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篇解说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46021043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大学篇解说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礼记大学篇解说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礼记大学篇解说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礼记大学篇解说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礼记大学篇解说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礼记大学篇解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大学篇解说(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记大学篇解说 伍庸伯 口述 梁漱溟、陈亚三、黄艮庸、马仰乾、李渊庭 编录 弁言 伍先生中年以后,居恒谈大学不去口,先后所为系统讲述亦殆难以计其遍数。然平生除与人论学之书札而外,却未尝举其说自著之简编以遗后世。尤未尝以师道自居,因亦无门人弟子为之载记。1927年夏,漱溟在广州既习闻先生谈此学,一日欣然自许曰:“公无意著书,他日我当负责笔之于书以传诸世人。”先生笑曰:“你听了,不当下切己反省,自勉力行,却想替我传道,何其为人之意多邪”愚领教恍然自失,而窃蓄此心愿,无时或忘。1950年冬,愚暨诸友先后来京,而先生亦至。因合请先生再为同人讲述一遍,特嘱艮庸、渊庭为笔录,用备整理成书。自是年12月1日

2、迄于4月21日在余之寓所小铜井北屋,每间数日必会讲一次。除大学全篇而外,兼于中庸、孟子亦亦有所阐发,以相发明。又次年初春(1952年2月),而先生遽作古矣。兹邀同仰乾、亚三、艮庸、渊庭共愚五人,以事编录。即以当年艮庸、渊庭所笔录者为依据,而五人者则其在座得聆先生口说之人也。1963年11月13日漱溟识。 第一讲 (1950年12月1日) 我采用大学古本。古本大学由首至尾是一篇很通顺的文章,段落次序很清楚,不必要改动章句。所以我不取朱子的改本。 十三经注疏将大学全篇分为六大段:格致、诚意、正修、修齐、齐治、治平。我们现在照它的分段来研究。 先讲格致章。此章由“大学之道”起,至“此谓知之至也”止,

3、共分五节。以前儒者将大学分为三纲领、八条目。我今则在格致章亦分为三纲、八目。“明德”、“知止”、“本末”三节为三纲。第四节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目。末后“自天子1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那第五节,我说为此章的总结。 大学是教人如何做人的。这就要先认识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在。大学首章“明德”二字就是点出人的特性(人的本心),而做人即要在明其明德。人生是离不开社会的;说“明明德”,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明明德。而在社会中怎样去明德呢,这便是“格致”一章所要研究的题目对象。 关于明明德,古人分为三个层次来说它: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

4、勉行。如云“尧舜性之也”,大约便是生知安行了。如云“汤武反之也”,或“汤武身之也”,大约就在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之间了。在天资特高的人,本来明明德一句话就够了。但就普通人来说,却只能作“汤武反之”或“身之”的那种功夫。大学所以有三纲领、八条目,就是将这种功夫的内容解剖出来,指点给人。 此第一段(即格致章)五节文字可略为分解如下。第一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功夫的三个阶段。本来明明德这句话,已将功夫一口说尽,不过分出阶段来讲它,更有意思,将更合于阐发“反之”功夫的本旨。依着自己明德去做人,就是明明德(亦可云明德之伸展)。这一阶段不妨说是成己。再进而新(亲)民,则是由成己而成物的

5、第二阶段;成己成物之极,则为第三阶段的止于至善。古语说“士希贤,贤希圣”,似亦可取来相比。明明德乃士之所有事,新民乃功夫进一层的贤者之事古人“四十曰强而仕”(礼记),是有相当修养的贤者才有这新民的本领;止于至善则已到圣人地位。但须知功夫只是一个,明明德始终是自己事,成物即在成己之中,止至善更不在成己成物之外。三个阶段总不过功夫造诣深浅不同而已。 亲民之“亲”字,我以为应作“新”字。有仍用原字之说,殊不知“亲”、“新”古训原可通用。但下文诚意章说到“明”、“新”、“止”三字者屡见不一见,拿来证明上文便知应作“新”为合。这是吾取程朱之说者。 “明”、“新”、“善”三字在三阶段文字中,原可以互相通用

6、。如明德亦可说“明善”,亦可说“自新”。因为事情只是一件。推此例,其他可见。 第二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前人以为知止即为知上文之止至善,我意不如是。至善境界甚高,岂初学之所知。一个人知道自己要去作明明德的功夫是“知止”。这“止”如易经?艮卦上的那个“止其所”。你是人就应该做个人,好像不用说似的。是这样2 (人具明德),就必当这样(明其明德);知得此意就是知止了。“知止而后有定”,“定”是说定向。自己精神之用有了定向,总朝着那方向去,亦就是身心较有着落。“定而后能静”,“静”指杂念之减少。凡不合于此定向的杂念,经过斗争自然渐渐少了便是静。“静而后能安”,“安

7、”是说身之事。比前杂念减少的情形又进一步。好像易经上说的“畅于四肢”和“百体从令”那样。“安而后能虑”,“虑”则说向更深细处。佛家有“微细感”的话,清除微细惑习,有如过滤,就是虑。“虑而后能得”,“得”就是得明德。有如孟子所云“思则得之”,又“自得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从“知止”到“能得”,是说一般人的去明明德的内容,亦叙出反之功夫的进境。 第三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节是说近道。近道之“道”即开首“大学之道”。上文第二节从知止而定、静、安、虑、得,叙说人之明其明德,即是说道。而此节则从知本末、终始、先后来说近道。由近道乃得入道。所以接着上文,把近道提出来说,

8、乃极其重要的。前人于此每不注意,而且无意之间把道和近道混淆了。如朱子之解本末先后,就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看这一节文字不过是结束上文的,那便失去它的意义了。恰恰相反,此节不是结束上文的,而正是在引起下文。下文第四节方点出了那近道的事实内容。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是世间一切事物(人类社会在内)天然存在的条理。你知它,或不知它,总是如此的。但你知其如此,你便得知先从何处下手。下文第四节的八条目,不就是教人知所先务吗, 近道 , 道(近道视道为狭) 近道 ? 道(近道趋达于道) 近道本末先后(能得其本末先后即是近道) (凡此皆方便表示大意,以下仿此)。 第四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9、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齐。”这就是八条目。为使人们易于理解其意义,我们先来一个譬拟的说法: 3 园夫之欲贯彻其生意于花果者先条畅其枝叶,欲条畅其枝叶者先须强其干,欲强其干者先须固其根,欲固其根者先须足其生意,欲足其生意者先须知以培养之功,欲加以培养之功者先须明透其知识,欲明透其知识者在于通达其物之情形。 物情通达而后知识明透,知识明透而后培养之功可实施,培养之功施而后生意充足,生意充足而后根固,根固而后干强,干强而后枝叶条畅,枝叶条畅而后花

10、果盛实。 此即以树为喻,其根为本,其枝叶为末。同样在人类社会中亦自有其本末在。孟子不是说过吗,“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就是指出身为家、国、天下之本,从身而家,而国,而天下,是人类社会一整体。这是有形可见的。凡有形可见的都可说作物。所以天下、国家、身这人类的一整体就是一物。身在这一物中是本,其家、国、天下对此皆可云末。 大学八目 天下国家身心意知物 实线有形分大小,虚线无形别精粗;虚线中之物,即观念概念为物之代表者。 身虽为本,而居中活动者则在心。心的活动,其表见则在意。意是很多知识凑起来形成的,其中却离不开好、恶、迎、拒。凡言意必有所向,即是迎或拒了

11、。形成意的那很多知识起于后天,不过是物在心之反映,并非阳明先生所说的那个“良知”。我看大学在这里说的格物之“物”,即上文“物有本末”之物,而“致知”之“知”,亦即“知所先后”之“知”。上文下文明明白白,扣合相关,不应另寻解释。 我讲“知”即是知识,与朱子的“即物穷理”相近,却又不同。朱子要人穷极天下之物理而后为“知至”,未免离题太远,非大学原文本旨。大学本旨正与书经上这一段话大略相似: 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万邦即天下, 4 是故其所谓“物”者,不外指目着天下、国、家、身这一大物;其所云“知”者,则不外知得其间本末先后的一大条理;而修、齐、治、平

12、,正是其所谓“事”。修身为事之始,治平为事之终。只须把这其间的物的本末、事的终始弄明白,便是“物格而后知至”了,非有他也。 物本末,说物不外说物之本末而说本末又重在本上。, 本末本 故知本,知物 知本,物格 ”。树木的生意或生气,固通乎其格物的“格”字,说文上训为“木长貌整体,然其生长却由本及末,有其顺序。“木长貌”应即树木由本及末那生长的情形。所以把事物由本及末层层发展的情形表露出来,亦即为“格物”了。而知识为物之反映,事物情理是这样,照样反映无误,亦即为“知至”。 由身而家、而国、而天下(物),这其间的修、齐、治、平(事)的本末终始先后之序,可说为人世间一大法则或规律,乃是从人类历史经验得

13、来的关系人生最重要的知识。人非明其德无以为人生,而人生非循由乎此规律无以明其明德。明明德是道,认识此规律而循由之以行,即是近道。第三节提出的“近道”两字,要在第四节才得落实;将更于后第五节加以总结。 说明 大学之道包有三阶段(上下)和三纲领(左右)。 上图右侧实线表示其客观存在。而左侧以虚线出之,则表示物格至即为前者之反映,内容相等同。盖近道即道之认识及其实践(格物知至涵括着八条目在内)。 明表示其为动词,应行着重。明明德与止定静安虑得同一格,表示相当。 明“止定”、“近道”同一格,表示略相当。 从“古从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又从“物格而后知至”到5 “天下平”,完全是一段循环往

14、复的文字。这是不可少的;试看我们在前譬拟的那说词便自可见。回环其词,叮咛告诫,语重心长;然这里却还不是功夫之所在。按照这理论去实行的功夫尚在下面诚意中。诚意章才是讲功夫;以前儒者皆以格致为功夫,那是把大学文义错解了。 第五节,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开首“大学之道”,到此为合格致首章,而此其总结之语也。“自天下以至于庶人”,盖言其无人不如是;而“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则全章意旨贯注之所在。为其决定无疑,故下有“否矣”,“未之有也”,那样决断语气。 论语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厚薄正与这里厚薄之义同。孟子上“所求乎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15、,其轻重的颠倒亦即这里的本末倒置。总皆归于修身责己,一般无二。 从“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见出知本即知至;除“知本”之外,更别无所谓“知至”。在上文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实无他义(如朱子、阳明所说者),只是深明物身、家、国、天下之本末而已。 中庸上“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其知人知天的话,我以为即大学的“格物致知”。“知人”知天即知人事关系;人事关系有其天然顺序不可颠倒错乱者,故又云知天也。 天然之理本来如是,无可违异;意不敢稍违,则心不外驰,精神回到身上来。这样就会发生“敬”的作用。这敬即自然儆醒之意,亦即通常说的留心。非有意在敬,故无假于形式条

16、件,如“整齐严肃”,“动容貌,整思虑”那样。然而心神却较完整,渐得入于意诚而心正身修。明儒高攀龙先生有“身心相依”的话,可1资参考。 下图是表示以上解说格致一章所涵有的意义的。大学从吾人本然的情形指点出应如何做人。此本然情形不外乎心的一面和身的一面。就心一面:心以明德为其特征,而主宰着一切活动,就应该明其明德,成其主宰之用。否则,主宰不成其为主宰,人将失其为人。就身一面看:身非离群独在之一物,而是生活在家、国、天下这一大物之中,为其起点或为之本的。想要搞好群的生活,势1 “观天地,则知身心。天包地外而天之气透于地中。地之气皆天之气。心,天也。身,地也。天依地,地依天,天地自相依倚。心依身,身依心,身心自相依倚。”(见明儒学案卷五八)。 6 必求其本,从起点作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