术节魅力所在。“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悉心培育一片艺术的苗圃,艺术节正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大苗圃。本届艺术节树起一面“扶持青年艺术家”的崭新旗帜,通过委约制作计划,发现和扶持国内及亚洲的优秀青年艺术人才

15、,让艺术之泉生生不息。从滩头到源头,彰显的是中国文化底气、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工程和重要的文化品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高民族素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对文化的滋养,对创新的呵护,正推进艺术节努力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节,成为亚太地区专业性最强的节目交易市场、国内最具吸引力的人才与艺术创意聚集地、国内最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展示区;也催动着中国文化向世界贡献新的精彩。预祝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圆满成功!经济转型与社会发育协调兼顾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十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12 年 10 月

16、 20 日 01 版)十年回眸,在经济转型的时代底色中,社会发育的扬帆起航成为引人注目的一道亮色。循着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交相辉映,需要经济转型与社会发育的协调兼顾。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在把中国带入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让中国面临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21 世纪的这一个 10 年,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区域差距的现状,折射着经济转型的刻不容缓;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改革,传递着共享改革成果的发展追求;流动大军、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的困境,呼唤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没有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难以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用好战略机遇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为什么,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